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瓶子的製作方法
2024-02-23 08:47:15 4
專利名稱:一次性瓶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瓶子,瓶蓋結構的改進。
目前,在瓶頸制防偽珠的防偽瓶方案,已有多種。但存在著一些缺點,若把防偽珠制的較大,利於制瓶,但需要工具開啟,如中國專利96245767.1;若減小防偽珠截面積,雖開啟可省去工具,但常因口模積炭,影響產量及正品率。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一次性瓶子,其開啟容易,且利於制瓶。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來實現的。一次性瓶子由瓶體、瓶頸、瓶口組成,瓶子由瓶蓋封口,瓶蓋安裝有割刀或硬質環,或者制有拉斷窗。在瓶頸上制防偽珠。在防偽珠上或其根部制有易斷槽,使防偽珠局部截面積減少。
防偽珠的外形為圓形,多稜形的柱狀體或球狀體。
瓶頸上還制有螺紋、凸稜、卡稜及導向突起。
部分瓶蓋制有扭斷凸起或扭斷窗。出液芯側面有出液口。拉斷窗下邊由開有縫隙的定位稜構成。
瓶蓋採用下述方式分別組合構成①封口塞卡在外蓋內頂部;②定位芯通過螺紋旋入外蓋內腔;③出液芯通過防偽杆插入防偽孔內的緊配合與外蓋組合;④封口塞卡在外蓋內頂部,螺紋芯靠螺紋旋入外蓋內腔,外蓋下部與拉斷圈通過卡稜卡緊或與扭斷圈固定,而分別組成兩種瓶蓋。
瓶子由瓶蓋封口。開啟瓶蓋時,因易斷槽的存在易造成應力集中,或再加上割刀、硬質環的作用,防偽珠易被破壞。割刀也在瓶頸上刻下了刻痕。
由於採用了上述方案,防偽珠易被破壞,開啟不用工具,所以開啟容易。
因防偽珠易被破壞,可適當增大其截面積,以減少清潔口模積炭次數,提高生產率,所以利於制瓶。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一次性瓶子、瓶蓋組合結構示意圖。
圖2一次性瓶子結構示意圖(帶止轉稜)。
圖3瓶蓋結構示意圖(定位芯式)。
圖4出液芯主視圖。
圖5瓶蓋結構示意圖(出液芯式)。
圖6一次性瓶子結構示意圖。
圖7瓶蓋結構示意圖(拉斷窗式)。
圖8瓶蓋結構示意圖(扭斷凸起式)。
圖9瓶體、瓶蓋組合結構示意圖(扭斷窗式)。
附圖中瓶體(1)、瓶頸(2)、凸稜(3)、防偽珠(4)、易斷槽(5)、螺紋(6)、卡稜(7)、瓶口(8)、定位稜(9)、封口塞(10)、易斷筋(11)、易開片(12)、割刀或硬質環(13)、外蓋(14)、止轉稜(15)、定位芯(16)、出液管(17)、封帽(18)、封口管(19)、出液芯(20)、密封環(21)、出液口(22)、防偽孔(23)、防偽杆(24)、導流條(25)、裝飾圈(26)、凹槽(27)、導向凸起(28)、防偽片(29)、縫隙(30)、拉斷圈(31)、拉斷窗(32)、螺紋芯(33)、扭斷凸起(34)、扭斷圈(35)、凸臺(36)、扭斷窗(37)。
實施例一、
圖1瓶子由瓶體(1)、瓶頸(2)、瓶口(8)組成。瓶頸(2)上依次制有凸稜(3)、防偽珠(4)、螺紋(6)、卡稜(7)。在防偽珠(4)上或其根部制有易斷槽(5),使防偽珠(4)局部橫截面積減小。防偽珠(4)的外形為圓形、多稜形的柱狀體或球狀體。
封口塞(10)卡在外蓋(14)內頂部,而組成瓶蓋(14、10)。
外蓋(14)內壁上制有螺紋(6)、定位稜(9);頂上有被易斷筋(11)所包圍的易開片(12);瓶蓋(14、10)下緣安裝有割刀或硬質環(13)。割刀用硬質砂、石、合金製成,其形狀可按使用要求製作。
瓶體(1)灌裝後,壓封瓶蓋(14、10),封口塞(10)下部插入瓶口(8),定位稜(9)與卡稜(7)配合使瓶蓋(14、10)定位。
開啟時,下旋瓶蓋(14、10),割刀(13)在防偽珠(4)上刻出刻痕;並因易斷槽(5)的存在,使應力更集中;或因硬質環(13)的減小阻力,增大壓強作用;隨瓶蓋(14、10)壓力的增大,防偽珠(4)被破壞,達到了防偽目的。同時,封口塞(10)頂開易開片(12)而伸出。開啟時,割刀(13)還可在瓶頸(2)上刻出刻痕。
因設置有易斷槽(5)加上割刀或硬質環(13)的作用,防偽珠(4)極易破壞,開啟無需工具所以開啟容易。
因採用了上述方法,可適當增大防偽珠(4)截面積,減少了清潔口模積炭次數,所以利於制瓶。
實施例二、圖2、3瓶頸(2)上依次制有凸稜(3)、防偽珠(4)、易斷槽(5)、螺紋(6)、止轉稜(15)、卡稜(7)。
定位芯(16)通過螺紋(6)旋入外蓋(14)內腔,而構成瓶蓋(14、16)。
外蓋(14)的結構與實施例一相似。
定位芯(16)外側面制有螺紋(6);內側面有止轉稜(15)、封口管(19)、定位稜(9);頂部有蓋有封帽(18)的出液管(17)。
瓶體(1)灌裝後,壓封瓶蓋(14、16)。封口管(19)插入瓶口(8),定位稜(9)與卡稜(7)配合,使瓶蓋(14、16)定位。
其使用方法及效果均與實施例一相同。
實施例三圖2、4、5瓶子(1、2、8)結構與實施例二相同。
出液芯(20)通過出液口(22)與密封環(21)的緊配合;防偽杆(24)插入防偽孔(23)的緊配合與外蓋(14)組合成瓶蓋(14、20)。
外蓋(14)上依次制有定位稜(9)、螺紋(6)、密封環(21)、防偽杆(24)並嵌有割刀或硬質環(13)。
出液芯(20)內頂面近外邊緣處制有防偽孔(23);上部外側面制有出液口(22);下部為封口管(19);內部制有導流條(25)以便出液更流暢。
瓶體(1)灌裝後,壓封瓶蓋(14、20),定位稜(9)與凸稜(3)配合,使瓶蓋(14、20)定位。
開啟時,下旋瓶蓋(14、20),其破壞防偽珠(4)的方法與例一相同。因外蓋(14)的轉動,使防偽杆(24)被破壞。同時,密封環(21)隨外蓋(14)下移,露出出液口(22),即可倒出內液。
其使用效果同實施例一。
上述三例瓶蓋(14、10、16、20),若不嵌割刀或硬質環(13),可分別做普通防偽蓋使用。
上述各例瓶蓋(14、10、16、20)均可在外蓋(14)下部加套下裝飾圈(26)來提高裝飾效果。
實施例四、圖6、7本例中,瓶頸(2)上依次制有凸稜(3)、防偽珠(4)、易斷槽(5)、導向突起(28)、止轉稜(15)、卡稜(7)、凹槽(27)、防偽珠(4)位於凹槽(27)內。
封口塞(10)卡在外蓋(14)內頂部;螺紋芯(33)由螺紋(6)旋入外蓋(14)內腔;拉斷圈(31)通過卡稜(7)與外蓋(14)下邊卡緊,上述各件共同組合成瓶蓋(14、10、31、33)。
外蓋(14)內壁制有螺紋(6)、定位稜(9),外側下邊制有卡稜(7),防偽片(29),頂部由易斷筋(11)組成透氣網,以利軟木塞透氣。
螺紋芯(33)為一管狀物,內壁制有止轉稜(15)、定位稜(9),外壁制有螺紋(6)。
拉斷圈(31)上制有拉斷窗(32)。拉斷窗(32)下邊由開有縫隙(30)的定位稜(9)構成。拉斷圈(31)內側面制有卡稜(7)、定位稜(9)。封口塞(10)可用不同材料製成,以適應於各種液體。
瓶體(1)灌裝後,壓封瓶蓋(14、10、31、33),拉斷窗(32)卡在防偽珠(4)上,使瓶蓋(14、10、31、33)定位。
開啟時,旋轉外蓋(14),拉斷圈(31)上的卡稜(7)把防偽片(29)破壞,螺紋(6)使外蓋(14)上升,待拉力達到一定強度,防偽珠(4)被拉斷。旋去瓶蓋(14、10、31、33)即可倒出內液。
因防偽珠(4)上制有易斷槽(5),易被破壞,開啟無需工具,所以開啟容易。利於制瓶的原因同實施例一。
實施例五圖6、8瓶子(1、2、8)結構同實施例四。
導向突起(28)的形狀,常用三角形、弧形。其作用為封口時,使扭斷凸起(34)滑向防偽珠(4)兩邊。
封口塞(10)卡在外蓋(14)內頂部;螺紋芯(33)靠螺紋(6)旋入外蓋(14)內腔;外蓋(14)下邊與扭斷圈(35)通過焊、粘接固定在一起,而構成瓶蓋(14、10、33、35)。
封口塞(10)、螺紋芯(33)、外蓋(14)結構同實施例四,外蓋(14)上無防偽片(29)。
扭斷圈(35)為管狀物,內壁上制有扭斷凸起(34)、定位稜(9)。
瓶體(1)灌裝後,壓封瓶蓋(14、10、3 3、35),定位稜(9)卡在凸稜(3)上,使瓶蓋(14、10、33、35)定位。
開啟時,旋轉外蓋(14),扭斷凸稜(34)把防偽珠(4)破壞。隨著外蓋(14)的上升,和定位稜(9)的止退作用,使外蓋(14)、扭斷圈(35)分離,去掉外蓋(14)即可倒出內液。
其使用效果,同實施例四。
實施例六圖9瓶頸(2)上依次制有凸稜(3)、凸臺(36)、防偽珠(4)、止轉稜(15)、卡稜(7)。防偽珠(4)根部制有易斷槽(5)。
封口塞(10)卡在外蓋(14)內頂部;螺紋芯(33)由螺紋(6)旋入外蓋(14)內腔,即組成瓶蓋(14、10、33)。
封口塞(10)、螺紋芯(33),結構同實施例四。
外蓋(14)內壁制有螺紋(6)、定位稜(9);頂部有易斷筋(11),所組成的透氣網;下部制有扭斷窗(37)、防偽杆(24)。
瓶體(1)灌裝後,扭斷窗(37)對準防偽珠(4),壓封瓶蓋(14、10、33),螺紋芯(33)上的定位稜(9)與瓶之卡稜(7)配合定位。
開啟時,旋轉瓶蓋(14、10、33)隨力的增大,防偽珠(4)被破壞,隨後防偽杆(24)被凸臺(36)破壞,旋開外蓋(14),即可倒出內液。
使用效果同實施例四。
權利要求1.一種一次性瓶子,由瓶體(1)、瓶頸(2)、瓶口(8)組成;瓶子由瓶蓋封口,其特徵是瓶蓋安裝有割刀或硬質環(13),或者制有拉斷窗(3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瓶子,其特徵是拉斷窗(32)下邊由開有縫隙(30)的定位稜(9)構成;出液芯(20)側面有出液口(22)。
專利摘要一次性瓶子屬包裝瓶類的技術領域。現所用瓶頸制防偽珠的防偽瓶,存在著開啟需用工具或難於制瓶的缺點。通過在防偽珠上制易斷槽,瓶蓋下端嵌或套割刀或硬質環、拉斷圈、扭斷圈的方法,使開瓶容易,並利於制瓶。可適用於各類液體包裝。
文檔編號B65D17/00GK2383774SQ9921621
公開日2000年6月21日 申請日期1999年7月1日 優先權日1999年7月1日
發明者王孟福 申請人:王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