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動作的高中生散文:用未來撫摸當下
2024-02-14 03:35:15 1
面對尤肯達修女的質問,施圖林格博士給了一個生動而又真實的答案。那面對這樣的質問,換做我們又會如何回答?面對這樣的回答,我們又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我想這早就應該成為一個我們每一個地球人去探討的話題。
我們無法否認人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人的因素第一」更說明了這一點,同時,我們又知道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於這個物質世界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世界是普遍聯繫的觀點」又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的空間。關於人文、科學、生活三者的關係,就像十指中其中的三個,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缺一不可;又像一棵大樹,如果把生活比作整棵大樹,那人文就是它的根,科學就是它內部的各個系統,有了根的存在,才有了讓樹生的希望,其內部的系統才會運用根部運來的各種營養進行加工,為樹的成長提供更多的能量,這樣才會有一棵枝葉繁茂的參天大樹呈現在我們面前,殊不知它的枝葉又會為它吸收更多的陽光雨露,只有這樣我們才會隨著四季的輪轉看到一棵生生不息的樹。回頭想想,我們人類的發展是不是類似,一環扣一環,每一環都很重要,但終究有一個始端,那便是「本」,也是「根」,沿著這個根,縱眼望去,無可終極,像一根飄舞的綢帶蜿蜒著舞向無盡的遠方……
「人是萬物的尺度」,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就提出了這樣的主張,對於今天來講,我們固然需要從另一個比較全面的角度去認知這句話,我們不能把人當成自然界的主宰者,但我們應該明白人的確扮演著一個主角。我們可以再去思考,跟隨歷史的風車轉到十四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明確提出了「人文主義」的核心思想,高度肯定了人的價值、人的重要性,為人類樹立了尊嚴,為人類研究人自己的歷史打上了重重烙印!我們還會想到傅伽丘在《十日談》中犀利的批判與憤慨嗎?還會記起達?芬奇畫的《蒙娜麗莎》中誘人的笑嗎?還會想像出拉斐爾手下《西斯廷聖母》那美麗、慈祥的神態嗎?若這些不足以讓你信服,沒關係,歷史的智慧已猜出了人類的疑惑,隨之十七世紀的歐洲又為人類開創了一個理性的社會——展開了更宏大的啟蒙運動。我們會更為伏爾泰對封建社會的猛烈批判而震撼,為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而大開眼界,他們對封建社會掀起了強烈的進攻,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主張體現了他們為人類奮鬥的寶貴精神。想一下今天,無處不有人的影子,有了人參加的活動才更富有生機與活力,再想像一下不知名的未來,人依舊是生活的主角。
「嘟—咕嘟—咕嘟—咕嘟嘟—」聽,歷史的車輪迴轉到了那個蒸汽推動的時代,當年英國及其殖民地的大小河流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工廠,被這個機器生產到來的時代痴迷的人們在那晝夜不停息地忙碌著,還記得當年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擴張,「棉織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白了一片」,我們知道印度平原那有印度河,可想而知當年的印度河會成什麼樣子。就在這個時候瓦特推著他改進的蒸汽機悠閒地走來了,或許當年他曾去幫助那些因汙染而染上疾病的貧苦民眾,這些是我們永不能忽視的人文,若不及時拯救他們,那瓦特新的研製又會有哪些後人來繼承、來開發利用這一項目?又會有誰為維護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後生力量?瓦特想到了這一點。當然他並沒忽視研究,蒸汽機的改進讓人們可以更自由的建設工廠,擺脫了自然條件的限制,發展的方式更靈活,推動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工業革命伴隨著蒸汽機的改進使人類進入了轟轟烈烈的蒸汽時代。直到今天我們依舊享用著這一技術改造成果,隨處可見的汽車、農用機器以及各種機器普遍運用了其中的原理。可謂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的面貌,改變了世界,改變了幾百年後的今天,甚至將繼續改變著無盡的將來……因此,「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真理,科技猶如血液中的血壓,為血液的循環提供著不懈的動力。
巴爾扎克有言:「一個能思想的人,才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只是在思考的同時不要忘記我們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關注身邊人的痛苦與磨難,讓之成為我們探索創新的動力,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事業而努力而奉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燦爛!讓人文、科學、生活三者不分家,讓它們之間的辯證統一在我們的行動中如清澈的河流自然流淌。
活在當下,活好當下,思考未來,探知未來。讓當下的當下為未來積蓄力量,讓未來的未來吸引當下的運動。用未來撫摸當下,頌一曲和諧的生活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