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紅巾軍領袖徐壽輝簡介 徐壽輝是怎麼死的?
2024-02-01 19:21:16
漢末有黃巾軍起義,元末有紅巾軍起義,這兩隻起義軍都是不滿當朝政府的統治,拉起起義大軍,走上暴力反抗道路的農民軍。元末的這支紅巾軍,就是本文的主角徐壽輝一手拉起的。這支起義軍後來發展到十萬之眾,對元朝的統治造成重大威脅。徐壽輝也憑藉此,建國稱王的。
徐壽輝生於公元1320年,去世於公元1360年,在參加起義軍之時,只是羅田多雲鄉上五堡一個以賣土布為生的普通小商販。據史料記載,其相貌非凡,身材胸圍,為人正直而見義勇為,所以深受當地百姓的敬仰,擁有很高的威信。
至正十一年,北方白蓮教教會的韓山童和劉福通在大別山北面發動黃河民工起義,規模達幾萬人。當時已經三十一歲的徐壽輝,早就對元朝的剝削統治十分不滿,眼見著時機已到,當即與鄒普勝、彭瑩玉等人在鄂東一帶宣傳「天下大亂,彌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不久便在大別山發動起義,徐壽輝被擁戴為義軍首領。徐壽輝的這支起義軍,因為頭裹紅巾,所以被稱為「紅巾軍」。又因為信奉彌勒佛,燒香集眾,亦又稱「香軍」。
徐壽輝率領紅巾軍,一舉攻破羅田縣城。在他的帶領下,紅巾軍迅速發展,很快就打敗了元朝的威順王寬撤不花,攻佔了蘄州和黃州。
當紅巾軍發展到十萬人,又有了廣闊的基地之後,徐壽輝便決定建國稱帝了。他在水陸要衝之地浠水建都,定國號「天完」,自號天完帝。天完天完,這麼一聽這個國號實在不好,好像再說天要完一樣。但徐壽輝用這麼一個國號,意義卻在於推翻大元的象徵。「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壓倒」大元「。
徐壽輝定統軍元帥府、中書省、樞密院以及中央六部,以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領軍元帥,陳友諒為元帥簿書椽。他還下令鑄銅印,發行錢幣。據說現在一枚天完通寶,價值在二十萬以上。在古幣市場,這個價格絕對夠高。
徐壽輝建立政權後,以」摧富益貧「為口號,深得民心,迅速受到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當時許多農民軍,甚至拖家帶口,自帶錢銀的進入紅巾軍。因此徐壽輝的勢力發展迅速,很快就倒了幾十萬人。以都城為基地,兩路大軍分別向江西和湖南進攻。
紅巾軍紀律嚴明,不淫不殺,每攻克一地,只把歸附的人登名於戶籍,餘無所擾,當時民謠唱到」滿城都是火,官府到處躲;城裡無一人,紅軍府上坐「。得民心者得天下,紅巾軍得民心的做法,很快受到更多貧苦百姓的擁護,勢力一下子發展到百萬人。
農民起義軍,因為自身思想局限性的關係,大部分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就是內部傾軋。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農民起義,大多是清末的太平天國運動。而這場起義最終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內部鬥爭,消耗了己方的力量,最終被政府消滅。徐壽輝的起義軍雖然不是被政府消滅的,但是徐壽輝最後失敗也在與內部傾軋。
這支力量發展壯大後,當初齊心協力,一起反抗元朝統治的人們,漸漸的就開始爭權奪利了。當時徐壽輝手下的一些將領,漸漸離心,甚至起了取而代之的念頭。野心極大的陳友諒,當時就看準了這樣一個缺陷。他促進了徐壽輝與部下離心,並且漸漸的將忠於徐壽輝的部下消滅。等到時機成熟,徐壽輝被他架空之後,就設計將徐壽輝殺死。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暗置伏兵,以察言觀色看作戰地形為由,將徐誘騙至太平附近的採石鎮,將其殺害。徐壽輝一死,陳友諒就取而代之,自立為帝,國號漢,改年號為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