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擺式鐵門撬開器的製作方法
2024-02-19 23:47:15 1
專利名稱:旋擺式鐵門撬開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動工具,尤指一種鐵門撬開器。
過去一般火災發生後,消防人員到達火場時,常發現阻礙救災人員進入火場救災的主要障礙,乃是鐵門與鐵窗,尤其是公寓式房子,在公共樓梯間與各戶互通的門口,一般房屋主人都會在此以旋擺式鐵門,作為第一道防盜措施,有的已經安裝了旋擺式鐵門後,仍嫌不足,會在旋擺式鐵門之內或外,再加裝一道同樣是旋擺式鐵門,構成向內與向外旋擺的兩道鐵門,這種防盜安全措施相當普遍存在於公寓式住家中。使房屋主人要外出或是外出回家,必需要先行打開兩道鐵門,方能自由進出,相當的不方便。
如此的防盜措施,雖然可以防止歹徒竊賊入侵,或許可以使居住者安心多了;而相對於竊賊歹徒的難以入侵,如果一旦發生火災,屋內人員在慌亂下,可能為了開啟兩道鐵門,而延誤了逃生機會。消防救災人員,到了災害現場,亦很難打開兩道內、外旋擺鐵門,延誤了搶救時效,而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如此的防盜措施,雖然可以防止歹徒竊賊入侵,或許可以使該住者安心多了。相對的竊賊歹徒難以入侵,如果一旦火災發生時,屋內人員在荒亂下,可能為了開敞兩道鐵門,而延誤了逃生機會。消防救災人員,到了災害現場,亦很難打開兩道內、外旋擺鐵門,延誤了搶救時效,而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如果能在火災現場,很有效而快速的將兩道內、外開旋擺式鐵門撬開,讓救災人員或屋內人員可以自由進出火場,不但有助於救災工作的進行,也可有效降低災害損失,此乃為本實用新型的研創動機所在。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旋擺式鐵門撬開器,對內開或外開的旋擺式鐵門,可以利用前端的刃口,斬斷門鎖鎖心,或很輕易的嵌入門體與門框縫隙間,並將門體撬開,順利的打開鐵門,以利於屋內人員逃生,屋外救災人員進入現場搶救。
為達到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主要是利用一個呈丁耳狀的鋼構體,在其中段呈弧彎形狀,向前端延伸呈扁平狀,並使前端漸薄形成刃口,後段延伸凸設為柄體,可視需要插接延長所構成的鐵門撬開器;可以利用前端的刃口,作門鎖的破壞,亦可以利用前端刃口先行嵌入於門體與門框縫隙間,並以弧彎狀中段為支點,而柄體為施力點,輕易省力地將內開或外開的旋擺式鐵門破壞撬開。
茲列舉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具體實施例,配合附圖詳細介紹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徵,以及所能達成的目的與功效如下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用示意圖一。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用示意圖二。
如圖1所示是本實用新型「旋擺式鐵門撬開器」的立體結構圖,該撬開器10主要是由呈弧彎狀中段11為主體,具有適當幅寬大小,前段12呈扁平漸薄延伸,使末端形成刃口13,後段延伸凸設有一柄體14,共同組成一呈丁耳狀鋼構體;以使該鐵門撬開器10可以依中段11為支點,以前段12為抗力點,而後段柄體14為施力點,以獲得一個較省力輕便的撬開工具。尤其是前段12末端為刃口13,具有鑿斬功能,可以對鎖具作破壞,也可以利用前段12的刃口13輕易的嵌入於門體與門框縫隙間,再以弧彎狀中段1作為支點,來撬開鐵門。
上述的撬開器10,在提供使用時,由於呈丁耳狀鋼構體,本身結構強度大,不會由弧彎狀中段11變形,且在前段12呈扁平漸薄延伸,使末端形成刃口13,而後段為延長的柄體14。因此,在對旋擺式鐵門撬開作業時,不管該鐵門是向內開或是向外開,都可以由前段12末端刃口13嵌入於門體20與門框21的縫隙22內(如圖2、3所示),並以中段11為支點,再施力於柄體14,以使前段12可以漸進式進入門縫隙22內,進而可以達到將鐵門撬開的目的。
再如圖3所示的旋擺式內開鐵門,若利用本實用新型的鐵門撬開器10時,可以由前段12末端刃口13嵌入於縫隙22中時,再對中段11擊打,使前段12可以向前推進,而由刃口13對門鎖23的橫向閂杆鑿斷,就能輕易的將鐵門撬開。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雖然簡單,對於旋擺式內開或外開鐵門,卻具有快速簡易破壞的功能,讓消防救災人員可以在到達火場時,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旋擺式鐵門撬開,而能有效掌握救災時效,以降低生命財產損失,平時保養簡單,只需作上油處理,實用又經濟,顯然為一種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
權利要求一種旋擺式鐵門撬開器,其特徵在於是由呈弧彎狀中段為主體,具有一幅寬,前段呈扁平漸薄延伸,使末端形成刃口,後段延伸凸設有一柄體,共同組成一呈丁耳狀鋼構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旋擺式鐵門撬開器,其結構特徵是由呈弧彎狀中段為主體,向前段呈扁平漸薄延伸,向後段凸設有一柄體,共同組成一呈丁耳狀鋼構體;使能由前段扁薄端嵌入鐵門與門框間,以中段為支點,配合延長的後段柄體施力,而能達到輕便省力的將旋擺式鐵門撬開的目的,適合內、外開鐵門撬開使用,提供消防救災人員,在到達火災現場時,可以輕易的將旋擺式鐵門撬開,以利滅火工作進行,及室內人員的逃離現場。
文檔編號B66F15/00GK2334741SQ97250509
公開日1999年8月25日 申請日期1997年8月6日 優先權日1997年8月6日
發明者劉祥成 申請人:劉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