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可調無葉腔間隙葉輪的旋流泵的製作方法
2024-02-16 14:57:15 3

本發明主要涉及流體機械,是一種帶可調無葉腔間隙葉輪的旋流泵。
背景技術:
旋流泵主要用於抽送複雜介質或含雜質流體,如含垃圾、短纖維物質或糞便的兩相流體,但同時也保證了泵的效率,泵吸入性能好。旋流泵的工作原理是當葉輪旋轉時介質受離心力的作用能量增加,進入葉片間的介質受葉片的推動與葉輪一起運動。在葉輪出口頂部附近的介質因離心力較大形成了貫通流,在葉輪中部的介質形成了循環流。貫通流經泵腔出口流出,形成一定的揚程;介質中的固體顆粒和纖維在循環流的作用下獲得能量,絕大部分不經過葉輪,而在無葉腔內運動後經泵出口排出,從而達到輸送複雜介質或含雜質流體的目的。研究發現無葉腔間隙l是影響旋流泵性能最主要參數之一,增大泵的無葉腔間隙,泵的無阻塞性能提高,效率下降,減小泵的無葉腔間隙,泵的無阻塞性能下降,揚程增大,效率升高。而在很多的應用場景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改變旋流泵的無葉腔間隙l,傳統的辦法就是通過改變軸臺階的位置調節無葉腔間隙(因為鍵的存在,無法通過安裝軸套來調節),這種調整無葉腔間隙的方法無疑帶來安裝上的繁瑣和成本的增加。本發明提供一種調節無葉腔間隙的方法,通過調整葉輪輪轂的長度來調整無葉腔間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調節旋流泵無葉腔間隙葉的方法,通過調整葉輪輪轂的長度來調整無葉腔間隙。
本發明是一種帶可調無葉腔間隙葉輪的旋流泵,它主要由葉輪螺母(1),前蓋(2),耐磨板(3),泵體(4),葉輪(5),輪轂可調節裝置(6),後蓋(7),主軸(8),填料壓蓋(9)等組成。其調節無葉腔間隙的原理是:旋流泵葉輪(5)上裝有輪轂可調節裝置(6),通過螺紋連接,旋轉輪轂可調節裝置(6)來調節旋流泵無葉腔間隙l;通過改變旋流泵葉輪的結構採用輪轂長度可調節葉輪,其由葉輪(5)和輪轂可調節裝置(6)組成,葉輪(5)和輪轂可調節裝置(6)直接的連接螺紋為細牙螺紋,通過旋轉輪轂可調節裝置(6)調節無葉腔間隙的範圍為0~0.3l1;輪轂可調節裝置(6)為圓形內臺階式結構,且在內圓臺上均勻分布多個鍵槽,可通過鍵,也可起到固定作用。
對比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明主要克服了傳統旋流泵無葉腔間隙不可調或調節成本高等問題,對旋流泵葉輪結構的改進,可通過調整葉輪輪轂的長度來調整無葉腔間隙,採用了這種設計方法的旋流泵, 可根據實際場景調整旋流泵的無葉腔間隙,取捨旋流泵的水力性能或無堵塞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可調無葉腔間隙旋流泵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輪轂長度可調節葉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輪轂可調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1所示,該可調無葉腔間隙旋流泵是安裝在水下工作,通過軸承體支架將該水泵安裝在平臺的支架(該支架高度可調節)上(圖上未給出),這樣允許在安裝時根據實際需要調整旋流泵在水中平臺上的位置並起支撐作用,出水口與管道緊固相接,對泵起到了一定固定作用。
參照附圖1所示,它主要由葉輪螺母(1),前蓋(2),耐磨板(3),泵體(4),葉輪(5),輪轂可調節裝置(6),後蓋(7),主軸(8),填料壓蓋(9)等組成。其調節無葉腔間隙的原理是:旋流泵葉輪(5)上裝有輪轂可調節裝置(6),通過螺紋連接,旋轉輪轂可調節裝置(6)來調節旋流泵無葉腔間隙l;通過改變旋流泵葉輪的結構採用輪轂長度可調節葉輪。該泵的潛水電機通過主軸帶動雙吸葉輪(3)的高速旋轉,從進水口進入的介質受離心力的作用能量增加,進入葉片間的介質受葉片的推動與葉輪(5)一起運動,在葉輪出口頂部附近的介質因離心力較大形成了貫通流,在葉輪中部的介質形成了循環流,貫通流經泵腔出口流出,形成一定的揚程,介質中的雜質在循環流的作用下獲得能量,絕大部分不經過葉輪,在無葉腔內運動後經泵出口排出。
圖2、3所示,其主要特徵在於:輪轂長度可調節葉輪由葉輪(5)和輪轂可調節裝置(6)組成,葉輪(5)和輪轂可調節裝置(6)直接的連接螺紋為細牙螺紋,通過旋轉輪轂可調節裝置(6)調節無葉腔間隙的範圍為0~0.3l1;輪轂可調節裝置(6)為圓形內臺階式結構,且在內圓臺上均勻分布多個鍵槽,可通過鍵,也可起到固定作用。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涉及一種帶可調無葉腔間隙葉輪的旋流泵,包括葉輪螺母(1),前蓋(2),耐磨板(3),泵體(4),葉輪(5),輪轂可調節裝置(6),後蓋(7),主軸(8),填料壓蓋(9)等主要結構,其特徵在於,對旋流泵葉輪結構的改進,旋流泵葉輪(5)上裝有輪轂可調節裝置(6),通過螺紋連接,旋轉輪轂可調節裝置(6)來調節旋流泵無葉腔間隙L,即通過調整葉輪輪轂的長度來調整無葉腔間隙,採用了這種設計方法的旋流泵,可根據實際場景調整旋流泵的無葉腔間隙,來進行對旋流泵的水力性能或無堵塞性能的取捨。
技術研發人員:戚龍喜;劉鳳興;倪大生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江蘇江進泵業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6.02.26
技術公布日: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