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內飾條的製作方法
2023-12-04 12:02:4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內飾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汽車內飾條。
背景技術:
汽車的中控位置除設置一些必要的控制按鍵,一般還設有內飾條,內飾條的設置不僅僅起到裝飾的作用,還可以供乘客的雙手放置以及起到防護汽車的中控位置的作用。現有技術中,汽車內飾條主要有兩大類,其中一類是由長條形薄壁的板狀骨架結構製成,該種結構的內飾條由於質地較硬,導致觸摸時手感僵硬;另一類內飾條是在板狀骨架外包覆軟質材料,該種結構的內飾條雖然能夠避免僵硬的觸摸手感,但是由於軟質材料通過粘接的方式包覆在骨架結構的外部,由於軟質材料粘貼受力不均勻、骨架支持不夠,內飾條容易出現局部位置偏軟塌陷的問題,同樣導致觸摸手感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汽車內飾條,旨在解決現有技術的汽車內飾條容易出現偏軟塌陷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汽車內飾條,包括骨架、發泡層和外飾層,所述骨架包括相對設置的外表面和內表面,所述外表面朝向外凸設有若干個間距排列的外凸條,所述發泡層附著於所述外表面上且包覆住各所述外凸條,所述外飾層包覆於所述發泡層外。
優選地,所述內表面與所述外凸條對應的位置朝向內凸設有若干間距排列的內凸條,所述發泡層還附著於所述內表面上且包覆住各所述內凸條。
優選地,所述骨架還設有若干個貫穿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內表面的鏤空孔,所述發泡層填充於各所述鏤空孔內。
優選地,各所述鏤空孔分別位於相鄰的兩所述外凸條或者相鄰的兩所述內凸條之間。
優選地,所述發泡層通過發泡工藝一體成型附著於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內表面、包覆住各所述外凸條和各所述內凸條以及填充於各所述鏤空孔內。
優選地,各所述外凸條和各所述內凸條與所述骨架一體成型。
優選地,各所述外凸條沿所述骨架的長度方向均勻間距排列。
優選地,所述內表面還設有至少一個用於與外界部件連接的連接件。
優選地,所述發泡層為PU發泡層或者EVA發泡層。
優選地,所述外飾層為PVC外飾層。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內飾條,在骨架的外表面凸設外凸條,然後通過在骨架的外表面附著一層發泡層並且將該發泡層包覆住外表面上設置的外凸條,最後再將外飾層包覆在發泡層的外部。由於外凸條的設計,可以使得骨架通過外凸條形成與發泡層更大的附著接觸面積,以及在三維空間結構中形成連接,避免傳統技術只在兩表面之間連接易出現脫落的情況出現,從而可以確保發泡層與骨架之間的結合更加穩固;同時,由於外凸條具有若干個且間距排列,發泡層通過外凸條的支撐,使得汽車內飾條的整體結構飽滿,可以有效防止局部偏軟塌陷的問題出現,那麼在外部按壓外飾層時,避免出現局部偏軟塌陷的問題,不但能夠提升觸感,舒適性好,還能夠提升碰撞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內飾條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內飾條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內飾條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內飾條的骨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內飾條的骨架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包括:
10—骨架 11—外表面 12—內表面
13—鏤空孔 14—連接件 20—發泡層
30—外飾層 111—外凸條 121—內凸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1~5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度」、「寬度」、「上」、「下」、「前」、「後」、「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徵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徵。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係。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汽車內飾條,主要應用於汽車內部中空位置的兩側。汽車內飾條包括骨架10、發泡層20和外飾層30,所述骨架10包括相對設置的外表面11和內表面12,所述外表面11朝向外凸設有若干個間距排列的外凸條111,所述發泡層20附著於所述外表面11上且包覆住各所述外凸條111,所述外飾層30包覆於所述發泡層20外。
具體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汽車內飾條,在骨架10的外表面11凸設外凸條111,然後通過在骨架10的外表面11附著一層發泡層20並且將該發泡層20包覆住外表面11上設置的外凸條111,最後再將外飾層30包覆在發泡層20的外部。由於外凸條111的設計,可以使得骨架10通過外凸條111形成與發泡層20更大的附著接觸面積,以及在三維空間結構中形成連接,避免傳統技術只在兩表面之間連接易出現脫落的情況出現,從而可以確保發泡層20與骨架10之間的結合更加穩固;同時,由於外凸條111具有若干個且間距排列,發泡層20通過外凸條111的支撐,使得汽車內飾條的整體結構飽滿,可以有效防止局部偏軟塌陷的問題出現,那麼在外部按壓外飾層30時,避免出現局部偏軟塌陷的問題,不但能夠提升觸感,舒適性好,還能夠提升碰撞安全性。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發泡層20本身具有一定的粘性,在發泡成型時附著在骨架10的外表面11以及外凸條111的外部,從而可以有效使得發泡層20與骨架10的外表面11和外凸條111形成結合連接。而外飾層30包覆在發泡層20外,可以進一步將外飾層30的邊緣部與骨架10的邊緣部連接,連接的方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定,例如粘接、扣接或者採用連接件14連接等,只要實現外飾層30的固定即可。
另外,骨架10的具體結構可以是根據車型設計,例如可以為規則的形狀或者為不規則的形狀,又可以是彎曲的形成或者平整的形狀。
如圖4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內表面12與所述外凸條111對應的位置朝向內凸設有若干間距排列的內凸條121,所述發泡層20還附著於所述內表面12上且包覆住各所述內凸條121。具體地,進一步在骨架10的內表面12向內凸設形成若干個內凸條121與發泡層20結合,如此,發泡層20實現與骨架10的外表面11和內表面12以及外凸條111和內凸條121實現連接,進一步提升發泡層20與骨架10連接後的穩定性,能夠有效防止發泡層20與骨架10脫離連接;以及通過外凸條111與內凸條121對發泡層20的支撐作用,還能夠使得整個汽車內飾條結構更加飽滿,不會出現局部位置的偏軟塌陷的問題,觸摸舒適感更佳,防撞性能更好。
如圖4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骨架10通過外凸條111和內凸條121的設置,使得整體結構形成類似魚類的骨頭架構布置,能夠為發泡層20形成支撐,確保形成的汽車內飾條結構飽滿,不容易出現局部位置偏軟塌陷。
另外,外凸條111還可以分布在骨架10的外表面11的上部位置和下部位置分開設置,也就是上部形成若干個並排設置的外凸條111,下部同樣形成若干個並排設置的外凸條111。同理,內凸條121也可以分布在骨架10的內表面12的上部位置和下部位置分開設置,也就是上部形成若干個並排設置的內凸條121,下部同樣形成若干個並排設置的內凸條121。
如圖3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骨架10還設有若干個貫穿所述外表面11和所述內表面12的鏤空孔13,所述發泡層20填充於各所述鏤空孔13內。具體地,發泡層20填充於該鏤空孔13中時,與包覆在外凸條111和內凸條121上的發泡層20交融合成一起,連接在一起的發泡層20和骨架10的結合更加牢固,使用時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更高。
更具體地,鏤空孔13可以根據骨架10結構的形狀來設定,可以設置遍布於整個骨架10,也可以設置在骨架10的局部區域。
如圖3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優選地,各所述鏤空孔13分別位於相鄰的兩所述外凸條111或者相鄰的兩所述內凸條121之間。具體地,如此設計,可以使得發泡層20填充滿鏤空孔13時,位於鏤空孔13內的發泡層20與包覆住外凸條111和內凸條121位置的發泡層20形成於一體,確保骨架10與發泡層20之間的結合穩定性和可靠性進一步地提升。
本實施例中,所述發泡層20通過發泡工藝一體成型附著於所述外表面11和所述內表面12、包覆住各所述外凸條111和各所述內凸條121以及填充於各所述鏤空孔13內。具體地,通過發泡工藝,將外表面11設有外凸條111和內表面12設有內凸條121的骨架10置於發泡材料中,然後形成一層附著於外表面11和內表面12、包覆住外凸條111和內凸條121以及填充滿鏤空孔13內的發泡層20。如此使得發泡層20與骨架10交叉融合成一體,結構更加牢固穩定。
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將鏤空孔13設於非兩相鄰的外凸條111和兩相鄰的內凸條121之間。
如圖4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各所述外凸條111和各所述內凸條121與所述骨架10一體成型。具體地,一體成型的骨架10的產品一致性更佳,且在大批量生產時,可以提升其產能和生產效率。例如,可以採用注塑的方式生產該骨架10。
本實施例中,優選地,各所述外凸條111沿所述骨架10的長度方向均勻間距排列。具體地,均勻間距排列設置的外凸條111可以使得對發泡層20形成支撐的力更加均勻,從而確保整個汽車內飾條不會出現局部位置偏軟塌陷。
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內表面12還設有至少一個用於與外界部件連接的連接件14。具體地,連接件14的設置是為了方便將本實施例的汽車內飾條與其他部件連接,從而實現將其裝置於汽車上,這樣方便對汽車內飾條安裝的同時,確保安裝於汽車上時的穩定性良好。其中,連接件14可以為一個、兩個、三個或者四個以上,根據需求設定即可。
本實施例中,所述發泡層20為PU發泡層或者EVA發泡層。具體地,可以採用PU(聚氨酯)或者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材料製作發泡層20。優選地,發泡層20為PU發泡層,其中,PU材料具有減震和緩衝性能好的優點以及具有良好的抗壓縮負荷性能及變形復原性能。
優選地,所述外飾層30為PVC外飾層。PVC(聚氯乙烯)材料製成的外飾層30,其顏色和紋理可以自由組合,能夠根據需求進行個性化的外觀設計,且質感好,能夠提升觸摸手感。
綜上所述可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汽車內飾條至少有下優良特性:一、發泡層20更加均勻,使整個汽車內飾條不同區域手感一致;二、骨架10支撐面積較大,範圍更廣;三、由於形成類似魚類的骨頭架構的骨架10,使整個汽車內飾條的結構支撐更好,發泡後對發泡層20起到更佳的固定效果;四、骨架10可以根據需求設計外形,給造型更大的自由度;五、有效解決了傳統內飾條局部區域易出現凹陷、變形等的嚴重問題。從而得以令其在使用上,增進以往技術中所未有的效能而具有實用性,成為一極具實用價值的產品。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