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擠的地球,無處安身的動物、病毒和人類
2023-03-31 12:18:01 1
美國著名作家大衛·克瓦曼曾經說過:「世界上有77億人,我們正在挨餓,貪婪地消耗資源,成為銀河系中心的一個黑洞。一切都像引力一樣吸引著我們,包括病毒。」
近幾十年來,許多環境因素導致了流行病的迅速傳播,如:氣候變化改變了這些病毒宿主動物的棲息地,人類對越來越原始的生態系統的入侵,人類遷徙的頻率和速度,以及人口過剩。
人口過剩和人類對資源消耗的急劇增加開始侵佔自然環境,造成生態失衡。
shutterstock.com大道東
1
氣候危機可能釋放人類未知的古代病毒
由於氣候變化,挪威北極地區的斯瓦爾巴德冰川正在融化。克裡斯蒂安·斯隆/綠色和平組織
冰山和融化的冰川可能會釋放非常古老和危險的病毒。2020年1月,一組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報告說,他們在15000年前從冰層中追蹤到了33種病毒。這些病毒樣本來自青藏高原,其中28種為未知病毒。在阿拉斯加發現了西班牙病毒的痕跡,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永久凍土中發現了天花的DNA片段。永久凍土是儲存細菌和病毒的最佳環境,在全球變暖之前,它們不會從凍結中釋放出來。2016年夏天,西伯利亞的炭疽病導致一名青少年和1000頭馴鹿死亡,數十人感染。
與寒冷的環境相比,在溫暖的星球上,季節和地理條件都有利於許多疾病的傳播,無論是病毒、細菌、真菌還是寄生蟲都能找到理想的條件來生長、傳播和重組。
溫暖的氣候有利於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的生長、傳播和重組。麥可·孔克爾/綠色和平組織
如果病毒在野生動物引起的物種間傳播,再加上人口集中在大城市和全球化的傳播,那麼氣候危機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加危險。換句話說,很久以前被凍結在北極、南極或喜馬拉雅冰川的病毒被認為已經被永遠消滅了,但是當它們由於全球變暖而再次出現時,它們變成了我們根本不知道的病毒,這大大增加了全球公共健康風險。
2
人類警報:三種冠狀病毒在不到20年內出現
過度砍伐破壞了原始森林的生態,使人類更接近病毒。丹尼爾·貝爾特蘭/綠色和平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在其2007年關於21世紀健康的報告中警告說,病毒流行的風險正在增加,人類和微生物之間微妙的平衡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氣候和生態系統的變化。諸如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非典)和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等冠狀病毒都證明了這一點,而自十多年前以來尚未根除的病例是愛滋病毒和伊波拉病毒。
病毒學家Ilaria Capua解釋說,這些新病毒的傳播是自然對人類攻擊的必然反應。自2016年以來,他一直領導佛羅裡達大學新興病原體研究所。他提醒道:「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這三種冠狀病毒代表著主要的警鐘。這些現象也與生態系統的變化有關:如果環境遭到破壞,病毒也將面臨新的宿主。」換句話說,破壞自然最終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如果人們幹擾生態系統並摧毀她,她會找到新的平衡。這通常會給人類帶來無法控制的後果。」
非洲的森林已經被人類入侵,並轉化為工業農業用途,從而危及黑猩猩的生態。綠色和平組織/約翰·諾維斯
大衛·柯伊曼在他的著作《下一次人類大瘟疫:攻擊人類的跨物種傳染病的致命接觸:
不同的自然生態系統充滿了許多動物、植物和其他物種,每一種都含有一種獨特的病毒;許多這類病毒,尤其是野生哺乳動物攜帶的病毒,可能會感染人類。我們這一代人是人類歷史上入侵和改變自然生態系統最頻繁的一代,因此接觸到了新的病毒。當病毒「溢出」時,也就是說,它從非人類動物攜帶者轉移到人類跨物種,並適應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現在病毒就像中了彩票一樣。它有77億潛在的傳播宿主。這些人生活在高密度的群體中,並週遊世界。ゥ
由於非法伐木、非法採礦、破壞性焚燒和建立大型養牛場,巴西亞馬遜的大片林地遭到人類的入侵和破壞。法比奧·納西門託/綠色和平組織
病毒「溢出」的風險和地球一樣大。以冠狀病毒為例,研究重點是中國的叢林和當地的蝙蝠種群。然而,鑑於最近的大流行,這種病毒可能是通過其他野生動物傳播的:棕貓頭鷹、單峰駱駝和靈長類動物,它們的起源與中東的沙漠或非洲的熱帶叢林有關,正如亞馬遜河和澳大利亞的森林可能會出現新的疾病一樣。由於跨物種傳播,致命的伊波拉病毒也已經傳播到人類。儘管新冠狀病毒的來源仍不確定,科學家們對蝙蝠越來越懷疑:它們和我們一樣是哺乳動物,但它們會飛。
3
無處生存的野生動物。
無論是冰凍、下雪還是悶熱,人類的足跡遍布地球,尋找任何值得開發的資源。這一過程的潛在風險以前被忽視了,新冠狀病毒的傳播可能只是開始。與此同時,滋養萬物的地球從來都不是一個物種的家園,但是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r everator」報告稱,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已經確認了將於2019年滅絕的物種。在一個物種被正式宣布滅絕之前,科學家們經常不得不跟蹤和分析它幾十年,直到它被真正確認沒有發現它的生命跡象。
專家強調,大多數滅絕發生在沒有正式觀察或命名的物種中。它們通常生活在狹窄的棲息地,容易受到汙染、破壞、物種入侵或因極端天氣事件而滅絕,其中許多事件甚至還沒有被科學家正式研究過。
1.金鼎夏威夷樹蝸牛
(資料來源:DLNR)
金頂夏威夷樹蝸牛(Achatinella apexfulva)僅分布在美國夏威夷瓦胡島的森林中。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17世紀80年代,當時這個數字非常大。由於其美麗的外殼和特點,蝸牛已經成為項鍊製作的首選。大量的蝸牛導致了數量的急劇下降,並逐漸消失在大自然中。
1997年,最後剩下的10隻金頂夏威夷樹蝸牛被送到夏威夷大學進行繁殖。他們成功孵化了小蝸牛,但它們一隻接一隻地死去了。喬治,唯一活著的蝸牛,於2019年1月在14歲時死亡,宣布該物種完全滅絕。
2.北歐雀
(來源:麥考利圖書館)
阿拉戈斯拾葉者是巴西的一個獨特物種。最後一次人類目擊是在2011年。它們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熱帶雨林的發展——大面積的足球場不斷被砍伐,其他經濟作物被種植,或者紙張和家具市場被提供。這非常令人難過。
201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將該物種列為滅絕物種。
3.珊瑚裸尾鼠
(資料來源:昆士蘭州/ CC BY 3.0非盟)
墨西哥甜瓜是澳大利亞的一個獨特物種。它分布在大堡礁北端的植被珊瑚礁上。研究人員最後一次發現它是在2009年。
2019年,澳大利亞政府正式宣布該物種滅絕,它是唯一一種珊瑚礁特有的哺乳動物,也是第一種因氣候變化而滅絕的哺乳動物。
4.中國白鱘
▲中華鱘。(資料來源:瑞士信貸銀行/瑞士信貸銀行)
中華鱘;;中華鱘,也叫中國箭魚,其特徵是其強大的外觀和功能像箭魚。它被稱為「水中的大熊貓」,因為生活用水被破壞,數量稀少。
中國的白鱘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它有著悠久的生存歷史,廣泛生長在長江中下遊。自古以來就有記載。然而,由於人類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破壞,如三峽大壩的建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2019年9月宣布該物種滅絕。
5.布洛涅斑點石龍
(來源:地球接觸新聞網)
布倫格爾斑點石龍子是紐西蘭的一個獨特物種。科學家稱之為「完全的謎」。最重要的是,在它被首次發現和記錄後的130年裡,沒有相關的記錄。專家在2019年宣布該物種滅絕,希望利用這個警告來引起其他人對其他龍的關注。
6.茂島蜜雀
(來源: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服務社(攝影師保羅·貝克?)/公共域)
波歐利於1973年首次在夏威夷被發現,是只生活在夏威夷的本土物種。根據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服務局的數據,1981年這一數字僅為150,10年後又下降了90%。
茂島蜜雀消失的主要原因在於夏威夷觀光興起後棲息地的消失,以及野豬的入侵和捕食、貓和老鼠的捕殺以及疾病的影響。保護和人工繁殖的嘗試失敗了。根據最新的調查,茂島蜜雀的最後蹤跡是在2004年發現的。科學家在2019年宣布滅絕。
7.龜
(資料來源:國家地理)
恆河猴是一種生活在長江和紅河的淡水龜。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烏龜之一,有2.7億年的歷史。然而,它漫長的歷史仍然無法抵禦人類入侵後對棲息地的大規模破壞和過度捕撈。中國人對傳統中藥療效的傳統信念導致了它的大規模死亡,自1972年以來就沒有出現過野生蹤跡。
2019年4月,世界上最後一隻雌性海龜因試圖人工授精而死於動物園,這意味著海龜無法再繁殖。科學家隨後用液氮冷凍保存卵巢組織,希望通過技術突破可以延續後代。目前,世界上只有3隻雄性海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