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吸塵機器人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4-01-30 05:42:15

本發明涉及機器人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吸塵機器人結構。
背景技術:
中國的機器人專家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分為兩大類,即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所謂工業機器人就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而特種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於非製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機器人化機器等。在特種機器人中,有些分支發展很快,有獨立成體系的趨勢,如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軍用機器人、微操作機器人等。國際上的機器人學者,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也分為兩類:製造環境下的工業機器人和非製造環境下的服務與仿人型機器人,這和中國的分類是一致的。
空中機器人又叫無人機器,在軍用機器人家族中,無人機是科研活動最活躍、技術進步最大、研究及採購經費投入最多、實戰經驗最豐富的領域。80多年來,世界無人機的發展基本上是以美國為主線向前推進的,無論從技術水平還是無人機的種類和數量來看,美國均居世界之首位。
家務型的機器人指能幫助人們打理生活,做簡單的家務活,例如吸塵機器人,然而傳統的吸塵機器人,行走機構呆板,越障能力差,經常碰到障礙物卡死,停止作業;尤其在各類狹窄凹坑等惡劣路況下,行走作業困難,另外傳統的吸塵機器人,吸塵機構呆板,只能夠實現地面吸塵,而且地面吸塵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吸塵機器人結構,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吸塵機器人結構,包括外殼,所述外殼由底板、頂板和側板組成,側板上左右對稱設置有豎向通孔,且豎向通孔內套裝有導杆,所述導杆上下端分別與頂板和底板固定連接上;所處外殼兩側的側板外側邊分別設置有第一行走輪和第二行走輪,兩側的側板內側側壁上分別內嵌有有驅動第一行走輪和第二行走輪和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底板上前後端對稱設置有萬向輪;所述底板上設置有圓形輪孔,圓形輪孔上方底板上設置有弧形罩;所述萬向輪頂端固定在弧形罩上;所述底板上設置有電源裝置;所述頂板下側中部位置設置有內殼;頂部上方中部位置設置有進氣口,進氣口與內殼連通;內殼底端開口且呈圓錐狀,底板中部設置有出塵口,內殼底端套裝在底板上設置的出塵口上;底板前後端對應萬向輪外側設置有吸塵口,吸塵口上套裝有吸塵管;吸塵管呈傾斜狀,且頂端與內殼頂部連通,所述內殼中部設置有出風管,出風管頂端套裝在進氣口內,底端伸入內殼內部;出風管內底端從下往上依次設置有除塵初效濾網、除塵高效濾網和潔淨空氣擴散格柵,出風管內設置有負壓分機,負壓分機的抽風口朝下對應潔淨空氣擴散格柵,所述進氣口與出風管之間設置有多層空氣過濾裝置;所述側板頂端左右兩邊分別設置有彈簧,彈簧另一端連接在底板上。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外殼為圓柱形殼體。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導杆下端設置有緩衝墊,所述側板下端設置有容置緩衝墊一半高度的凹槽。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板設置成弧形板,前後兩端上下彎曲。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出風管頂部設置有防護網,所述防護網延伸固定在進氣口側壁上。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多層空氣過濾裝置包括潔淨空氣初效過濾層和潔淨空氣高效過濾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提供一種吸塵機器人結構,結構新穎;本發明行走機構運行穩定,越障礙能力強,能夠在狹窄空間內360度原地旋轉功能,從而順利通過各類狹窄凹坑等惡劣路況,從而極大的提高了地形適應性,同時本發明除塵結構布置合理且緊湊,設置有前後吸塵口,對行走過程中的地面進行二次吸塵,同時頂部設置有空氣淨化裝置,兼具地面吸塵和空間內空氣淨化的功能,而且灰塵收集和排出結構設置巧妙,不容易堆積在機器人體內,方便收集和定時排出。
附圖說明
圖1為吸塵機器人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吸塵機器人結構中吸塵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吸塵機器人結構中側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吸塵機器人結構中行走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4,一種吸塵機器人結構,包括外殼,所述外殼由底板1、頂板2和側板3組成,本實施例中所述外殼為圓柱形殼體,側板3上左右對稱設置有豎向通孔,且豎向通孔內套裝有導杆26,所述導杆26上下端分別與頂板2和底板1固定連接上;所處外殼兩側的側板3外側邊分別設置有第一行走輪6和第二行走輪12,兩側的側板3內側側壁上分別內嵌有有驅動第一行走輪6和第二行走輪12和第一電機5和第二電機11,第一行走輪6和第二行走輪12能夠隨側板3上下移動。
所述側板3頂端左右兩邊分別設置有彈簧29,彈簧29另一端連接在底板1上,彈簧29為側板3提供彈性恢復力。
為了緩解側板3由於在彈簧彈簧彈性恢復過程中衝擊底板1,所述導杆26下端設置有緩衝墊27,所述側板下端設置有容置緩衝墊27一半高度的凹槽28。
底板1上前後端對稱設置有萬向輪10;所述底板1上設置有圓形輪孔9,圓形輪孔9上方底板1上設置有弧形罩8;所述萬向輪10頂端固定在弧形罩8上,所述底板1上設置有電源裝置7。
所述底板1設置成弧形板,前後兩端上下彎曲,方便繞過障礙物行駛。
所述頂板2下側中部位置設置有內殼4;頂部上方中部位置設置有進氣口17,進氣口17與內殼4連通;內殼4底端開口且呈圓錐狀,底板1中部設置有出塵口25,內殼4底端套裝在底板1上設置的出塵口25上;底板1前後端對應萬向輪10外側設置有吸塵口24,吸塵口24上套裝有吸塵管22;吸塵管22呈傾斜狀,且頂端與內殼4頂部連通,所述內殼4中部設置有出風管16,出風管16頂端套裝在進氣口17內,底端伸入內殼4內部;出風管16內底端從下往上依次設置有除塵初效濾網13、除塵高效濾網14和潔淨空氣擴散格柵15,出風管16內設置有負壓分機18,負壓分機18的抽風口朝下對應潔淨空氣擴散格柵15,所述出風管16頂部設置有防護網19,所述防護網19延伸固定在進氣口17側壁上,所述進氣口17與出風管16之間設置有多層空氣過濾裝置,所述多層空氣過濾裝置包括潔淨空氣初效過濾層20和潔淨空氣高效過濾層21。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是:本發明機器人底板遇到凹坑路面時,側板可在彈簧29的作用下帶動第一行走輪6和第二行走輪12自行升降,以確保第一行走輪6和第二行走輪12始終壓著地面,從而避免第一行走輪6和第二行走輪12懸空打滑,通過分別調節第一電機5和第二電機11形成差動,可控制第一行走輪6和第二行走輪12與萬向輪10的配合實現在狹窄空間內360度原地旋轉功能,從而順利通過各類狹窄凹坑等惡劣路況,從而極大的提高了地形適應性,地面上帶有灰塵的空氣通過負壓風機在內殼4內產生的負壓經吸塵口24吸入到內殼4中經過除塵初效濾網13、除塵高效濾網14過濾,過濾後的潔淨空氣經過潔淨空氣擴散格柵15排出,灰塵落入內殼4底端,定時通過出塵口25排出,同時空間內的空氣經過進氣口17,通過潔淨空氣初效過濾層20和潔淨空氣高效過濾層21過濾後,經過除塵初效濾網13、除塵高效濾網14從潔淨空氣擴散格柵15排出。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範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