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無「奇」不有 這些奇葩公司「戳」中你沒?
2023-03-30 06:20:00 2
今年三季度,多數上市公司股價亦多呈下跌態勢,讓投資者們「苦不堪言」。不過,在這段「悲痛歲月」中,不少奇葩上市公司卻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也算是給投資者「苦中送樂」。適逢三季度剛過,今天就來盤點一下今年三季度那些奇葩的上市公司。
今年7月底,全國多地連續高溫,海參主要產地遼寧大部地區最高氣溫為37~39℃,局部地區更是高達40℃。在此之際,一篇主要內容為遼寧海參絕收的自媒體文章「火」了,該文指出「遼寧80%-90%海參絕收,損失或達幾百億」。
此消息一出,此前接連上演「扇貝跑了」、「扇貝餓死了」兩季懸疑劇的「老戲骨」獐子島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投資者紛紛擔憂,「獐子島的扇貝之前因為冷水團已經跑了,這次海參會不會因為高溫跑了?」
8月2日晚間,獐子島發布公告,公司獲悉有關媒體報導遼寧地區參圈養殖海參由於地區高溫已經出現大規模死亡,公司亦加強了對獐子島海域及周邊增殖海域產品和溫度等環境監測,截至目前,未發現異常情況。
僅「喊冤」還不夠,獐子島還要投資者吃一顆「定心丸」。獐子島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海洋牧場海域位於長海縣域內,海洋牧場深水優勢低溫高鹽,海水交換能力和自淨能力強。也就是說,獐子島的海參均處於深水區域,氣溫升高並不會對海參的生長產生太大影響。
在市場持續調整的大背景下,除了普通投資者日子不好過之外,部分上市公司也是「苦不堪言」。比如上海萊士,其從昔日「股神」徹底淪為「韭菜」,並提前終止炒股信託計劃,上演了一幕「壯士斷腕」。
9月25日,上海萊士發布公告稱,基於對二級市場不確定性因素的考慮,公司決定提前終止陝國投·持盈78號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公告顯示,截至9月21日,持盈78號已按相關合同規定實現信託計劃資產全部變現,累計實現投資收益約-2.65億元。
據悉,2017年11月,上海萊士使用2.50億元自有閒置資金,認購了持盈78號一半的份額;隨後,持盈78號去年11月通過大宗交易買入萬豐奧威,此後萬豐奧威股價多次觸及止損線,但上海萊士未及時止損,反而越跌越買,最終浮虧不斷增大並超過本金。
事實上,今年以來,上海萊士便「流年不利」,旗下產品聚利43號、持盈79號持有的興源環境股價大幅跳水,在經過多次跌破止損線並多次追加補倉資金後,最終在今年7月13日前「忍痛割肉」,將兩個計劃全部變現,而從市況來看,情況可能也不容樂觀。
據最新半年報顯示,上海萊士今年上半年「炒股」導致的虧損已擴大至約14億元。同時,上海萊士8月21日發布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18年1月-9月淨利潤為-13.16億元至-10.34億元。
真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2015年-2016年,上海萊士在A股市場上「大展拳腳」,獲得股票投資收益約17億元,一時被封為「股神」;然而,今年,上海萊士炒股已虧損約14億元,跌下神壇,從「割韭菜」淪為「被割韭菜」。
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嫌犯罪案被中國證監會移送公安機關的函》,公司因涉嫌構成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已於近日被中國證監會移送公安機關,公司股票存暫停上市風險。
緊接著,7月5日深夜,深交所發布公告稱,已正式啟動對雅百特的強制退市機制,公司股票存在被暫停及終止上市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這是A股史上第一家被啟動強制退市機制的中小板公司。據悉,證監會查明,雅百特為了實現重組上市業績承諾,2015年-2016年9月期間累計虛增收入5.8億、利潤2.6億。
同時,深交所表示,自7月6日起,公司股票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股票簡稱由「雅百特」變更為「*ST百特」。
這真是「平地一聲雷」,打的投資者「措手不及」,而*ST百特復牌後的走勢更是讓投資者「欲哭無淚」。
7月6日開盤後,*ST百特便「一字板」跌停,隨後連續斬獲26個一字跌停,股價亦跌至2元以下;隨後,由於被實施退市風險已滿三十個交易日,*ST百特已於8月17日起停牌。目前,*ST百特正在等待深交所根據相關規則作出後續安排。
據悉,因2015年-2017年連續三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為負值,同時2016年、2017年兩個會計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均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ST華澤於今年7月13日起被暫停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相關規定,如果其在暫停上市後首個年度報告中淨利潤或者扣非後淨利潤仍為負值,那麼,*ST華澤將會被終止上市。值得注意的是,*ST華澤此前預計其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虧損約1.37億元-1.65億元,終止上市風險驟增。
而與暫停上市風險相比,*ST華澤另一個奇葩點更為投資者所關注。據其最新財報顯示,*ST華澤母公司報表下的貨幣資金僅有53元,是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該項數值最低的。因此,*ST華澤被稱為A股中最窮的上市公司。
到底有多窮呢?*ST華澤因交不起60元的年費,公司的網站已經停止運營,同時,其域名也已被人搶註後標價售賣。
這不得不讓人感慨,A股「江湖」中從不缺乏「標新立異」的存在,*ST華澤卻因為是A股最窮的上市公司而「聞名」,不免有點諷刺。
近幾年來,上市公司業績「變臉」不斷上演,而導致業績「變臉」的原因也是「花樣百出」,比如扇貝跑了、酒蒸發了等,而宜通世紀業績「變臉」的原因再次刷新了投資者的認知,即因被子公司欺騙致業績「變臉」。
據悉,2017年,宜通世紀為「嫁接智慧醫療運營平臺」,10億元收購了倍泰健康,評估增值率高達476.76%。然而,今年6月,宜通世紀公告稱,倍泰健康在重組過程中隱瞞了其有7000萬元借款的事實,而因到期後未能償債,後者將支付本金利息共計9447.3萬元;緊接著,8月21日,宜通世紀公告稱,公司併購的全資子公司倍泰健康業績補償承諾方方炎林及其配偶李詢因涉嫌對公司隱瞞債務、合同詐騙等違法行為已被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
因重組隱藏巨額借款、違約股權質押變現等事項,倍泰健康過去的財務數據加倍受質疑,同時存在無法兌現業績承諾的風險。據了解,如果要兌現業績承諾,倍泰健康今年需要實現淨利潤9183.3萬元,但其目前面臨著逾9447萬元的貸款,業績承諾有可能要「翻車」。
這種跡象已有所顯現,宜通世紀8月28日發布業績預告,預計今年1月-9月淨利潤虧損4.61億元至4.66億元。而在此之前,宜通世紀今年上半年淨利潤虧損4.68億元,這也是其上市後首次出現業績虧損,業績虧損主要原因則是對倍泰健康商譽進行了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