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天坑絕壁上的山寨
2023-11-11 22:21:32 4
在豐都這片土地上,有著太多的鬼神傳說。其中讓人感到最憂傷的傳說,來自一個叫做都督鄉的地方——有一艘地獄之舟,停泊在地府的陰河邊,人死之後,就要乘坐著地獄之舟,去到一個叫做望鄉臺的地方,最後回望一眼故鄉和親人,從此,將去往深不見底的幽暗世界……
由於這個冰冷而憂傷的傳說,人們記住了都督鄉。
豐都的都督鄉,地處一個叫做「鍋圈蕩」的天坑旁邊,而傳說中的地獄之舟和望鄉臺,也就隱藏在這裡。更神奇的還有:在鍋圈蕩南邊坑壁的半巖上,有一個神奇的寨子——它是世界已經發現的約78個天坑中,惟一建在天坑壁上的寨子。據說,這個寨子許多年前屬於當地最有錢的大地主李永煥所有,因此被叫做「李永煥寨」。在傳說中,這個寨子藏有大量的金銀珠寶,吸引著無數尋寶之人前往……
天仙坑
匯聚著九條像巨龍一樣的山脈
我們此行一共五人,包括了喜歡探洞的「東東」,來自涪陵的「月球」和「赤腳醫生」以及當地一個網名叫做「心灰意冷」的朋友。
東東是個探洞的「牛人」。玩探洞的人都知道,市面上銷售的探洞裝備,幾乎全都是法國進口的PZTEL,看上去不怎麼起眼,價格卻十分昂貴。但是,狂熱於探洞卻又不想花錢的東東選擇了自己做裝備:上升器、下降器、8字環、安全帶、頭燈,甚至連靜力繩等一律都是「東東製造」。他對自己製造的裝備充滿信心,已經用它們探過了好幾個幾十米深的豎洞。
「月球」和「赤腳醫生」則是多年的老驢子,而網友「心灰意冷」從小生活在都督鄉,對這一帶的地形了如指掌。
都督是一個四縣交界的鄉鎮,在豐都境內,與石柱、彭水、武隆相臨。當天晚上七八點鐘的時候,我們四人到達眾山環抱中的都督鄉,與「心灰意冷」匯合。
然而天公不作美,第二天一早,便下起了雨。要到鍋圈蕩天坑峭壁半巖上的那個山寨,必須從天坑的絕壁攀爬過去,稍有不慎,就可能掉下天坑。為確保安全,我們在客棧慢悠悠地吃著早餐,期盼著雨早點停息。從客棧老闆那兒得知,離這裡不遠處還有個叫天仙坑的地方……出於好奇,我們決定前往天仙坑看看。
從都督鄉向豐都方向行走約10分鐘的車程,我們就到達了神秘的天仙坑。天仙坑周邊散布著十多個洞穴;天坑底部隨時都冒著陰冷的寒氣,有人因此把天仙坑看作是通向地府的入口。不過,現代人似乎不再那麼迷信——住在附近的村民倒是常在酷暑的時候跑到坑邊歇涼。若是把目光再放遠一點,會發現天仙坑四周還匯聚著九條像巨龍一樣的山脈。
在天仙坑邊觀望了一小會兒,雨停了,我們繼續鍋圈蕩的天坑之旅。
從地獄之舟開始
攀到絕壁上的山寨
從天仙坑返回都督鄉,然後向武隆方向走了約10分鐘的車程,我們將車停在一個叫司家遷的村莊,因為前面的路況很差,只能徒步前行。
地獄之舟和望鄉臺雖然都在鍋圈蕩天坑附近,但卻分別在天坑的兩個不同方向:一個偏北,一個偏南。我們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是天坑上的寨子,如果取道地獄之舟到坑壁上的寨子,相對要容易很多。所以,我們先沿著剛進村口時右邊的那條岔路,通過步行先到達了傳說中的望鄉臺。所謂望鄉臺,不過是一個兩山相對形成的埡口,與都督鄉和暨龍鄉相鄰。只是,不知道它是否真的能夠讓死去的人在這裡最後望一眼自己的家鄉和親人,無論家鄉在地球的哪個角落……
從望鄉臺到地獄之舟,需再次穿過整齊的村舍,返回司家遷村。
地獄之舟其實是一塊形狀像船一樣的巨石,石上遍布著被流水衝刷過的痕跡,有深有淺,周邊長滿了各種野生灌木。矗立在地獄之舟旁邊的,是另一塊十分醒目的巨石,而一座十來平米的古廟,就屹立在這塊巨石之上,被稱為石船廟。
繼續朝南行進,在穿過一片樹林之後,我們終於見到了鍋圈蕩天坑——外形像一個「巨大的圓桶」,它隱蔽在茂密的原始植被之中。鍋圈蕩天坑是天然塌陷而成,直徑大概有幾百米。
從這個角度看過去,位於天坑南邊坑壁半巖上的李永煥寨也初見端倪。我們遠遠看到,在天坑絕壁上,有一條通往寨子的棧道。然而,走近後才知道,這條絕壁上惟一的棧道,已經年久失修,懸在半空中的許多木板多數已經開始朽壞。雨後,行走在這樣又溼又滑,大約有200米高的棧道上,不免讓人膽戰心驚。而棧道盡頭和寨子所在的那面絕壁,至少還有幾百米的距離。
這幾百米的距離,實在是很難行走。儘管石壁上有一定的凹槽,但我們除了能借用石壁兩邊植物的樹枝藤蔓之外,就只能攀著繩索一步步往前挪動。大約兩個小時之後,我們才終於到達寨子所在的絕壁下方。最幸運的是,我們沒有被沿途的「火麻草」傷到——火麻草是一種有毒的植物,若是被它傷到,會長時間地感覺刺痛。而這一帶「火麻草」極多,所以,當你看到兩面都長滿粗硬毛的卵形葉片時,一定要謹慎靠近。
在寨子的正下方,擺著一架長梯,正好能觸及到寨口。但是,長梯的大部分也已經朽壞。驢行經驗豐富、體重較輕的「月球」首先攀爬了上去,將繩索固定好。其他人在上長梯時,都先將繩索另一端系在腰間,以防萬一。
這個位於半巖上的寨子,同時也修築在一個巨大的溶洞口。寨門由石頭堆砌而成,寨門後是200多平米的平壩。平壩上原來建有100多平米的木樓、圈舍和糧倉。繼續往裡走,就是溶洞。戰亂時,李永煥一家都住在這裡,並在這裡餵養生豬等家禽。寨子裡有天然泉水,洞裡冬暖夏涼。李永煥一家,包括家丁共20多人,曾在這裡一住就是三個多月,無需離開寨子半步。
寨子的石牆上還有多個用於射擊的小孔。這大概就是李永煥當年利用這裡的地理優勢,在修建寨子時做的一些防禦措施,以此來抵抗外來的侵略。透過小孔往寨子外望,能夠將天坑邊上的情況一覽無餘,就連剛才我們走過的絕壁棧道也清晰可見。難怪解放前,他家的團丁能一人戰勝十來名侵略者。
寨子的地面上,很多石塊都有被撬的痕跡,顯得破敗不堪。想必,這裡應該都被尋寶之人搜尋過了。李永煥老婆十多年前去世時,透露了寨中藏有大量財寶的消息。之後,有不少人攀過天險來此尋寶,還有人因此而掉下懸崖丟了性命。當地網友「心灰意冷」告訴我們:「聽說,好幾箱銀元和金條,被來此尋寶的外地人給帶走了呢……」
除了探險,我們對尋寶的確沒什麼興趣。接下來,我們決定從寨子的巨大溶洞口,一直深入到洞底。
走出天坑
夜色裡遭遇紅白鼯鼠
溶洞有兩個名字,一個是當地人所稱的「司家遷溶洞」,另一個叫做「玉龍洞」,因為探洞的驢友發現洞中和中國龍神型兼備的鐘乳石而得名。
我們在時而亂石,時而陡坡的洞內走了約一個多小時之後,才終於來到僅有幾平方米的主豎洞前。豎洞內漆黑一片,我們將一根鐵棒橫在兩三米的直徑口,然後繫上繩索,挨個往下降。
第一個行動的仍然是「月球」,第二個是我。雙腳蹬著巖壁往下降了約三五米後,巖壁開始向裡凹。之後,我都是懸空著下降到洞底,好在洞不算深,大約有20多米左右。
「東東」是最後一個下到洞底的人,他堅持用他的「東東製造」牌裝備完成了這次降落。我們在洞底大廳吃過午飯,休息片刻之後,開始沿著一個寬闊的洞道前行。隨著洞壁四周漸漸出現的鐘乳石,我開始感嘆起地下世界的神奇。美麗的鐘乳石形態各異,有些直連洞頂,如定海神針頂天立地,有些如白衣觀音合掌閉目立於一旁……在頭燈的照射下,一切都散發著熒熒之光——比起當年李永煥的財富來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要珍貴得多。繼續前行,晶瑩剔透的鐘乳石,如天上繁星,數不勝數。而那條懸在空中的「玉龍」,便隱藏在這眾多的繁星裡。
我們一直向裡走了近兩個小時。為了趕在天黑之前攀上那條來之前就危機四伏的天坑懸壁,下午4點,我們就開始快速往回走。
然而,當我們小心翼翼地攀回到最初的溶洞口的時候,已近晚上7點。因為是下雨天,此時天已黑盡。加上這次出行,我們都沒有帶避寒裝備。最後,我們也只能冒險,在夜色中與百米絕壁、「火麻草」,還有朽壞的棧道再次交鋒。當所有人都平安通過時,我們全都有一種劫後餘生的感覺……當我們終於走出天坑的時候,已經晚上10點左右。
最值得一提的,還有一隻在夜色中突然出現的奇特動物。它在我們剛走出天坑時,陡然閃現在我們面前,弄得我們失魂落魄。當時,我們只是匆匆地拍下了它的照片:它有著紅棕色的毛、又大又長的尾巴,還有著一張長得酷似熊貓一樣的臉。後來才得知,這種動物叫紅白鼯鼠,也叫飛狐或飛虎。紅白鼯鼠最神奇的地方,是身軀兩側前後腳之間的一層薄膜,它能夠幫助自己從高處飛向低處,滑翔20—50米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