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機吊臂油缸控制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2-05 14:00:1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起重機吊臂油缸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現對目前移動式起重機伸縮式吊臂液壓系統分析說明,如圖1所示,系統由伸縮油缸1,平衡閥2,換向閥4以及各系列油管組成,油源P口油源等待,換向閥4工作在右端時,P口油源通過換向閥4進油口A到第一換向口C,進入到平衡閥2入口E到出口F並通過伸縮油缸1油口G進入無杆腔11,於此同時伸縮油缸1的有杆腔12的油液經過油口H進入到換向閥4的第二換向口D經過回油口B回油到T口,此過程為一個伸縮油缸的伸。
換向閥4工作在左端時,P口油源通過換向閥4進油口A到第二換向口D,通過伸縮油缸1的油口H進入有杆腔12,同時壓力油作用在平衡閥2的I口,平衡閥閥芯工作在右端,無杆腔11內的壓力油通過平衡閥2及換向閥4的第一換向口C和回油口B回到T口,完成油缸縮的過程。
車輛行駛時,伸縮油缸1的缸杆與車體相對固定連接,由於油缸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帶動吊臂的伸縮,所以缸筒相對於車體未做任何固定,然而車輛在行駛中需要緊急制動時,缸筒和連接缸筒的吊臂在慣性力的作用下繼續向前運動,就形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緊急制動,吊臂外竄的故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防止吊臂外竄的起重機吊臂油缸控制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起重機吊臂油缸控制裝置,包括伸縮油缸、平衡閥和換向閥;
換向閥上設有進油口、回油口、第一換向口和第二換向口,換向閥的進油口與外部的油源連通,換向閥的回油口與外部的油箱連通,換向閥的第一換向口通過平衡閥與伸縮油缸的無杆腔連通且構成供油液輸送的第一油路,換向閥的第二換向口與伸縮油缸的無杆腔連通且構成供油液輸送的第二油路,平衡閥的控制口端與伸縮油缸有杆腔的連通,通過有杆腔的油液壓力控制平衡閥的通斷;
第二油路上還設有順序閥組,順序閥組至少包括液控閥,液控閥一端與伸縮油缸的有杆腔連接,液控閥的另一端與第二換向口連接,通過外部油源的油液壓力控制液控閥的通斷。
採用這樣的結構後,本起重機吊臂油缸控制裝置主要是在正常的系統上添加了順序閥組,順序閥組的單向閥和節流閥並聯,且單向閥的通油方向是從油源到液控閥的控制端,液控閥和常規的順序閥原理有差別,本控制裝置的液控閥通過內部彈簧作用在液控閥的節流端位,且液控閥的另一個工作位是一個滿足外部油源的油道,在外部的油源沒有油液輸送時,液控閥在自身彈簧力的作用下,液控閥兩端不導通,伸縮油缸有杆腔內的油液無法流出或流入;只有當在外部的油源有油液輸送時,外部油源的油壓作用在液控閥的控制口端,並且使液控閥兩端導通,油液可以通過第二油路自由進入有杆腔內。
即當車輛在行駛中需要緊急制動或是其他外部油源沒有準備時,液控閥兩端不導通,使有杆腔內的油液鎖死在伸縮油缸的有杆腔內,避免吊臂外竄。
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以下將本起重機吊臂油缸控制裝置簡稱為本控制裝置。
本控制裝置的順序閥組還單向閥和節流閥,單向閥與節流閥並聯,並聯後的單向閥和節流閥一端與外部的油源連接,並聯後的單向閥和節流閥另一端與液控閥的控制口端連通。
採用這樣的結構後,當在外部的油源有油液輸送時,油液通過單向閥迅速作用在液控閥的控制口端,使液控閥瞬間導通,當在外部的油源切斷時,作用在液控閥的控制口端的油液通過節流閥緩慢流出,液控閥在自身彈簧力的作用下緩慢過渡到自然狀態下。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伸縮油缸的油路原理圖。
圖2是本控制裝置實施例的原理圖。
圖3是本控制裝置實施例順序閥組的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至3所示
本控制裝置包括伸縮油缸1、平衡閥2、換向閥4和順序閥組3。
換向閥4上設有進油口A、回油口B、第一換向口C和第二換向口D,平衡閥2上設有第一油口E、第二油口F和第一控制口I,伸縮油缸1上設有與無杆腔11相通的第三油口G和與有杆腔12相通的第四油口H。
換向閥4的進油口A與外部的油源P連通,換向閥4的回油口B與外部的油箱T連通,換向閥4的第一換向口C與平衡閥2的第一油口E連通,平衡閥2的第二油口F與伸縮油缸1的第三油口G連通,換向閥4的第一換向口C通過平衡閥2與伸縮油缸1的無杆腔11連通且構成供油液輸送的第一油路。
換向閥4的第二換向口D與伸縮油缸1的第四油口H之間設有順序閥組3,順序閥組3包括單向閥31、節流閥32和液控閥33;液控閥33上設有第五油口K、第六油口J和第二控制口L,液控閥33的第六油口J與伸縮油缸1的第四油口H連通,液控閥33的第五油口K與換向閥4的第二換向口D連通,換向閥4的第二換向口D通過液控閥33與伸縮油缸1的有杆腔12連通且構成供油液輸送的第二油路,液控閥33內設有彈簧34;
單向閥31與節流閥32並聯,並聯後的單向閥31和節流閥32前端N與外部的油源P連接,並聯後的單向閥31和節流閥32後端M與液控閥33的第二控制口L端連通,單向閥31內的油液流動方向為從外部的油源P至液控閥33的第二控制口L方向。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型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