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利用北方高溫期進行香港牡蠣人工育苗的方法與流程
2024-01-23 12:58:15 1
本發明涉及一種香港牡蠣苗種生產的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利用北方高溫期進行香港牡蠣人工育苗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網際網路和冷鏈物流的發展,牡蠣是水產品中最合適活體運輸的水產品,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市場供不應求,價格飛漲,牡蠣養殖面積也在不斷擴大。
香港牡蠣(crass0streahongkongensis)為耐高溫、耐低鹽的優良牡蠣品種,棲息於近河口或附近有淡水注入的地方,是我國南方海區特有的大型經濟貝類。香港牡蠣殼質堅厚,軟體部為白色、外套膜多為黑色,具有色澤美觀、肉質鮮美的特點;其市場價格也比其他品種的牡蠣高1-2倍,市場前景廣闊。
目前我國香港牡蠣苗種的來源主要以自然海區的半人工採苗為主,但野生苗種的採苗受氣候、季節變化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受華南颱風等極端惡劣天氣的影響,野生苗種供應極不穩定,這也就限制了香港牡蠣養殖業的發展。
由於香港牡蠣人工育苗受其獨有的生活習性和繁殖生物學特點,以及南方育苗技術、育苗設施和條件的限制,育苗成功率較低。上述的育苗技術中高鹽促熟培育技術、誘導產卵技術、受精孵化技術,易剝離附著基的選擇及處理和大規格單體牡蠣苗的培育技術,是香港牡蠣育苗的主要技術瓶頸,難以克服,造成了香港牡蠣育苗出苗量極低,達不到生產性育苗的水平,當然也滿足不了養殖單位對苗種的需求,因此主要靠野生香港牡蠣苗來養殖,而野生苗生長速度慢,且死亡率高,並不適合人工養殖。
因此亟需一種適合人工養殖的香港牡蠣人工育苗技術,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多種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北方高溫期香港牡蠣人工育苗的方法,以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
本發明針對香港牡蠣育苗的技術難題,開發親貝高溫生態促熟培育技術,快速產卵誘導技術以及特殊附著基採苗及打碎技術等新技術,利用北方高溫期閒置的育苗車間進行北育南養新的育苗方式是解決難題的關鍵,同時還可以克服香港牡蠣自然苗生長速度慢,養殖周期長,死亡率高的問題,特別是改變了以往自然採苗、育成、收穫均在海上作業的習慣,顯著降低了華南沿海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對海上養殖的經濟損失,同時還提高了北方高溫期育苗車間的利用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採取的具體技術方案為:
一種利用北方高溫期進行香港牡蠣人工育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擇香港牡蠣親貝;
(2)室內高鹽過渡:在南方繁殖季節前的5-6月份,運至北方育苗場,暫養過渡;
(3)親貝室外土池生態培育:然後將暫養親貝掛在育苗場周圍鹽度為28-32的室外土池裡,進行生態適應及促熟培育,經過40-60天的室外土池生態培育至成熟;
(4)親貝室內暫養培育:在8月的高溫季節,挑選出香港牡蠣種貝按40-50個/m3放在育苗池裡,在水溫26-30℃和鹽度28-32的條件下,親貝暫養8-12天後,進行人工產卵、排精;
(5)人工刺激產卵、排精:將洗刷乾淨的香港牡蠣親貝先放在氣溫為15-16℃的控溫室內陰乾5-6小時,再放入純淡水浸泡0.5-1.0小時後,再放入10-15鹽度海水中浸泡1.0-1.5小時,最後放入正常過濾海水的育苗池中,經0.5-1.0小時適應後,開始大量排放精、卵,授精;
(6)孵化:控制受精卵孵化密度為40-50個/ml,通過採用分池孵化,連續充氣和撈泡沫,以降低高溫期精液過多引起水質惡化,提高孵化率;在水溫26-32℃條件下,受精卵經過18-20小時孵化達到d型幼蟲後,立即選幼;
(7)幼蟲培育:選幼後按5-6個/m3密度布池培育,幼蟲培育按常規貝類幼蟲培育技術進行:
(8)海灣扇貝殼採苗:經16-18天培育,幼蟲殼高長到330-360µm,60-80%出現眼點幼蟲時,開始投放經稀酸處理過殼薄易碎的海灣扇貝殼附著基,投放量3000-4000片/m3,平均每片附苗量達到20-30個,將附著基移走,繼續投放附著基,直到香港牡蠣的眼點幼蟲全部附著變態成稚貝為止;
(9)大規格牡蠣苗土池培育:將附著稚貝的附著基一起移到室外池塘生態培育,稚貝利用池塘內的單細胞藻類生長發育,到10月底即長到20-25mm;
(10)養殖用的單體牡蠣大苗:將附有20-25mm香港牡蠣苗的海灣扇貝殼輕輕打碎,附在上面的香港牡蠣苗分離成為一個個單個香港牡蠣大苗,8-12℃幹運至南方海區進行養殖。
進一步的,上述步驟(1)中,在南方養殖海區,選擇鹽度在18-22海區養殖的殼高為10-16cm香港牡蠣成貝為親貝。
進一步的,上述步驟(2)具體為:在南方繁殖季節前的5-6月下份,6-10℃溫度運到北方育苗場,放在比原生境鹽度高4-5,比現生境鹽度低4-5的25-26鹽度中的育苗池暫養過渡。
進一步的,上述步驟(7)中的具體步驟為:隨著幼蟲生長逐漸降低密度,至匍匐幼蟲密度降至2-3個/ml;日換水2-3次,每次換水30%-50%;d型幼蟲開始投餵金藻,日投餌量從初期的1.0-2.0萬細胞/ml逐漸增至中期3.0-4.0萬細胞/ml,後期5.0-6.0萬細胞/ml,幼蟲發育至殼頂中期後添加扁藻,日投餌量為1.0-2.0萬細胞/ml;幼蟲培育期間水溫25-32℃,鹽度25-30,ph值8.0-8.2,單胞藻要求新鮮、無汙染、無老化。
進一步的,步驟(8)所用的採苗器海灣扇貝殼,是經0.05%的稀鹽酸處理8-12小時後衝洗乾淨使用,經過稀鹽酸處理的海灣扇貝殼附著基,一方面有利於眼點幼蟲的附著變態,另一方經酸處理的貝殼較脆便於將來採苗後打碎等。
進一步的,上述方法還包括南方蝦池過渡步驟,經步驟(10)處理的單個香港牡蠣苗,裝籠或浮動網箱內,在鹽度20-25的養蝦池經過1-2個月的養殖,個體長到3.5-4.5cm中貝後,將牡蠣苗粘在水泥塊上掛在海上進行養殖。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解決了南方香港牡蠣室內人工育苗親貝促熟培育困難以及產卵難的問題,以及稚貝大規格快速培養及牡蠣殼附苗脫基困難的問題。同時,本發明能夠有效利用北方高溫期貝類育苗車間空閒期,極大地提高了育苗車間的綜合利用率,用以實現香港牡蠣北方人工育苗、南方養殖的新模式。
本發明是在環境可控的條件下進行人工育苗,改變了以往自然採苗、育成、收穫均在海上作業的習慣,顯著降低了華南沿海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對海上養殖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為香港牡蠣的養殖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套新的思路。
實踐證明,本發明實現了香港牡蠣的北苗南養,縮短香港牡蠣養殖時間0.5-1.0年,其養殖成活率提高了30-50%。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解釋和說明。
實施例:
一種利用北方高溫期進行香港牡蠣人工育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香港巨牡蠣親貝的選擇:首先在南方養殖海區,選擇鹽度在18-22海區養殖的殼高為10-16cm香港牡蠣成貝為親貝;
(2)室內高鹽過渡:在南方繁殖季節前的5-6月份,6-10℃溫度下運到北方育苗場,放在已調配好的鹽度25-26的育苗池中暫養3-4天,暫養期間不換水,每天投餌2次,投餌量為5-6萬/ml.日;
(3)親貝室外土池生態培育:將暫養3-4天親貝掛在育苗場周圍鹽度為28-32的室外土池裡,進行生態適應及促熟培育,經過40-60天的室外土池生態培育至成熟;
(4)親貝室內暫養培育:在8月的高溫季節,挑選出香港牡蠣種貝按40-50個/m3放在育苗池裡,在水溫26-30℃和鹽度28-32的條件下,親貝暫養8-12天後,進行人工產卵、排精;
(5)人工刺激產卵、排精:將洗刷乾淨的香港牡蠣親貝先放在氣溫為15-16℃的控溫室內陰乾5-6小時,再放入純淡水浸泡0.5-1.0小時後,再放入10-15鹽度海水中浸泡1.0-1.5小時,最後放入正常過濾海水的育苗池中,經0.5-1.0小時適應後,開始大量排放精、卵,授精;
(6)孵化:控制受精卵孵化密度為40-50個/ml,通過採用分池孵化,連續充氣和撈泡沫,以降低高溫期精液過多引起水質惡化,提高孵化率;在水溫26-32℃條件下,受精卵經過18-20小時孵化達到d型幼蟲後,立即選幼;
(7)幼蟲培育:選幼按5-6個/m3密度布池培育,幼蟲培育按常規貝類幼蟲培育技術進行:隨著幼蟲生長逐漸降低密度,至匍匐幼蟲密度降至2-3個/ml;日換水2-3次,每次換水30%-50%;d型幼蟲開始投餵金藻,日投餌量從初期的1.0-2.0萬細胞/ml逐漸增至中期3.0-4.0萬細胞/ml,後期5.0-6.0萬細胞/ml,幼蟲發育至殼頂中期後添加扁藻,日投餌量為1.0-2.0萬細胞/ml;幼蟲培育期間水溫25-32℃,鹽度25-30,ph值8.0-8.2,單胞藻要求新鮮、無汙染、無老化;
(8)海灣扇貝殼採苗:經16-18天培育,幼蟲殼高長到330-360µm、60-80%出現眼點幼蟲時,開始投放經稀酸處理過殼薄易碎的海灣扇貝殼附著基,投放量3000-4000片/m3,平均每片附苗量達到20-30個,將附著基移走,繼續投放附著基,直到香港牡蠣的眼點幼蟲全部附著變態成稚貝為止;
(9)大規格牡蠣苗土池培育:將附著稚貝的附著基一起移到室外池塘生態培育,稚貝利用池塘內的單細胞藻類生長發育,到10月底長到20-25mm;
(10)養殖用的單體牡蠣大苗:將附有20-25mm香港牡蠣苗的海灣扇貝殼輕輕打碎,附在上面的香港牡蠣苗分離成為一個個單個香港牡蠣大苗,裝泡沫箱子,低溫幹運至南方海區進行養殖,實現了香港牡蠣的北苗南養,縮短香港牡蠣養殖時間0.5-1.0年,其養殖成活率提高了30-50%。
上述步驟(8)所用的採苗器海灣扇貝殼,是經0.05%的稀鹽酸處理8-12小時後衝洗乾淨使用,經過稀鹽酸處理的海灣扇貝殼附著基,一方面有利於眼點幼蟲的附著變態,另一方經酸處理的貝殼較脆便於將來採苗後打碎等。
上述方法還包括南方蝦池過渡:經步驟(10)處理的單個香港牡蠣苗,裝籠或浮動網箱內,在鹽度20-25的養蝦池經過1-2個月的養殖,個體長到3.5-4.5cm中貝後,將牡蠣苗粘在水泥塊上掛在海上進行養殖。
實際養殖經驗證明,利用本發明提供的香港牡蠣北苗南養方法,縮短香港牡蠣養殖時間0.5-1.0年,其養殖成活率也提高了30-50%;說明了本發明的確貢獻了香港牡蠣苗種的高效、高產的人工養殖模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