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抗菌劑的製作方法
2024-02-22 20:20:15 1
本發明涉及一種抗菌劑。特別地,本發明涉及一種抗微生物、抗菌、抗真菌、抗病毒的新型抗菌劑。
背景技術:
目前,臨床在治療各種感染性創面時,所採用的常規治療方法是抗菌、消炎、清創。在治療過程中所用的外用藥物多為抗菌消炎藥。但這些藥物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臨床上常用的四環素軟膏、慶大黴素紗條、呋喃西林紗條等抗生素藥物,隨著其廣泛且大劑量的應用,使敏感菌對其產生相應抗藥性,故療效不佳,再加上抗生素類藥物只具有抗菌作用,並不能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和抑制創面滲出液的滲出,所以,一旦細菌出現抗藥性,創面的感染即可進一步惡化,從而造成遷延不愈的惡果。在治療中細菌雖不易產生抗藥性,但其抗菌消炎作用以及促進組織癒合的作用均較弱,故傷口的癒合期較長。天然產品雖然安全,但一般昂貴,對廣譜生物體如革蘭氏陰性和革蘭氏陽性細菌及真菌沒有殺生物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效果好的新型抗菌劑。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新型抗菌劑,包括蘆薈膠、艾葉汁、碘液、過氧乙酸、多元醇、甘氨酸、表面活性劑,各組分的質量份數為:蘆薈膠4-6份、艾葉汁2-4份、碘液1.5-5份、過氧乙酸0.2-0.6份、多元醇1-1.5份、甘氨酸2.5-4份、表面活性劑1.5-3份。
作為優選,所述的新型抗菌劑,各組分的質量份數為:蘆薈膠4份、艾葉汁2份、碘液1.5份、過氧乙酸0.2份、多元醇1份、甘氨酸2.5份、表面活性劑1.5份。
作為優選,所述的新型抗菌劑,所述表面活性劑為磺酸鹽、硫酸鹽表面活性劑、膦酸鹽表面活性劑、磷酸鹽表面活性劑、泊絡沙姆、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或其混合物。
作為優選,所述的新型抗菌劑,所述抗菌劑的ph值為6.5-7時抗菌效果最佳。
作為優選,所述的新型抗菌劑製備方法如下:
將艾葉汁、過氧乙酸加至攪拌鍋內,啟動攪拌,恆溫至48±5℃,之後加入蘆薈膠、碘液,攪拌30分鐘,冷卻至常溫即得該新型抗菌劑。
本發明產品安全溫和,不易引起過敏反應,性能穩定,貯存時間長;而且成本低廉,製造工藝簡便,應用領域廣泛。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新型抗菌劑,包括蘆薈膠、艾葉汁、碘液、過氧乙酸、多元醇、甘氨酸、表面活性劑,各組分的質量份數為:蘆薈膠4-6份、艾葉汁2-4份、碘液1.5-5份、過氧乙酸0.2-0.6份、多元醇1-1.5份、甘氨酸2.5-4份、表面活性劑1.5-3份。
作為優選,所述的新型抗菌劑,各組分的質量份數為:蘆薈膠4份、艾葉汁2份、碘液1.5份、過氧乙酸0.2份、多元醇1份、甘氨酸2.5份、表面活性劑1.5份。
作為優選,所述的新型抗菌劑,所述表面活性劑為磺酸鹽、硫酸鹽表面活性劑、膦酸鹽表面活性劑、磷酸鹽表面活性劑、泊絡沙姆、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或其混合物。
作為優選,所述的新型抗菌劑,所述抗菌劑的ph值為6.5-7時抗菌效果最佳。
作為優選,所述的新型抗菌劑製備方法如下:
將艾葉汁、過氧乙酸加至攪拌鍋內,啟動攪拌,恆溫至48±5℃,之後加入蘆薈膠、碘液,攪拌30分鐘,冷卻至常溫即得該新型抗菌劑。
以上所述,僅是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發明做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改型為同等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方案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改型,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型抗菌劑,包括蘆薈膠、艾葉汁、碘液、過氧乙酸、多元醇、甘氨酸、表面活性劑,各組分的質量份數為:蘆薈膠4‑6份、艾葉汁2‑4份、碘液1.5‑5份、過氧乙酸0.2‑0.6份、多元醇1‑1.5份、甘氨酸2.5‑4份、表面活性劑1.5‑3份。本發明產品安全溫和,不易引起過敏反應,性能穩定,貯存時間長;而且成本低廉,製造工藝簡便,應用領域廣泛。
技術研發人員:花舜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花舜
技術研發日:2017.05.30
技術公布日: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