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恆功率—恆壓變量泵的製作方法
2024-02-02 16:53:15 1
專利名稱:一種恆功率—恆壓變量泵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量泵,尤其是一種能同時實現恆功率和恆壓變量特性的變量泵。
背景技術:
通常恆功率變量泵和恆壓變量泵是兩種泵,它們都是節能產品。恆功率泵具有裝機功率小、運行功率因素高、主機行程次數快等優點,但達到最大壓力後系統要溢流,造成液壓功率損失大、系統發熱高等缺點;而恆壓變量泵可以使系統不溢流,具有液壓功率損失小、系統發熱小等優點,但有裝機功率大的缺點。目前我國大量生產的CY型軸向柱塞泵,還沒有恆功率——恆壓變量泵。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針對以上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同時具有恆功率和恆壓變量泵優點的能同時實現恆功率和恆壓變量特性的變量泵。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在變量泵的變量機構上安裝有恆功率閥和恆壓閥,恆功率閥由恆功率閥芯、彈簧芯軸、內彈簧、外彈簧和彈簧套構成,恆功率閥芯設置在變量活塞內部,上端連接有彈簧芯軸,在彈簧芯軸和彈簧套之間設置有內彈簧和外彈簧,變量活塞與彈簧套和泵殼體之間分別構成變量活塞上端腔和下端腔,彈簧芯軸、內彈簧、外彈簧和彈簧套都設置在上端腔內,下端腔與泵殼體排油口之間通過輸油通道相連,當恆功率閥芯處於變量活塞的下端時,下端腔通過阻尼孔、輸油通道與恆功率閥芯的上部油腔和下部環形油腔相連,恆功率閥芯上部油腔與變量活塞上端腔相通,當恆功率閥芯處於變量活塞的上端時,將下端腔與恆功率閥芯上部油腔的通路切斷,上端腔通過輸油通道和恆功率閥芯中間的排油孔與油箱相通;恆壓閥閥體內設置有恆壓閥芯、彈簧座、大彈簧、小彈簧和調節螺杆,彈簧座設置在恆壓閥芯的一端,大彈簧和小彈簧設置在彈簧座與調節螺杆之間;恆壓閥芯的左端設置有左端腔,左端腔通過輸油通道與泵殼體的排油口相連,閥體上設置有進油口與回油口,進油口與變量活塞的上端腔相連,回油口與油箱相通;恆壓閥芯上還設置有用於切斷左端腔與進油口之間通路的封油段。
其中設置在恆功率閥的變量活塞上端腔中的外彈簧的長度小於內彈簧的長度,恆功率閥芯的上部油腔與變量活塞下端腔相連的輸油通道下端設置有阻尼孔;恆壓閥可以直接安裝在泵殼體尾端,也可以安裝在操縱臺上,通過油管與變量活塞上端腔相連,實現壓力的遠程控制。
本實用新型的恆功率——恆壓變量泵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裝機功率小、運行功率因素高、主機行程次數快、液壓功率損失小、系統發熱小等特點,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廣使用價值。
附圖1為恆功率——恆壓變量泵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恆功率——恆壓變量泵的液壓原理圖;附圖3為恆功率——恆壓變量泵所實現的變量特性曲線。
其中附圖3中的橫坐標軸為壓力,縱坐標軸為流量。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恆功率——恆壓變量泵作以下詳細地說明。
在圖1中,變量泵工作時從吸油口14吸油,從排油口18排油。由排油口18輸出的高壓油經過輸油通道13進入變量活塞8的下端腔11,然後經過阻尼孔10和輸油通道9分別進入恆功率閥芯15的上部油腔6和下部環形油腔7。當泵的排油口18的壓力作用在恆功率閥芯15下部環形油腔7的推力小於內彈簧2的預調節壓力時,恆功率閥芯15處於變量活塞8最下端,這時泵的輸出流量最大,即附圖3中的AB段曲線。當泵的排油口18的壓力增大時,恆功率閥芯15下部環形油腔7中的油壓也增大,當環形油腔7中壓力油向上的推力大於上端腔19中的彈簧向下的推力時,恆功率閥芯15向上運動,將變量活塞8的下端腔11與恆壓閥芯15上部油腔6之間的通路切斷,此時上端腔19中的壓力油經過輸油通道17和恆功率閥芯15中間的排油孔16排出,上端腔19卸壓,下端腔11內的壓力油推動變量活塞8向上運動,變量斜盤12的傾角減小,泵的流量減小。由於上端腔19中的內彈簧2比外彈簧3長,所以內彈簧2先於外彈簧3起作用,形成附圖3中的BC段曲線,當到達C點時,外彈簧3也開始起作用,形成圖3中的CD段曲線,內彈簧2和外彈簧3共同形成BCD段曲線,從而近似實現恆功率變量曲線;當變量活塞8上端腔19中內彈簧2和外彈簧3向下的推力大於恆功率閥芯15下部環形油腔7中的壓力油向上的推力時,設置在彈簧芯軸5與彈簧套1之間的彈簧通過彈簧芯軸5推動恆功率閥芯15向下運動,這時變量活塞8下端腔11內的壓力油經阻尼孔10、輸油通道9進入恆功率閥芯15的上部油腔6和變量活塞8的上端腔19,上端腔19內的壓力油推動變量活塞8向下運動,使變量斜盤12的傾角增大,泵的流量增加。
當恆功率變量達到最大壓力時恆功率閥停止工作,開始恆壓變量。由泵殼體的排油口18排出的高壓油經過輸油通道P進入恆壓閥體4的左端腔20,變量活塞8的上端腔19與恆壓閥體4的A腔連通,當泵的輸出壓力大於大彈簧24和小彈簧23設定的調節壓力時,左端腔20中的壓力油推動恆壓閥芯22向右運動,使恆壓閥體4的A腔與O腔連通,變量活塞8的上端腔19中的壓力油通過輸油通道、A腔、O腔排出,上端腔19卸壓,下端腔11中的壓力油推動變量活塞8向上運動,泵的流量減小,直至輸出流量減至維持系統壓力,僅僅補償系統漏損為止;當泵的輸出壓力小於恆壓閥大彈簧24和小彈簧23設定的壓力時,恆壓閥芯22向左運動,恆壓閥體4的A腔與O腔之間的連通被切斷,變量活塞8的上端腔19不卸油,壓力油經阻尼孔10和輸油通道9進入上端腔19,上端腔19油壓增大,推動變量活塞8向下運動,泵的流量增大,從而實現了圖3中的DE段,即恆壓變量。此時泵內多餘的流量不從系統的溢流閥溢流,僅補償系統的漏損,因而大大減少了液壓功率消耗,減少了系統發熱,達到節能目的。系統也可以省去溢流閥。
圖1中阻尼孔10的另一個作用是當恆壓閥體4的A腔和O腔接通時,變量活塞8的上端腔19卸壓,變量活塞8向上運動,這時通過阻尼孔10和輸油通道9向上端腔19補油,以減小因壓力突變、變量活塞8運動過快而引起的系統衝擊,由於阻尼孔10的阻尼作用,上端腔19與下端腔11之間存在壓力差,變量活塞8仍然向上運動,直至流量輸出最小停止。
圖1中所示的恆壓閥可以直接安裝在泵殼體尾端,也可以通過油管與泵殼體相連,實現調節壓力的遠程控制。
本實用新型的恆功率——恆壓變量泵其加工製作非常簡單方便,按說明書附圖所示加工製作即可。
除說明書所述的技術特徵外,均為本專業技術人員的已知技術。
權利要求1.一種恆功率——恆壓變量泵,包括泵殼體、吸油口、排油口和變量機構,其特徵在於變量機構上安裝有恆功率閥和恆壓閥,恆功率閥由恆功率閥芯、彈簧芯軸、內彈簧、外彈簧和彈簧套構成,恆功率閥芯設置在變量活塞內部,上端連接有彈簧芯軸,在彈簧芯軸和彈簧套之間設置有內彈簧和外彈簧,變量活塞與彈簧套和泵殼體之間分別構成變量活塞的上端腔和下端腔,彈簧芯軸、內彈簧、外彈簧和彈簧套都設置在上端腔內,下端腔與泵殼體排油口之間通過輸油通道相連,當恆功率閥芯處於變量活塞的下端時,下端腔還通過輸油通道與恆功率閥芯的上部油腔和下部環形油腔相連,恆功率閥芯上部油腔與變量活塞上端腔相通;當恆功率閥芯處於變量活塞的上端時,將下端腔與恆功率閥芯上部油腔的通路切斷,上端腔通過輸油通道和恆功率閥芯中間的排油孔與油箱相通;恆壓閥閥體內設置有恆壓閥芯、彈簧座、大彈簧、小彈簧和調節螺杆,彈簧座設置在恆壓閥芯的一端,大彈簧和小彈簧設置在彈簧座與調節螺杆之間;恆壓閥芯的左端設置有左端腔,左端腔通過輸油通道與泵殼體的排油口相連,閥體上設置有進油口與回油口,進油口與變量活塞的上端腔相連,回油口與油箱相通;恆壓閥芯上還設置有用於切斷左端腔與進油口之間通路的封油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恆功率——恆壓變量泵,其特徵在於變量活塞上端腔中外彈簧的長度小於內彈簧的長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恆功率——恆壓變量泵,其特徵在於恆功率閥芯的上部油腔與變量活塞下端腔相連的輸油通道下端設置有阻尼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恆功率——恆壓變量泵,其特徵在於恆壓閥直接與泵殼體尾端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恆功率——恆壓變量泵,其特徵在於恆壓閥通過油管與泵殼體相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恆功率—恆壓變量泵,屬於一種變量泵,它由泵和連接在泵的變量機構上的恆功率閥及恆壓閥共同構成,恆功率閥通過不同長度的內、外彈簧實現泵的恆功率變量,而恆壓閥通過恆壓閥芯和恆壓閥芯上的封油段的運動來實現泵的恆壓變量。本實用新型的恆功率——恆壓變量泵和現有技術相比,同時具有恆功率變量泵和恆壓變量泵的優點,具有裝機功率小、運行功率因素高、主機行程次數快、液壓功率損失小、系統發熱小等特點,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廣使用價值。
文檔編號F04B1/14GK2720158SQ200420052859
公開日2005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11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11日
發明者徐繩武, 徐 明, 徐慧, 李慶美 申請人:徐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