走進魯迅的作文500字(7篇)
2024-08-04 17:45:10 2
【篇一:走近魯迅】
有沒有一齣戲,活色生香卻又激流暗湧?
有沒有一支筆,起伏跌落後仍靜於喧囂?
有沒有一個靈魂,曲終人散後卻永不寂寞?
他是一個奇蹟,一個永恆、神奇的真實。你可以不相信神話,可以任憑那些說書的老人口中的傳奇的人物在風流中流連,而只相信你所看見的。可是你不得不承認,在莫測的風雲中,他就這樣突破重重阻礙向我們走來,他的足跡註定將成為後人永世的追逐。
終於有一天,我尋覓著他的足跡來到他的故鄉——紹興,走他走過的路,感受他的人生,品讀他的情懷。
百草園,他兒時所有的記憶,儘管那只是荒蕪的菜園,但卻是他兒時的樂土。踏上百草園的土地,那樣平靜的氣息,細看來卻也充斥著勃勃生氣,如他一般,無需舞臺,無需襯託,其本身就是主角。厚實的土地是他不可動搖的堅定,土地孕育的生命是他在堅定中的憧憬。
只是在富裕的家庭也難逃沒落的命運。走出百草園,他經歷了人間悲喜、世態炎涼,甚至經歷了家庭落魄。他變賣家產,最後也只得在別人的幫助下逃離故鄉躲避。難道上天也在嫉妒他的才情?但這些苦難絲毫無法阻擋他走向救國的道路。他棄醫從文,原本只為使國人在精神上得到救贖,卻意外的使自己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這是巧合,還是上天刻意的安排呢?
他一生坎坷,他用自己的文字逐漸積累,造就了一個偉大的永恆,可是他最懷念的的還是在百草園的童年。
【篇二:走近魯迅先生】
他矮小,身高只有一米五左右,但他的鐵肩卻掮起了「地獄城頭」那扇黑沉沉的閘門,引領著人們向日出的東方奔去;他瘦弱,長眠時體重不到七十五斤,但發自他內心的充滿悲憤和愛憎的吶喊,卻喚醒了無數正昏昏欲睡於「鐵屋子」裡的國民……而這個人,就是——魯迅。
「魯迅」這個名字似乎代表了太多太多: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經過這次課堂單元中關於「認識魯迅」與課外生活中的實踐,使我更加走近了魯迅!
魯迅先生生平的光榮事跡數不勝數。在他的筆下,一部部文學作品從而誕生:《吶喊》、《朝花夕拾》、《阿q正傳》、《狂人日記》、《祝福》、《彷徨》、《野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祥林嫂、孔乙己、單四嫂子、高爾礎仿佛躍然於人們的眼前。
魯迅是偉大的!他關愛著新一代的青年,這些年輕的靈魂,這些微緲的希望!他是一個猛士,像傳說中帶領人們衝破黑暗,用心肝化作火炬,用自己的熱情去復燃那些死了的火種!「救救孩子!」魯迅先生的吶喊仿佛又在耳畔響起……
走近魯迅先生!偉大的魯迅先生,讓我們走近你!走近你!
【篇三:走近魯迅作文】
魯迅,一個神聖的名字,像所有被推到高處的神話人物一樣,在魯迅周圍始終有一種威懾的氣氛和蠻橫的力量,壓迫著我不敢雙眼直視他。他是作為一個不可言說的奇蹟存在的。
從小康家庭而墜入困頓,在每天店鋪和藥店的循環往復之間看清世態炎涼;從紹興到南京學洋務,在奚落和排斥中與親人分離;從中國到日本致力醫術,在外人的歧視中發現國人的麻木不仁;從彷徨到吶喊,在萬難被毀的鐵屋中大嚷挽救將從昏睡入死的民族……誰能在如此特殊的年代有著如此特殊的經歷?在我認識的人中想來也只有魯迅了吧。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面對政府的「圍剿」和迫害,面對「御用文人」的誹謗和風刺,面對廣大人民的的麻木愚昧,「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是向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成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生在近代,卻無時無刻不警示著一代一代的後人。讀過魯迅的作品,個個醜陋的中國人:奴性、面子觀念、看客心態、麻木、卑劣、自私、狹隘、保守、愚昧等等都揭露無遺,即便是現在,我們的身上仍殘留著它們的種子,行走在社會上仍處處可見。魯迅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審視著當時甚至現今的社會,對醜惡,陋習,弊病進行著無情的揭露批判,多麼深刻。
魯迅精神並沒有隨著時問的推移被人們淡忘,它已經播散到每個中華兒女的心裡,激勵著我們直血現實,勇於反省自我,不斷前行。
【篇四:走近魯迅】
他嫉惡如仇;他關心青年;他幽默風趣;他憎惡黑暗有如憎惡魔鬼;他是一位越老越頑強的戰士;他的名字響徹大江南北;他,就是魯迅。
通過學習第五組的課文和課外閱讀,我走進了魯迅先生的世界。
魯迅先生的寫作是真實的。
比如《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其實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他以為身邊的人都在「吃人」,他想保護自己,更想保護身邊那些活潑天真的孩子。魯迅先生接狂人之口,讓我們看到了舊社會無邊的黑暗。而這,並不是別人「敢想、敢說、敢寫」的。
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
比如在《藥》這一文中,人們封建迷信,有一戶人家的兒子的了大病,聽了別人的妄言,卻信以為真,拿出積攢的錢去買「人血饅頭」,以為它包治百病,但兒子吃了後,還是去世了。魯迅先生讓我們看到了舊社會的封建,同時,也寫出了那些反動統治者的殘忍。
魯迅先生思念故鄉。
《故鄉》一文是魯迅先生二十年後回故鄉的感受。魯迅先生回到故鄉,卻發現,這和記憶中的故鄉有著天壤之別,少年時期的玩伴閏土,再也不是那個見多識廣、機智勇敢的孩子了,中年的閏土和他的父親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更令魯迅先生失望的是,閏土恭恭敬敬地叫他「老爺」,令魯迅先生的心一下子涼了。離開故鄉時,他也沒有了留戀,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原本清晰,卻又模糊了,使魯迅先生十分悲哀。可見當時的社會多麼可怕,導致魯迅先生再回家鄉時也已物是人非了。
魯迅先生不會去寫那些假惺惺的,只寫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所以才受到了這麼多人的愛戴和敬仰。
【篇五:走進魯迅】
說起魯迅這個人,關於他的事跡,我想多多少少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吧。我們說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今天我們就來走近魯迅,了解他。
魯迅,浙江紹興人。1898年更名為周樹人。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鬍鬚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了散文集《朝花夕拾》、《故鄉》,小說集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除此以外他還寫《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
我看過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他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所想表達的內容發揮出來。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魯迅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存亡,在這生死悠關的時刻,他拋棄了學醫的夢想,踏上了革命的道路,用手中的筆跟敵人做戰鬥,用手中的筆挽救中華民族的靈魂,讓人們知道祖國的榮辱興衰。
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裡,魯迅是一個樂於助人、不怕挫折、具有頑強鬥爭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一個人,而在蕭紅眼中的魯迅是一個直爽的人。魯迅這個人不知道受到了多少人的愛戴與敬佩。
魯迅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值得我們敬佩的,他一生為我們寫了那麼多的作品,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文學寫作中,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值得我們為他驕傲。
【篇六:走近魯迅】
雙休日,爸爸媽媽帶我到魯迅故裡——紹興遊玩。
紹興可是個古色古香的小鎮啊!我們首先來到了魯迅紀念館。一進門,我就看見魯迅先生那高大的青銅雕像。在這裡,我了解了魯迅先生的一生。接著,我們來到了魯迅的故居和祖居,體驗了魯迅小時候的生活環境。魯迅的三條讀書戒律——心到、眼到、口到,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出了紀念館,我們來到了百草園。剛踏進百草園,一股清香就撲鼻而來,只見園子裡種滿了綠油油的蔬菜和五顏六色的花草,還有鬱鬱蔥蔥的樹木。我想像著童年的魯迅在這裡看書、嬉戲,可真愜意啊!
後來,我們又來到了三味書屋。這裡有假山、小水池,還有小花壇,看起來哪像學校,簡直就是一個小花園!我找到了魯迅的座位,看到在桌子右側的一塊玻璃下面壓著魯迅當年刻下的那個「早」字。原來,一次魯迅上學遲到了,被先生訓斥了一番,為了不再遲到,魯迅便刻下了這個字。不過,大家可別誤會哦,魯迅可不是貪玩遲到的,而是為了給生病的爸爸抓藥才遲到的。
走近魯迅,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偉大的品格。
【篇七:走進魯迅故裡】
石板路,舊木窗,石庫門,啊!我走進了魯迅故裡!
魯迅,這位婦孺皆知的大文豪,曾經就在我腳下這片土地生活過。
現在,我順著他的蹤影,追到了「三味書屋」,這是魯迅先生小時侯讀書的地方。我隔著柵欄,遠遠地看見魯迅的位子。方方正正的課桌椅,上邊的油漆已部分剝落了,隱約可以看見一個小小的「早」字。我的腦海裡不禁浮現起小魯迅用功的樣子,他趴在課桌上,品味著詞句,整理著筆記,思考著問題——同學們都奔進後花園玩鬧去了,只留他一人在學習。想著他的模樣,我又望了眼魯迅那看似非常普通的座位,仿拂嗅到了一股書香味兒。
遊好了「三味書屋」,我們又七彎八拐,到了百草圓。這裡不在像「三味書屋」那樣安靜、嚴肅,倒有點活潑、天真的味道。我望著泥牆根一帶,發現那兒早已爬滿了碧綠的爬山虎。在叢叢綠葉中,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淺淺的、環形的裂痕——這大概就是小魯迅拔何首烏的罪過吧!順著泥牆根走,我們的視野開闊了——菜畦、皂莢樹、石井欄……看!這些菜花真漂亮!小花黃燦燦一片,如金光灑在大海上,真迷人。它的菜杆高高的,綠綠的,散發著活力。看這高高的皂莢樹,它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的,投下一片陰影,供人乘涼。走著走著,我看見了盆栽的五針松。用手一抖它的小花苞,花粉就蔓延開來。這麼多,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
走進魯迅故裡,我也走近了小時侯的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