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粉刀和碳粉盒的製作方法
2024-02-18 03:40:15 1
專利名稱:出粉刀和碳粉盒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成像設備碳粉盒中的出粉刀及帶有這種 出粉刀的碳粉盒。
背景技術:
諸如雷射印表機等的電子成像設備使用的碳粉盒一般至少包 括一個帶有粉倉的盒體、攪拌裝置、送粉輥、顯影輥等,盒體上 還固定一個出粉刀,其與顯影輥表面接觸並形成咬合點,用於把 輸送到顯影輥上的碳粉層控制在 一 個規定的厚度,保證顯影質 量。其中,顯影輥表面形成碳粉層的厚度取決於咬合點處出粉刀 對顯影輥表面施加的力的大小。碳粉盒工作過程中,分布在粉倉 中的攪拌架將碳粉輸送到顯影倉中,通過送粉輥再將碳粉傳送到 與其接觸的顯影輥表面,覆蓋在顯影輥表面的碳粉一部分通過顯 影輥與出粉刀形成的咬合點,在顯影輥表面形成均勻的碳粉量, 另一部分未通過咬合點的碳粉積聚咬合點處,隨著積聚粉的增 多,在重力作用下跌落到顯影倉中。
典型的出粉刀包括刀架和一固定在刀架一側的刀片,其與顯 影輥只形成 一 個咬合點。由於在碳粉盒使用初期粉倉內粉量較 大,咬合點處積聚的碳粉較多,為控制通過咬合點處的碳粉層厚 度,出粉刀需在咬合點處施加較大的壓力至顯影輥表面。但隨著 碳粉盒內粉量的減少,出粉刀在咬合點處向顯影輥表面所施加的 較大壓力會導致顯影輥表面碳粉層厚度過薄,從而導致轉移至感 光鼓表面的碳粉量降低。此外,出粉刀在咬合點處向顯影輥表面 施加較大的壓力亦會導致出粉刀和顯影輥表面快速磨損,引起咬 合點處顯影輥物理狀態的改變,降低列印品質的穩定性。在大容 量高壽命的碳粉盒使用中,上述不良現象更為顯著。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無需在咬合點處向顯影 輥表面施加豐交大壓力的出^分刀。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出粉刀, 包括刀架,固定在碳粉盒壁上;刀片,安裝在刀架上,可與碳 粉盒的顯影輥表面相接觸;其中刀片包括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 在顯影輥的旋轉方向上,第一刀片與顯影輥表面形成的第 一咬合 點位於第二刀片與顯影輥表面形成的第二咬合點的上遊。
具有上述結構的出粉刀,具有兩個刀片,其與顯影輥表面形 成兩個咬合點,碳粉盒工作過程中,通過送粉輥傳送到顯影輥表 面的碳粉經過第 一 刀片與顯影輥表面形成的第 一 咬合點後,部分 碳粉在顯影輥表面形成均勻的碳粉層,另 一部分被第一咬合點截 流。隨著顯影輥的繼續轉動,顯影輥表面的碳粉層經過第二刀片 與顯影輥表面形成的第二咬合點處,其中部分碳粉可通過第二咬 合點,在顯影輥表面形成特定厚度的碳粉層,另一部分碳粉被第 二咬合點截流。由於顯影輥表面碳粉層的厚度先後經過第一刀片 與第二刀片兩次調整,經過二次分流,所以每個刀片施加在顯影 輥上的壓力得以大大降低,大約是現有技術單刀片出粉刀施加在 顯影輥表面壓力的一半左右,籍此一方面可保證顯影輥表面碳粉 層在碳粉盒整個使用過程中保持一致,另 一方面可防止出粉刀和 顯影輥表面的快速磨損,從而可確保列印品質穩定。
較好的方案為沿出粉刀的長度方向,第一刀片的表面分布 有碳粉單向回流裝置。
通過第 一咬合點而未通過第二咬合點的碳粉會積存在第 一刀 片和第二刀片間,這些碳粉在重力作用下可通過設在第一刀片上 的碳粉單向回流裝置進入顯影倉,防止此處碳粉因長時間大量堆 積而發生物理性能改變,影響列印品質。
更好的方案為碳粉回流裝置包括分布在第一刀片表面的開 口及粘貼在開口一側的膜片,其中膜片可向顯影輥旋轉方向的上 遊側打開開口。膜片可起到單向閥作用,只允許碳粉經開口部分 向顯影輥旋轉方向的上遊側流出,不允許碳粉經開口向顯影輥旋 轉方向的下遊側流,結構簡單,製造方^f更。
再好的方案是第一刀片施加在第一咬合點處的壓力小於第二 刀片施加在第二咬合點處的壓力。籍此可防止流動性差的碳粉大 量積聚在第一咬合點的上遊,不能及時回到顯影倉,引起第一咬 合點處的碳粉物理性能改變。
本實用新型的另 一 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帶有上述出粉刀的碳粉盒。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方案為碳粉盒包括 盒體,帶有一粉倉;攪拌裝置,安裝在粉倉內;送粉輥,安裝在 粉倉的出粉口外側;顯影輥,與送粉輥彈性接觸;盒體壁部安裝 有上述任一項所述的出粉刀。
圖1是本實用新型碳粉盒的外觀示意圖2是本實用新型碳粉盒的結構示意圖3是本實用新型出粉刀與顯影輥配合的結構示意圖4是本實用新型出粉刀的結構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予以詳細介紹。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參見圖1和圖2, 碳粉盒A包括帶有粉倉11和顯影倉 12的盒體1。粉倉11內設有攪拌裝置2,用於將粉倉11內的碳 粉攪拌均勻並輸送到顯影倉12。顯影倉12內設有可旋轉地支承
在盒體1兩相對側壁間的送粉輥3和顯影輥4,其中送粉輥3靠 近粉倉11的出粉口外側,顯影輥4安裝在送粉輥3的外側,並 和送粉輥3彈性接觸。出粉刀5安裝在盒體1的壁部,包括安裝 在盒體1的壁部的刀架51和安裝在刀架51上的第一刀片521和 第二刀片522。
結合參見圖3和圖4,第一刀片521安裝在刀架51的一側 面,其與顯影輥4表面形成一第一咬合點5211。與第一刀片521 相對,第二刀片522安裝在刀架51的另一側面上,其與顯影輥4 表面形成一第二咬合點5221,在顯影輥4的旋轉方向B上,第一 咬合點5211位於第二咬合點5221的上遊。碳粉盒A工作過程 中,通過送粉輥3傳送到顯影輥4表面的碳粉經過第一刀片521 與顯影輥4表面形成的第一咬合點5211後,部分碳粉在顯影輥4 表面形成均勻的碳粉層,另一部分被第一咬合點5U1截流。隨 著顯影輥4的繼續轉動,顯影輥4表面的碳粉層經過第二刀片 522與顯影輥4表面形成的第二咬合點5221處,其中部分碳粉可 通過第二咬合點5221,在顯影輥4表面形成特定厚度的碳粉層。
通過第一咬合點5211而未通過第二咬合點5221的碳粉會存 於第二刀片522與第一刀片521之間,為防止這部分碳粉在第一 刀片521和第二刀片522間因長時間大量堆積發生物理性能的改 變,在第一刀片521的表面分布有碳粉單向回流裝置53,以使該 部分碳粉回流至顯影倉,並阻止碳粉從顯影倉流至第一刀片521 和第二刀片522間。石產粉單向回流裝置53包括分布在第一刀片 521表面的開口 531及粘貼在開口 531 —側的膜片532。在顯影 輥旋轉方向B上,膜片532位於開口 531的上遊側。當存於第一 刀片521和第二刀片522間的碳粉量大時,大量碳粉可在重力作 用下推動膜片532,使膜片532的自由端向顯影輥4旋轉方向B 的上遊側移動,此時開口 531打開,碳粉回流至顯影倉,然後膜 片532的自由端向顯影輥4旋轉方向B的下遊側移動,從而關閉 開口 531,防止顯影倉內的碳粉流至第一刀片521和第二刀片 522間。 通過調整第一刀片521、第二刀片522的材質、長度及和顯 影輥4表面的接觸面積,可以調整第一刀片521施加在第一咬合 點5211的壓力及第二刀片522施加在第二咬合點5221處的壓 力。第一刀片521施加在第一咬合點5211的壓力可以大於或等 於第二刀片522施加在第二咬合點5221處的壓力,但當碳粉盒A 的容量大,JU友粉盒A內的碳粉流動性差時,第一刀片521施加 在第一咬合點5211處的壓力最好小於第二刀片522施加在第二 咬合點5221處的壓力,以防止碳粉因不能及時回到顯影倉而過 多地堆積在第一咬合點521的上遊,時間長了引起碳粉物理性能 的變化,影響列印品質。 本實用新型的變化並不僅限於上述技術方案,還可以有多種 變化和組合,如第一刀片521和第二刀片522的形狀並不僅限於 圖中所表示的形狀,還可以是現有技術中已知的其它形狀;如在 保證在顯影輥4的旋轉方向B上,第一咬合點5211位於第二咬 合點5221上遊的情況下,第一刀片521可以安裝在第二刀片522 上,第二刀片522也可以安裝在第一刀片521上,此等微小改變 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出粉刀,包括刀架,固定在碳粉盒壁上;刀片,安裝在所述刀架上,可與碳粉盒的顯影輥表面相接觸;其特徵在於所述刀片包括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在顯影輥的旋轉方向上,所述第一刀片與顯影輥表面形成的第一咬合點位於所述第二刀片與顯影輥表面形成的第二咬合點的上遊。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出粉刀,其特徵在於沿所述出粉刀的長度方向,所述第 一刀片的表面分布有碳粉 單向回流裝置。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出粉刀,其特徵在於所述碳粉回流裝置包括分布在所述第 一刀片表面的開口及粘 貼在所述開口一側的膜片,其中所述膜片可向顯影輥旋轉方向的 上遊側打開所述開口。
4、 根據權利要求l至3任一項所述出粉刀,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刀片施加在第一咬合點處的壓力大於或等於所述第 二刀片施加在第二咬合點處的壓力。
5、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出粉刀,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刀片施加在第一咬合點處的壓力小於所述第二刀片 施加在第二咬合點處的壓力。
6、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出粉刀,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刀片安裝在所述刀架的一側面,所述第二刀片安裝 與所述第 一刀片相對的所述刀架的另 一側面。
7、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出粉刀,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 一刀片與所述第二刀片之間不互相接觸。
8、 碳粉盒,包括 盒體,帶有一粉倉;攪拌裝置,安裝在所述粉倉內; 送粉輥,安裝在所述粉倉的出粉口外側; 顯影輥,與所述送粉輥彈性接觸; 其特徵在於所述盒體壁部安裝有如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出粉
專利摘要出粉刀,包括刀架,固定在碳粉盒壁上;刀片,安裝在刀架上,可與碳粉盒的顯影輥表面相接觸;其中刀片包括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在顯影輥的旋轉方向B上,第一刀片與顯影輥表面形成的第一咬合點位於第二刀片與顯影輥表面形成的第二咬合點的上遊。具有防止出粉刀和顯影輥表面間快速磨損,提高列印品質等優點。
文檔編號G03G15/08GK201177734SQ20082004570
公開日2009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08年3月26日
發明者龍 林, 金本友 申請人:珠海天威技術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