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船舶用帶纜樁的製作方法
2024-01-19 23:33:15 1
專利名稱:一種船舶用帶纜樁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船舶建造技術領域,特別涉及新型的船舶系泊、拖帶用帶纜樁。
背景技術:
GB/T 554-1996帶纜樁所選用的帶纜樁沒有150T這一檔可供選取海上安全委員會在第84屆會議上通過對1974《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 II-1/3-4應急拖帶的布置和程序進行了修正。通過了〈〈船東/操作者應急拖帶程序編制指南 >> (編號MSC. I/Circ. 1255)。要求船舶具有相應的拖帶設備和程序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外型尺寸較小,在船上容易布置,且同時滿足大負荷系泊及拖帶的要求的船舶用帶纜樁。一種船舶用帶纜樁,其特徵在於,所述帶纜樁底部有底座(3),底座(3)的上部安裝有立柱(2),立柱(2)的頂端有封板(I)密封;所述底座(3)焊接在船舶上;所述底座(3)、立柱(2)和封板(I) 一體焊接;所述底座(3)、立柱(2)、封板(I)均為兩個,呈對稱分布;所述立柱(2)的中部,且相對另外一個立柱的外側安裝有耳板(4),耳板(4)焊接在立柱(2)上;所述底座(3)的中部,且相對另外一個底座的外側安裝有眼環(5),眼環(5)焊接在底座
(3)上;所述立柱(2)的厚度為28至35毫米,所述底座(3)厚度為25至35毫米。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帶纜樁外型尺寸小,在船上容易布置,且同時滿足了大負荷系泊及拖帶的要求。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做如下改進。進一步,所述立柱(2 )和底座(3 )之間有加強筋連接,使其連接更堅固更緊密。改進後的有益效果是使得在相同外形尺寸的條件下該帶纜樁承受的力度大大加強。最大的承受力可以達到150噸。有利於船上的系泊布置,解決了部分船舶甲板系泊布置困難的問題。
圖I為本實用新型主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坐視圖;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I、封板,2、立柱,3、底座,4、耳板,5、眼環。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徵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非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如圖I和圖2所示,底座(3)的上部安裝有立柱(2),立柱(2)的頂端有封板(I)密封;所述底座(3)焊接在船舶上;所述底座(3)、立柱(2)和封板(I) 一體焊接。而且所述立柱(2)、蓋板(I)和底座(3)均為另個,並且呈對稱分布。所述立柱(2)的厚度為32毫米,所述底座(3)厚度為30毫米。封板(I)封住立柱的上口,防止雨水進入。立柱(2):承受纜繩或拖纜拉力的部件。底座(3):固定立柱,並將立柱受力傳遞給船體的構件。加強筋起加強底座的作用。 耳板(4):可以防止纜繩在立柱上過度滑動。眼環(5):用來系掛帶纜輔助索。本帶纜樁的最大受力能力為150T。並且參照GB/T 554-1996中A560的帶纜樁設計,採用同樣外徑的管制作立柱。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船舶用帶纜樁,其特徵在於,所述帶纜樁底部有底座(3),底座(3)的上部安裝有立柱(2),立柱(2)的頂端有封板(I)密封;所述底座(3)焊接在船舶上;所述底座(3 )、立柱(2 )和封板(I) 一體焊接;所述底座(3 )、立柱(2 )、封板(I)均為兩個,呈對稱分布;所述立柱(2)的中部,且相對另外一個立柱的外側安裝有耳板(4),耳板(4)焊接在立柱(2)上;所述底座(3)的中部,且相對另外一個底座的外側安裝有眼環(5),眼環(5)焊接在底座(3)上; 所述立柱(2)的厚度為28至35毫米,所述底座(3)厚度為25至35毫米。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船舶用帶纜樁,其特徵在於,所述立柱(2)和底座(3)之間有加強筋連接,使其連接更堅固更緊密。
專利摘要一種船舶用帶纜樁,其特徵在於,所述帶纜樁底部有底座3,底座3的上部安裝有立柱2,立柱2的頂端有封板1密封;所述底座3焊接在船舶上;所述底座3、立柱2和封板1一體焊接;所述底座3、立柱2、封板1均為兩個,呈對稱分布;所述立柱2的中部,且相對另外一個立柱的外側安裝有耳板4,耳板4焊接在立柱2上;所述底座3的中部,且相對另外一個底座的外側安裝有眼環5,眼環5焊接在底座3上;所述立柱2的厚度為28至35毫米,所述底座3厚度為25至35毫米。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帶纜樁外型尺寸小,在船上容易布置,且同時能滿足大負荷的系泊及拖帶要求。
文檔編號B63B21/06GK202368760SQ20112053542
公開日2012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0日
發明者張國君, 王轟, 董飛 申請人:蓬萊中柏京魯船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