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嶺方鼎的發現及意義 中國出土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青銅器
2023-03-30 08:19:24 2
前段時間大火的《國家寶藏》節目,讓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國寶的魅力,其中大克鼎的故事更是印象深刻,鼎一直被視為傳國重器,也是文明的見證和載體,今天我們也要來聊一聊中國商代的青銅器--杜嶺方鼎,這是中國出土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為完美、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
杜嶺方鼎介紹:
杜嶺方鼎,中國商代中期的青銅器,1974年由一個名叫袁海軍的環衛工在挖土過程中一鎬挖出,地點為河南省鄭州杜嶺張寨前街。共兩件。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雙耳四足,腹上部飾獸面紋,兩側及下部飾乳丁紋,形體質樸莊重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另一件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藏於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鎮院之寶之一。
杜嶺方鼎的外觀造型:
杜嶺方鼎,通高100釐米,口徑橫長62.5釐米,縱長61釐米,腹壁厚0.4釐米,重約86.4千克。器身呈鬥形方腹,口沿有凸稜稍平外折,方唇,兩側沿面上有對稱的圓拱形立耳,微微外張,耳的外側面呈凹槽形,凹槽內有三道圓拱形凸稜紋。鼎腹四壁偏上部裝飾帶狀饕餮紋八組,其中四壁中間和四個轉角處各有一組。每壁的兩側和下部裝飾排列整齊的多排乳丁紋。下承4個圓柱形上粗下細的空足,每個足表的偏上處環繞饕餮紋兩組,偏下部又各飾凸弦紋三周,足底圓鼓凸起。
杜嶺方鼎的發現:
「文化大革命」期間,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導百姓要「深挖洞,廣積糧」,為這事兒,多少部隊、多少百姓在挖地道,恐怕難以勝計。1974年9月的一天,下著小雨,氣溫驟降,但老百姓在杜嶺街、張寨南街挖地道的熱情卻一點兒也不敢降下來。突然,一位工友在隧道的右前方挖掘到一種堅硬的金屬器物。幾位大膽的工友用鐵鍬清去周圍的泥土,兩隻鏽跡斑斑的「大香爐」很快露出「原形」。挖出「大香爐」的地方,離當時的河南博物院只有一兩公裡,這事兒很快傳到了專家的耳朵裡。
專家們來到工地,進入地道,走了約300米,在洞的盡頭,他們看到幾件青銅重器孤零零地鑲嵌在地道的右壁上:兩件大銅鼎東西並列,端正地擺放在一起,一件較大,一件略小。一件銅鬲,放在那件較大的銅鼎內。埋藏者為了把高低不一兩件銅鼎擺放整齊,那尊略高的銅鼎下的生土,被挖低了一些,看上去,兩鼎的口沿是在一個水平面上的。兩鼎形制、紋飾相同,雙耳,鬥形方腹,四個圓柱形空足,器表飾以饕餮紋、乳釘紋。
這兩尊青銅方鼎,大的被命名為「杜嶺一號」,通高100cm,口徑62.5cm×61cm,重86.4公斤;小的被命名為「杜嶺二號」,通高87cm,口徑61cm×61cm,重64.25公斤。「杜嶺一號」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杜嶺二號」被河南博物院收藏。杜嶺方鼎於地下沉睡3000多年後重見天日,與當代考古學家的相見,讓鄭州商城遺址逐漸由「混沌」走向「清晰」。有了鄭州商城的存在,因「斷代」而看似年輕的鄭州,一躍而成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挺進中國古都「俱樂部」。
杜嶺方鼎的意義:
杜嶺方鼎不只是早商的一件青銅重器,更是中國乃至世界於人類的青銅時代,所創造的第一座青銅文明紀念碑——杜嶺方鼎是目前人類所能認知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為完美、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杜嶺方鼎更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裝飾饕餮紋與乳釘紋的中國禮器。這「禮」,現在還活在中國的大地上,活在中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