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二次塗布的雙層烘道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18:48:0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塗布烘乾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二次塗布的雙層烘道。
背景技術:
在塑料薄膜和紙製品後加工過程中,常用到一些經過塗布工藝加工的產品,在塗布後則需要對產品進行烘乾;烘乾設備一般包括用於送料的傳動機構、用於為烘道提供熱量的加熱裝置和烘箱,對於需要進行正反二次塗布,二次烘乾的產品,往往由於烘乾設備排布過長而影響車間的使用空間給生產帶來不便。對於生產車間空間不大的,則無法實現烘乾功能;此時,需要提供一種在節約用地的情況下能夠滿足二次烘乾的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二次塗布的雙層烘道,其能實現二次烘乾和節約用地。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採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二次塗布的雙層烘道,包括烘箱底板、支架、驅動機構、傳送導輥、用於第一次烘乾的下層烘道和用於第二次烘乾的上層烘道,烘箱底板固設於支架;驅動機構位於下層烘道下方並固設於烘箱底板;下層烘道固設於烘箱底板;上層烘道位於下層烘道上方,並通過螺紋緊固件固設於下層烘道;下層烘道設有供塗布料流入的第一輸入端和供塗布料流出的第一輸出端,上層烘道設有供塗布料流入的第二輸入端和供塗布料流出的第二輸出端,所述的第一輸入端與第二輸出端位於同一側;所述的第一輸出端與第二輸入端位於同一側;傳送導輥以可轉動方式分別連接於上層烘道和下層烘道;驅動機構提供傳送導輥沿驅動機構轉動的方向做轉動運動的動力,迫使塗布料從下層烘道流至上層烘道並流出外部。
優選的,所述驅動機構包括伺服電機和同步帶組件,伺服電機固設於烘箱底板;同步帶組件用於將伺服電機和傳送導輥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同步帶組件包括第一同步帶和第二同步帶,第一同步帶用於將伺服電機和下層烘道的傳送導輥相連接,第二同步帶用於將伺服電機和上層烘道的傳送導輥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上層烘道和下層烘道分別設有吹熱風管,吹熱風管用於對塗布料進行均勻乾燥。
優選的,所述上層烘道和下層烘道沿各自延伸方向均勻布置有多個抽風管。
優選的,所述上層烘道和下層烘道沿各自延伸方向均勻布置有多個烘箱側門。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下層烘道固設於烘箱底板;驅動機構位於下層烘道下方並固設於烘箱底板;上層烘道位於下層烘道的上方並固設於下層烘道;上層烘道和下層烘道分別設有可轉動的傳送導輥;驅動機構位於下層烘道下方並固設於烘箱底板;下層烘道設有供塗布料流入的第一輸入端和供塗布料流出的第一輸出端,上層烘道設有供塗布料流入的第二輸入端和供塗布料流出的第二輸出端,第一輸入端與第二輸出端位於同一側;第一輸出端與第二輸入端位於同一側;下層烘道用於進行第一次烘乾,上層烘道用於進行第二次烘乾;塗布料從第一輸入端流入下層烘道,並在驅動機構的帶動下傳送導輥沿驅動機構轉動的方向轉動以使塗布料從第一輸出端流出,在此過程中下層烘道對塗布料進行第一次烘乾;塗布料從第一輸出端流至第二輸入端以流入上層烘道,在驅動機構的帶動下傳送導輥沿驅動機構轉動的方向轉動以使塗布料從第二輸出端流出,在此過程中上層烘道對塗布料進行第二次烘乾。通過設置為複合雙層烘道不但可以進行二次烘乾,同時還能夠節省了使用空間;由此可見,使用所述一種二次塗布的雙層烘道,其能實現二次烘乾和節約用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一種二次塗布的雙層烘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烘箱底板;20、支架;30、驅動機構;31、伺服電機; 32、同步帶組件;321、第一同步帶;322、第二同步帶;40、傳送導輥;50、上層烘道;51、第二輸入端;52、第二輸出端;60、下層烘道;61、第一輸入端;62、第一輸出端;70、吹熱風管;80、抽風管; 90、烘箱側門;100、張力擺臂導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二次塗布的雙層烘道,包括烘箱底板10、支架20、驅動機構30、傳送導輥40、用於第一次烘乾的下層烘道60 和用於第二次烘乾的上層烘道50,烘箱底板10固設於支架20,本例使用螺紋緊固件進行固定;驅動機構30位於下層烘道60下方並固設於烘箱底板10;下層烘道60固設於烘箱底板10,本例使用螺紋緊固件進行固定;上層烘道50位於下層烘道60上方,並通過螺紋緊固件固設於下層烘道60;下層烘道60設有供塗布料流入的第一輸入端61 和供塗布料流出的第一輸出端62,上層烘道50設有供塗布料流入的第二輸入端51和供塗布料流出的第二輸出端52,所述的第一輸入端 61與第二輸出端52位於同一側;所述的第一輸出端62與第二輸入端51位於同一側;傳送導輥40以可轉動方式分別連接於上層烘道 50和下層烘道60;驅動機構30提供傳送導輥40沿驅動機構30轉動的方向做轉動運動的動力,迫使塗布料從下層烘道60流至上層烘道 50並流出外部。
驅動機構30位於下層烘道60下方並固設於烘箱底板10;上層烘道50位於下層烘道60正上方,並通過螺紋緊固件固設於下層烘道 60;下層烘道60設有供塗布料流入的第一輸入端61和供塗布料流出的第一輸出端62,上層烘道50設有供塗布料流入的第二輸入端51 和供塗布料流出的第二輸出端52,所述的第一輸入端61與第二輸出端52位於同一側;所述的第一輸出端62與第二輸入端51位於同一側;傳送導輥40以可轉動方式分別連接於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 60;在外力的作用下,驅動機構30帶動傳送導輥40沿驅動機構30 轉動的方向轉動,塗布料由第一輸入端61流入下層烘道60,並通過傳送導輥40從第一輸出端62流出,在此過程中所述下層烘道60對塗布料進行第一次烘乾;塗布料從第一輸出端62流至第二輸入端51 以流入上層烘道50,並通過傳送導輥40從第二輸出端52流出,在此過程中上層烘道50對塗布料進行第二次烘乾。通過設置為複合雙層烘道不但可以進行二次烘乾,同時還能夠節省了使用空間;由此可見,使用所述一種二次塗布的雙層烘道,其能實現二次烘乾和節約用地。
具體的,本實施例第一次需要烘乾的面為塗布料的正面,第二次需要烘乾的面為塗布料的背面,故為了能夠將在下層烘道60完成第一次烘乾後的塗布料順利的從第一輸出端62流至第二輸入端51,本實施例在第一輸出端62和第二輸入端51的同一側配置有用於將第一輸出端62的塗布料送至第二輸入端51的張力擺臂導輥100。塗布料在下層烘道60時,塗布料的正面為烘乾面;塗布料從下層烘道60經過張力擺臂導輥100流至上層烘道50後,塗布料的背面被置為烘乾面。
如圖1所示,優選的,為了使所述傳送導輥40能夠有效帶動塗布料在烘道內完成二次烘乾,所述驅動機構30包括伺服電機31和同步帶組件32,伺服電機31固設於烘箱底板10;同步帶組件32用於將伺服電機31和傳送導輥40相連接。具體的,本實施例的同步帶組件32用於將伺服電機31和傳送導輥40相連接;伺服電機31轉動時,通過同步帶組件32帶動傳送導輥40沿伺服電機31轉動的方向轉動。
如圖1所示,優選的,為了進一步的使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 60實現同時工作,所述同步帶組件32包括第一同步帶321和第二同步帶322,第一同步帶321用於將伺服電機31和下層烘道60的傳送導輥40相連接,第二同步帶322用於將伺服電機31和上層烘道50 的傳送導輥40相連接。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的同步帶組件 32包括用於帶動上層烘道50的傳送導輥40轉動的第一同步帶321 和用於帶動下層烘道60的傳送導輥40轉動的第二同步帶322,並且第一同步帶321和第二同步帶322分別連接於兩個不同的伺服電機 31;如此,通過外力同時驅動兩個不同的伺服電機31轉動時,通過同步帶組件32可使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60的傳送導輥40沿與伺服電機31轉動的方向轉動以實現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60同時運作,並且在下層烘道60完成第一次烘乾後能夠及時將塗布料送至上層烘道50以完成第二次烘乾。
本實施例的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60在烘乾過程中需要確保烘乾質量。
如圖1所示,優選的,為了確保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60內溫場均勻,所述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60分別設有吹熱風管70,吹熱風管70用於對塗布料進行均勻乾燥。具體的,本實施例的吹熱風管70分別均勻排布於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60內;通過使用吹熱風管70可使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60內部的溫場實現均勻性以使在烘乾過程中塗布料受熱均勻從而能夠有效提高烘乾質量。
如圖1所示,優選的,為了所述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60沿各自延伸方向均勻布置有多個抽風管80。具體的,本實施例的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60沿各自延伸方向均勻布置有多個抽風管80;所述抽風管80用於將烘道內部的空氣抽出以使所述吹熱風管70所吹出的熱風順著抽風管80抽出從而加快烘道內部的氣體流動;通過設置有抽風管80可加快對塗布料的烘乾。
本實施例的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60在生產過程中烘道內出現故障時,需要及時進行維護。
如圖1所示,優選的,為了便於在烘道內部發生故障時能夠及時維護,所述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60沿各自延伸方向均勻布置有多個烘箱側門90。具體的,本實施例的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60沿各自延伸方向均勻布置有多個烘箱側門90,通過設有烘箱側門90可在烘道內部出現故障時能夠及時進行維護。另外,本實施例的一種二次塗布的雙層烘道為了便於生產製造,所述上層烘道50和下層烘道 60的吹熱風管70、抽風管80和烘箱側門90分別對應設置;如此,通過使用本實施例的一種二次塗布的雙層烘道並結合上述技術方案,其能實現二次烘乾和節約用地。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於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