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民族膚色以黑為美(以黑為美的民族)
2023-11-30 16:05:56 3
黑衣壯是廣西壯族的一個支系,主要集中在廣西與雲南邊鄰的那坡縣,佔當地壯族總數33%。黑衣壯以黑色為美,並以黑色作為族群的標記,其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徵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
黑衣壯居住高度集中,多數居住在大石山區,以農耕為生。以種植玉米、小麥、紅薯、豆類為主,居住木瓦結構的房屋。儘管生活並不十分富裕,但是他們勤勞、節儉、家庭關係和諧、社會安定。
黑衣壯是壯族,但它又不同於一般壯族,它是壯族族群小一個特殊的族群,他們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質受到了世人的青睞。
黑衣壯村落,黑衣壯作為壯族的一個支系,現多數聚居在那坡縣境內生態環境脆弱的大石山區,以農耕為生。其居住的房屋為古老的石木結構幹欄式建築。沿山坡建成的階梯式排房。
走進屯裡,最讓初來乍到的人震驚的莫過於所有人都穿著深黑的衣服。這種集體的黑色,顯示出一種令人震驚的陌生、神秘。
黑衣壯以崇尚黑色與其歷史文化有關。相傳古時候,黑衣壯遭到了外族入侵,其首領儂老髮帶兵抵抗,不幸受傷,在退入密林中隱蔽時,儂老發發現一片青綠的野生藍靛,他隨手摘來藍靛葉,搗爛敷在傷口上,果然消腫止痛,傷口很快癒合了。儂老髮帶兵重上戰場,擊退了敵人,保衛了自己的家園。於是,儂老發便令族人移植野藍靛,用藍靛染衣,本族人一律穿藍靛染制的黑色服裝,作為族群標記,沿襲至今。「黑衣壯」也因此而得名。
黑衣壯服飾是至今仍然保留著最為傳統,最具有特點和內涵的壯族服飾。它不但以黑為美,以黑作為穿著和民族的標記,而且在穿戴上講究實用,款式大方,樸素美觀,別有風度。
婦女的服飾\特點,無論是老婦,還是中青年婦女或少女,都喜歡穿右蓋大襟和葫蘆狀矮腳圓領的緊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成的大圍裙,頭帶黑布大頭巾。
婦女頭巾都是一塊自己紡織染成的長條黑布,戴時先圍繞在頭上圈,然後翻折擺布成火稜彤的圖樣,罩在整個頭上,再把頭巾的兩端分別垂掛到雙肩上,看上去樸素美觀。
其圍裙既寬且長,戴時能系周身有餘,裙底垂掛到小腿下部,具有一裙三用的特點:一是作為裝飾用,將圍裙戴上後,經過善折巧扮即將圍裙一角往上打折成三角形繫於裙頭(前身),使婦女更瀟灑美麗;二是趕圩或走親友、到娘家的時候,可將圍裙底翻卷上來作成小包袱,用以包裝衣物、針線和日用雜貨等;三是在勞動的時候,可把圍裙卷上來作鬥形的袋子,以便容納在勞動中撿來的少量萊豆類和零星的雜糧。
婦女頭巾同時還可以當做帽子遮蔭用。他們的衣邊、衣角、袖口、裙邊和頭巾的四邊都用紅布或黃布剪成小條以後鑲捆上去,有的則用紅、黃、藍色絲線繡成波浪形的線條,使黑中襯出紅、黃、藍色的線條來,清雅明亮,色彩協調。
再加上頭髮插著龍頭形的假簪,頸項上帶有銀鏈或項圈,手帶銀圈、玉鐲,耳掛珍珠耳環等,使人一看,黑中閃豔。樸素之中亦有玲瓏之美,表現了她們獨特的審美觀。
黑衣壯婦女佩戴的銀項圈,兩端都製成魚形狀,有如雙魚對吻。雙魚對吻銀項圈是黑衣壯婦女婚嫁時必備之物,說明黑衣壯有魚圖騰崇拜的信仰。
歷史上,在壯族傳統的稻作區,人們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魚,然後再投胎變成人。許多小女孩也佩戴雙魚對吻銀項圈,說明黑衣壯魚崇拜文化的遺風已經演變成他們族群自身的傳統了。
現在,黑衣壯許多年輕人平時穿戴得比較隨便,從原來的「全黑」過渡到「上藍下黑白頭巾」的所謂第二代服飾了。但每逢傳統節日慶典或有外人來做客時,他們的穿戴仍舊非常認真,服裝和佩飾一絲不苟。特別是女孩子們都要自己或互相精心打扮一番。
黑衣壯婦女的佩飾較多,耳環、耳墜、玉珠、項鍊、項圈、手鐲、戒指都必不可少,大多來自家傳或是出嫁時從娘家帶來的「浮財」。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多數婦女喜歡將自己的門牙鑲成金色,以表示她們的美和其身份、地位的不俗。
黑衣壯的衣褲套裙別具一格,為廣西其他壯族地區所少見。這種著裝顯示出立體層次感,人也顯得活潑秀雅。
趕圩或走訪親友時,將圍裙向上翻卷可作口袋使用,勞動時又可裝少量的菜豆和零星雜糧。
黑衣壯婦女所戴的雙角形頭巾,也是外地壯族服飾中所罕見的。以崇尚黑色為主題的審美意識,構成了黑衣壯獨特的區域服飾文化(婦女們的穿戴全靠自己巧手一針一線縫製而成)。
從背影來看,黑衣壯的女人們大多數看起來幾乎是一樣的。她們戴著三角形的黑色帽子,穿著黑色的上衣、外面套一件黑色馬夾,黑色的褲子、外面的裙擺也是黑色的,以及黑色的鞋子。女人們的服飾還稍在黑色的底上做一些其它顏色的點綴,男人的服飾則是徹徹底底的黑了。
但在相似的黑色背影的後面,卻是一張張鮮明的、熱情的臉孔。無論到誰的家裡,主人都會為我們倒一杯自釀的玉米酒,並唱一段祝酒歌。到了壯族盛大的節日時,男女老少都精心打扮,吃畢臘肉、五色米飯後,扶老攜幼,盛裝從自家的幹欄式木樓中走出。男的捆上紅腰帶,紅黑相映,更添威武;女的戴上銀首飾,銀光閃閃,倍顯嫵媚;小孩煥然一新,跑來竄去,快樂無比。
這時的山歌便展開了多種多樣的形式:獨唱、對唱、聯唱,真正是歌河歌海。黑衣壯人能歌,也善舞。獻紅舞、祝壽舞、黑槍舞、團結舞……歡快熱烈,各領風騷。
黑衣壯還有一種獨特的舞,槌來棒往,上搗下捶,優美靈動,這種尚未有確切命名的舞,是黑衣壯人民在年復一年的漿衣搗布中逐漸形成的,最能體現黑衣壯的勤勞純樸、快樂達觀。
這裡的傳統舞蹈共有迎賓舞、黑槍舞、婚禮舞、末將舞等等,這些舞蹈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當地人也說不清楚,只知道從3歲小孩到老年人都會跳。
黑衣壯生性浪漫,舞蹈是她們生活的一部分,隨時隨地都可以唱歌跳舞。這包括勞作時、談戀愛時、快樂時、悲傷時、喜慶節日時、客人來時。
黑衣壯服飾是至今仍然保留著最為傳統,最具有特點和內涵的壯族服飾.它不但以黑為美,以黑作為穿著和民族的標記,而且在穿戴上講究實用,款式大方,樸素美觀,別有風度。
如今,被譽為「壯族的活化石」的黑衣壯,正嘗試著用他們獨特的民俗風情敲開山外的大門,走進多彩的大千世界。山外的人們,也想走進黑衣壯這個神秘的部落,去領略他們絕世的風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