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化在唐代盛行的原因(以狐喻胡談談文化偏見下的胡人形象)
2023-04-30 13:56:36 1
「狐狸」在中國古代的文化中是一種十分有代表性的動物,「狐精」也是在古代神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鬼怪。唐朝時期,胡漢文化交融,因為文化偏見,漢人常「以狐喻胡」來錶帶對胡人文化的諷刺,但這些神話故事中的狐精確在很多方面真是的反應的當時胡人的真實情況,這對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唐代志怪中各種各樣的狐精唐朝時期關於狐精的故事十分盛行,這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密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故事中的狐精的身份也是千奇百怪,最為流行的幾種觀念是將狐精分為擅長魅惑的妖媚型、重情重義的情義型、博古通今的智慧型等等。
1、狐精的妖媚之術
妖媚型的狐精是神話故事中常引用的比喻,唐代時期的故事中,狐精常幻化成妙齡女子,長相姣好,魅惑他人,然後割人頭髮。《雲笈七籤》中關於狐精的記載:「凡梳頭髮及爪,皆埋之......夜入人家取其發爪,則傷魂。」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人們認為頭髮就是靈魂的代表,割去頭髮就是傷及靈魂,隨著文明的進步,唐朝時期的人們這種觀念已經有所淡化。
《廣異記》中記載:「年可十三四,姿容絕代。」講述的是以狐精幻化的女子,長相十分美麗,擅長魅惑,迷惑了上官翼的兒子,使他神魂顛倒,整日渾渾噩噩,天天與這女子私會,後來還阻攔男子吃飯,最後,狐精被上官翼投放在食物中的毒藥毒死。狐精不僅會化成女子,還會化成翩翩公子,魅惑少女,《廣異記》中的「長孫無忌」一篇中講述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2、知恩圖報的深情狐精
這一類型的故事中,狐精也是以妖怪的身份出場,後來被人救助,回來報恩的故事。《河東記》中講述了李自良的故事:相傳一個名叫李自良的少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得到了狐精遺落的天符,狐精返回想要拿回,少年便歸還了天符,後來,狐精回來報恩,幫助李自良在仕途上一帆風順,最後成為工部尚書兼任太原節度使。
《廣異記》中的「馮芥」一篇中,講述了一名叫馮芥的男子娶到一位狐精幻化的女子做妻子,妻子賢惠善良,對丈夫傾盡真心,後來馮芥高中,官途一片光明,馮芥的父親就開始對這狐精化成的女子百般刁難,最後請來法師,想要斬盡殺絕,逼不得已之下,女子忍痛離開心愛的丈夫。這種悽美的愛情故事在古代的神話故事中常常以悲傷結尾。
3、精彩紛呈的狐精形象
唐朝的志怪中,狐精還以菩薩的角色出現過,在《廣異記》中:「唐永徽中,太原有人自稱彌勒佛......忽見足下是老狐。」,也有博學多才的書生形象,《搜神記》中張華伏狐的故事中,描述的狐狸幻化成的年輕書生博學多才,十分儒雅。
總之,在唐朝這個文化發展十分迅速的時代,狐精的形象是多姿多彩的,有善有惡,有男有女,形象特徵也各不相同,這其中所蘊含的意義也不盡相同,這都是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狐精形象的產生本就是混血兒的身份,在當時社會生存的過程也註定是十分艱難的。
唐代胡人與故事中描寫的狐精有著緊密的聯繫,在當時大量胡人湧入漢人族群,引起社會上很大的波動,也導致了胡人的生活並不似想像中的順利,生活的坎坷,漢人的嘲諷和一樣的眼神,胡人特別是胡人中的女人生活境遇是身份悲慘的,這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狐精的故事正是人們在藉故事來暗諷胡人的長相、生活習俗、文化特徵等各個方面。
1、狐精反映了胡人的體貌特徵和習俗文化
唐朝時期人們,「借狐喻胡」十分常見,自西域開通以後,西域的胡人、僧人大量湧入內地,「狐」成為對胡人的歧視用語,在眾多的神話故事中也可以看出故事中的狐精與胡人的當時的真實境遇有著極大的相似性。故事中狐精的很多特徵與胡人的現實生理特徵、文化習俗和特長等有關。
例如:《搜神記》中的男性狐精多是面向蒼老的長者身份,這與當時胡人長相多鬍鬚,面向蒼老,多佩戴香囊來遮擋身體的體味。
「狐精畏狗」這樣的說法與胡人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繫,康國的《通典》中記載了當時的喪葬習俗,每有人去世後,將屍體放置在院子裡,讓狗啃食,待肉被啃食乾淨後再埋葬。這樣的習俗也在暗指狐精即是胡人,在很多的甚或故事中都曾提到狐怪害怕狗這一特性。此外,關於狐精的神話故事中,狐精化身的女子常穿著飄飄白衣,這以穿著打扮與西域的奴人女子穿著一樣。
2、胡人女子的悲慘遭遇成為狐精的故事原型
《廣異記》中的「王苞」篇和「賀蘭進明」篇都是描寫了男女情真意切,但發現一方是狐精所變化之後,便被要求斷絕一切來往,這與當時胡人女子與漢人生活後的遭遇不謀而合。胡人或者有胡族血統的女子試圖融入漢人的家庭,雖然長相可人,風姿綽約,有賢惠善良,卻仍然得不到男方家庭的接納。
有些女子為了博取夫家人的好感,每年都贈送大量的禮物,生活中行事小心翼翼,即便這樣,男方家人卻還是以焚燒女子的東西為樂趣,並與眾人一同嘲笑她。現實中的胡人女子與故事中狐精化成女子境遇相似,雖然情真意切,心中並無害人之意,卻還是被眾人排斥。胡人與漢人的後代作為時代的混血兒,在當時的生活境遇是十分艱難的,兩族人中的異類,受盡白眼,在當時那個過渡時期,文化的歧視真實的反映在這些人身上。
3、擅長魅惑的狐精與現實胡女的生活相契合
狐精被認為是擅長魅惑之術的妖怪,常變化成妙齡女子,蠱惑男子。《新唐書.西域傳》中:「蔥嶺以東俗喜淫,龜茲、於厧置女肆,徵其錢。」吐魯番出土的一份買婢契正巧直接說明了當時西域的商人存在買賣奴隸的行為,魏晉以後,女奴隸的買賣在中土地區流行,很多富貴官人家裡的妾,大都是胡女。
當時的胡女常常出現一些青樓這樣的地方,酒肆的陪酒女僕,被人調戲的行為比比皆是。唐朝時期的詩詞中對胡女的描寫也是十分多的,李白的「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岑參的:「送君系馬青門口,胡姬壚頭勸君酒。」這裡的胡姬指的就是胡女,常常靠出賣色相為生,所以這些貌美如花的胡女對中土男子的誘惑和故事中的擅長魅惑的狐精相契合,胡女就是狐魅故事的生活原型了。
唐朝時期,經濟文化發展迅速,政治政策的改變促進邊疆地區的文化融合,胡漢交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然而胡人對中土的本地居民來講就是外來的族人,產生排斥也是因為開始對於異域文化的不了解,加上人們口口相傳,歧視心理便越發的嚴重,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就開始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嘲罵異域文化。
但唐朝時期對於胡人的態度較以前朝代是有很明顯的改觀的,人們對胡人的文化不在如此強烈的排斥,這主要取決於唐朝時期開放的政策使人們對於異域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唐朝以後關於狐的神話故事中,狐怪的角色不在只是負面影響,也出現「狐仙」、「狐精」等詞語,張讀的《宣室志》中關於「許貞」這一條中描寫的狐精就是一位長相端莊,生有九個孩子的良家婦女的形象,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於胡人女子的了解增多,胡女本就存在著「不惜紅羅烈,何論輕賤軀」的堅貞女子。
狐怪故事自唐朝開始脫離原始的嘲諷觀念,並逐漸形成一種文化體系,這是文化交融的產物,早期的諷刺類文章對後期狐精神話故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中華傳統文化更加豐富多彩。胡漢文化的交融也是胡人與漢人的不斷融合,越來越多的胡人與中土人結合成新家庭,血統上的融合逐漸廣泛,流傳已久的文化偏見也逐漸消失,異域文化已經被人接受,並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
唐朝時期的文化交融對後世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以開始的「以狐喻胡」的嘲諷和譏笑到後來「胡仙」等的出現,都體現了人們思想的進步和文化的開放,胡漢交融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融合,對國家的和平統治有著顯著的影響,這種文化偏見的產生到消失也是文化發展歷程中所必然經歷的過程,最後沉澱為中華傳統文化星河中燦爛的繁星。
參考文獻:
1、《西域文化影響下的中古小說》
2、《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
3、《搜神記》、《廣異記》
4、《太平廣記》
5、《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