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運動防滑減震手套的製作方法
2024-01-30 18:48:15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運動手套,尤其是涉及一種運動防滑減震手套。
背景技術:
自行車手套很多都設置了防滑減震結構,多為在手套本體上靠近手掌的一側設置防滑減震墊片,然而現有的自行車手套,都是在手套本體上鋪設了整塊的防滑減震墊片。
在車手握持車把時,由於手掌的生理結構導致手掌不同位置對防滑減震墊片的積壓程度不同,因此就會使得防滑減震墊片上不同區域受到大小不同的拉伸或擠壓應力,防滑減震墊片上的部分位置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揉捏在一起,擠壓在靠近掌心的位置,此時車手的手掌會產生不適感,影響車手水平發揮。雖然現有的自行車手套嘗試設置更薄的防滑墊片以達到減少防滑減震墊片對手掌產生的不適感,然而一旦減少了防滑墊片的厚度,無疑會相應地削弱了防滑墊片減震效果。
中國專利「自行車專用舒適防滑手套」,申請號201520258167.8,改變了傳統的整塊的防滑減震墊片模式,採用了多塊彈性防滑減震墊的組合模式增加防滑減震的效果,但僅僅對防滑減震墊表面簡單化處理,已經無法滿足使用者更高的體驗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運動防滑減震手套,其解決的技術問題是:(1)現有多塊彈性防滑減震墊的組合模式不合理,不能滿足騎行者的體驗要求;(2)現有防滑減震墊表面結構簡單,未能長時間起到防滑減震的作用。
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了以下方案:
一種運動防滑減震手套,包括手套本體和防滑減震墊,防滑減震墊連接在手套本體靠近手掌的外表面,所述防滑減震墊包括手掌部(1)、拇指根部(2)以及四指根部(3),四指根部(3)包括食指根部、中指根部、無名根指以及小指根部,手掌部(1)只與食指根部連接,其他三指根部與手掌部(1)之間存在隔離縫隙,拇指根部(2)與手掌部(1)也存在隔離縫隙,其特徵在於:在所述防滑減震墊設有複數個錐形凸起(4),每個錐形凸起(4)頂部設有緩衝通孔(41),每個錐形凸起(4)側面形成三個弧形斜面(42),相鄰兩個弧形斜面(42)之間通過矩形斜面過渡;任意相鄰兩個錐形凸起(4)之間設有間隙(43)。
進一步,所述錐形凸起(4)的材質為矽膠。
所述運動防滑減震手套用於運動器械上,所述運動器械為自行車。
該運動防滑減震手套與傳統運動防滑減震手套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將防滑減震墊進行合理分割和合理布局,使得使用者在握持器械時,確保握持的舒適度和防滑減震效果上達到最佳的平衡。
(2)本實用新型在防滑減震墊上設置特定結構的錐形凸起,通過緩衝通孔和弧形斜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緩衝減震以及抓握器械的穩固性更加優良。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運動防滑減震手套的防滑減震墊結構示意圖;
圖2:圖1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手掌部;2—拇指根部;3—四指根部;4—錐形凸起;41—緩衝通孔;42—弧形斜面;43—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和圖2,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運動防滑減震手套,包括手套本體和防滑減震墊,防滑減震墊連接在手套本體靠近手掌的外表面,防滑減震墊包括手掌部1、拇指根部2以及四指根部3,四指根部3包括食指根部、中指根部、無名根指以及小指根部,手掌部1隻與食指根部連接,其他三指根部與手掌部1之間存在隔離縫隙,拇指根部2與手掌部1也存在隔離縫隙。
本實用新型將防滑減震墊進行合理分割和合理布局,使得使用者在握持自行車杆時,確保握持的舒適度和防滑減震效果上達到最佳的平衡。
如圖2所示,一種運動防滑減震手套,包括手套本體和防滑減震墊,防滑減震墊連接在手套本體靠近手掌的外表面,
在防滑減震墊設有複數個錐形凸起4,每個錐形凸起4頂部設有緩衝通孔41,每個錐形凸起4側面形成三個弧形斜面42,相鄰兩個弧形斜面42之間通過矩形斜面過渡;任意相鄰兩個錐形凸起4之間設有間隙43。
錐形凸起4的材質為矽膠。
本實用新型在防滑減震墊上設置特定結構的錐形凸起,通過緩衝通孔和弧形斜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緩衝減震以及抓握器械的穩固性更加優良。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的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的實現並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採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於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