鑷式縫合器的製作方法
2023-10-16 18:23:39 2
專利名稱:鑷式縫合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外科手術的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鑷式縫合器。
技術背景在外科手術中,經常遇到術區位於腔隙深在而且狹窄的部位,如 扁桃體窩、鼻腔、胸腔、顱底等部位和一些內窺鏡手術中需要縫合的 部位,這些部位往往位於重要器官上或其附近,組織脆弱,不耐牽拉, 如何進行這些部位的精確縫合是一個一直困擾外科醫生的難題。傳統 的縫合器械由持針器、縫針、縫線組成,縫針的針眼位於縫針的尾端。縫合過程為外科醫生一手用鑷子或止血鉗等手術器械牽開組織暴露 手術野,另一手持持針器夾持穿有縫線的縫針,自要縫合的組織一側 進針,針頭從要縫合的組織另一側穿出後鬆開持針器,再用同一持針 器夾持已穿出的針尖,將針拉出同時通過針的尾端將線帶出,將縫針 取下後進行縫線打結,完成一次縫合。這種縫合技術在手術野暴露較 好的部位(比如皮膚的縫合)顯示不出它的缺點,但在深在而且狹窄 的腔隙部位,其缺點則非常明顯1、持針器較大的體積使其難以進入 一些較小的腔隙或進入後阻擋了術者的視野;2、針尖從要縫合的組織 另一側穿出後,需要助手幫術者夾持針尖,因為在鬆開持針器後由於 組織的回覆往往在術者夾住針尖之前使針尖重新退縮到組織中無法夾 持,但助手的幫助又帶來兩個問題,首先由於術區的狹小難以使助手 再置入另一手術器械,其次由於助手與術者用力的不一致常常造成組 織的撕裂或縫針丟失;3、由於持針器夾持縫針的角度及縫合時用力的 角度範圍有限,在深在而且狹小的腔隙術區內並不能縫合所有的傷口, 一些應該縫合的部位被迫放棄而改為填塞或壓迫。由於微創外科發展 的需要,人們改進了各種縫合的器具,如中國專利局公布的專利號 為92232376.3、專利號為200520069505.X等專利文獻披露的縫合器均為針眼位於縫針前端,較好的保護了要縫合的組織,但都僅僅完成了穿線的動作,還需要術者另一手或助手的幫助。中國專利局在2006 年l月公告的申請號為200410052745.9的專利文獻披露了一種外科手 術自動縫合器,它解決了出針力的一致性問題,並減少了組織的損傷, 但是結構複雜、體積較大、操作程序多,不適合小腔隙的縫合。近年 來,由於人工智慧、組織工程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人們開始模仿人 手製作更加微小的器械(請見 Maria Siemionow,Kagan Ozer,Wlodzimierz Siemionow,Robotic assistance inmicrosurgery,Journal of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2000,(16 ) 8:643-649,機器人輔助顯微外科,修復顯微外科雜誌,2000,(16 ) 8:643-649)或設計智能控制針(請見Patrick Sears and Pierre Dupont, A Steerable Needle Technology Using Curved Concentric Tube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October 9誦15, 2006, Beijing, China, —種應用彎曲的同軸管的可控針技術, 國際智慧機器人系統會議,2006年10月9日-15日,中國北京),但 都限於其學科本身的發展,這些研究僅停留在理論水平,目前尚未有 可利用的器械產生。 發明內容本發明充分考慮國內外目前類似或相關裝置中出現的各種缺點, 並加以克服。其目的是通過該發明實現位於深在而且狹窄的術區的精 確的縫合。為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鑷式縫合器,其中,所述鑷式縫合器包 括持針器、拾線器、線盒和彈性柄,所述持針器與拾線器均為細杆狀, 並通過所述彈性柄呈V形地連接為一個整體,所述持針器與拾線器通 過所述彈性柄保持V形張開,所述持針器與拾線器之間為線盒,所述 線盒內置線軸。上述鑷式縫合器通過兩個簡單的拉杆傳動結構實現了持針和拾線 的功能,兩個結構均構形細長,終末端體積小,適用於深在狹小的術 區內操作,依據該原理可根據需要製作成直狀、槍狀或膝狀等與現行的各種鑷子相同的形狀,應用不同型號的縫針,以適用於不同的術區。 該設計充分考慮了醫生既往的操作習慣,其外形與操作均與現行的各 種鑷子基本相同,醫生只需對準要縫合的部位捏合一下即可完成縫合, 而且線盒的設計省去了護士穿線的繁瑣,可連續縫合,操作簡單,效 率提高。該設計粗短、強度高的結構也可用於皮膚等部位的縫合,由 於不需護士穿線,可使整個手術效率提高,由於該設計結構緊湊,攜 帶方便,可一人操作而且操作簡單,所以也適用於醫務人員緊張的基 層部隊醫院或衛生隊。
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描述,其中 圖1為本發明的鑷式縫合器的總體示意圖; 圖2為線盒的縱切面圖; 圖3為線盒內軸杆的剖面圖; 圖4為持針器實施例一的示意圖;圖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持針器實施例一的前端橫截面;圖6為本發明持針器實施例二的示意圖;圖7為直形縫針的示意圖;圖8為弧形縫針的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拾線器實施例一的實施原理圖。圖IO為本發明拾線器實施例二的示意圖。圖11為圖IO所示拾線器的縱切面示意圖。圖12為槍狀鑷式縫合器的實施示意圖。圖13為膝狀鑷式縫合器的實施示意圖。圖14為鑷式縫合器的另一種實現方式的示意圖。圖15為鑷式縫合器的外觀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鑷式縫合器由持針器21、拾線器1、彈性柄12和線 盒11組成。拾線器1和持針器21通過彈性柄12呈V形相連接為一 整體,且彈性柄12使兩者保持V形張開,拾線器1的外管6前端封閉,外管6的前端稍後偏下方為一出針孔2,外管6前端內側偏上方 有拾線鉤3,拾線鉤3的前端游離,後端與外管6的外側壁形成關節, 拾線鉤3的弧度部分與拾線拉杆4形成關節,拾線拉杆4另一端與細 鋼絲繩8結合於點7,細鋼絲繩8繞過線盒11的頂端固定於持針器杆 15向上延長部分的頂端13,拾線拉杆4中間部位與外管6通過彈簧5 連接,拾線鉤3可隨拾線拉杆4的拉緊或鬆開而開合,彈簧5將拾線 拉杆4拉向拾線器前端方向。線盒11位於拾線器的外管6和持針器杆 15頂端之間,線盒11內有軸杆10,線軸9可裝在軸杆10上,線盒 11下方為出線孔14。持針器21由持針器管17和持針拉杆18構成, 持針器杆15位於所述持針器管17與所述彈性柄12之間並與它們互 連,持針拉杆18的前端為兩個可咬合的端齒22,持針器管17和持針 拉杆18的後端彎向外側,後端有拉緊螺絲16,可以通過拉緊螺絲16 的正向或反向旋轉,驅動持針拉杆18進或退,從而導致端齒22的松 開或咬合。旋緊拉緊螺絲16可使端齒22咬緊,從而固定縫針23,縫 針23的針尖處有針眼24,縫線20離開線軸9,通過線盒ll的出線孔 14,穿過位於持針器管17上的固線圏19,到達持針器前端,穿過位 於縫針23前端的針眼24。如圖2所示為線盒11的縱切面圖,線盒ll的頂壁26上有凹進, 細鋼絲繩8可在其內滑動,其後壁27的中央向前突出有軸杆10,軸 杆10的頂端有與之形成關節的自動鎖定擋塊25,當擋塊25拉開時, 可將線軸9套入軸杆10,擋塊25復位可阻止線軸9脫出。線盒的下 壁缺如形成出線孔14,前壁缺如方便拆裝線軸。如圖3所示為軸杆10的剖面圖,其內為一彈簧29頂起的滑塊28, 擋塊25與軸杆IO頂端形成關節,擋塊25後端向外延長為橢圓形,當 擋塊25向外拉開時,其後端可壓迫滑塊28向下並導致彈簧29收縮, 可將線軸套入軸杆IO,當外拉力去除後,彈簧29張開可推動滑塊28 向上,推動擋塊25復位,阻止線軸脫出。如圖4所示,持針器21實施例一由持針器管17和持針拉杆18 組成,持針拉杆18位於持針器管17內,並可在其內拉動。持針拉杆18的前端為兩個彈性張開的端齒22,兩個端齒22的內面形成固定的 孔隙30,孔隙30決定了縫針固定的位置和方向。持針器21後端向外 側彎曲,持針拉杆18靠後端部分有螺紋31。持針器管17後端為一圓 形凹槽32,拉緊螺絲16上方為分開的兩葉,下方為一圓盤33,與圓 形凹槽32相適合。拉緊螺絲16的旋轉可使持針拉杆18向後拉或向前 推。如圖5所示是持針器21實施例一的前端橫截面圖,顯示持針器管 17橫截面為扁圓形,其內的空管腔隙34的截面為類長方形,這樣的 結構使兩個端齒22在持針器管17內的角度位置固定。如圖6所示持針器21實施例二的示意圖,縫針23與持針器管17 呈固定連接,這樣的結構可使持針器前端更加纖細,以使其適用於縫 隙更小部位的縫合,這種結構的缺點在於當縫針變鈍時不能更換縫針, 而是需要更換持針器。如圖7所示縫針23為直形,針眼24在縫針23的前端。如圖8所示縫針23為弧形,針眼24在縫針23的前端。如圖9所示為拾線器1實施例一的原理圖,當縫針23穿過組織向 前穿過出針孔2時,縫線20即隨之帶出,縫線20由於穿過針眼24 而被分為兩股,分別位於縫針23的上下兩側,由於整個器械的聯動, 隨著拾線拉杆4向後拉,使拾線鉤3向後張開;當縫針23後退時,由 於組織的積壓,針眼退入組織內之前,縫線20鬆弛彎曲,同時拾線拉 杆4向前推,使拾線鉤3向前閉合,穿過縫線20位於縫針23上面的 一股與縫針23之間的間隙,縫針23退出出針孔2後,縫線20位於縫 針23上面的一股則被拾線鉤3鉤住。如圖IO所示為拾線器1實施例二的示意圖,拾線拉杆4位於外管 6內,拾線拉杆4的前端為一三角片35,三角片35尖端指向前,出針 孔2位於三角片35的略下方。如圖11所示為拾線器實施例二的縱切面示意圖,顯示縫針23位 於出針孔2內,位於拾線拉杆4和三角片35的略下方,使三角片35 正好可以穿過縫針23和縫線位於縫針上面一股之間的間隙。如圖12所示為槍狀鑷式縫合器的實施示意圖,即在圖1的基礎上, 將拾線器的外管6的後端和持針器杆15加工成類S形,持針器21後 端為直形,其餘結構及原理同圖1,使整個縫合器形成槍狀,適用於 術區更加深在的術區,減少對術者視野的遮擋。如圖13所示為膝狀鑷式縫合器的實施示意圖,即在圖l的基礎上, 將拾線器的外管6的後端和持針器杆15加工成膝狀,持針器21後端 為直形,其餘結構及原理同圖1,使整個縫合器形成膝狀,適用於腔 隙術區更加狹窄的術區,減少對術者視野的遮擋。如圖14所示為鑷式縫合器的另一種實現方式,拾線器的外管6 的後端的內外兩壁鏤空成出叉口 36,與之相對應的持針器杆15的部 位向內側突出有叉子37,拾線器前端結構為圖9所示,拾線拉杆4在 與細鋼絲繩8結合於出叉口 36下方的點7,細鋼絲繩8後方固定於拾 線器後端的點38。如圖15所示為鑷式縫合器的外觀示意圖,其外形與現行的普通鑷 子基本相同。下面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工作情況。手術開始前,器械護士選擇合適規格的鑷式縫合器,將其相應的 縫針23後端置於持針器的端齒22的孔隙30中,旋緊持針器後方的拉 緊螺絲16使持針拉杆18向後拉,持針器的兩個端齒22咬合,使縫針 23固定於持針器21上;拉開位於軸杆10頂端的擋塊25,使軸杆10 穿過線軸9的中央孔,鬆開擋塊25使其自動還原完成線軸安裝;牽引 線軸9的線頭拉出縫線20,通過線盒ll的出線孔14,穿過位於持針 器管17上的固線圏19,到達持針器前端,自下而上穿過位於縫針23 前端的針眼24,即縫線20的游離端的一股在縫針23的上方,完成穿 線。縫合器即裝配完畢備用。術中需要縫合時,術者單手持鑷式縫合器如持普通鑷子,對準要 縫合的部位,使持針器21和拾線器1位於要縫合的組織的兩邊,輕輕 捏合使其兩者前端靠近,縫針23穿過組織向前穿過出針孔2時,縫線 20即隨之帶出,縫線20由於穿過針眼24而被分為兩股,分別位於縫針23的上下兩側,在這個過程的同時,由於持針器向內靠近使持針器 杆15的頂端13向外牽拉細鋼絲繩8,使拾線拉杆4向後拉,進而使 拾線鉤3向後張開;當縫針23後退時,由於組織的積壓,針眼24退 入組織內之前,縫線20鬆弛彎曲,隨著縫針23的後退,持針器杆15 的頂端13回復原來的位置,拾線拉杆4在彈簧5的回縮力作用下向前 推,使拾線鉤3向前閉合,穿過縫線20位於縫針23上面的一股(即 游離端的一股)與縫針23之間的間隙,縫針23退出出針孔2後,縫 線20位於縫針23上面的一股(即游離端的一股)則被拾線鉤3勾住, 縫針23退回原位後,縫線即留在組織中。自腔隙中取出縫合器的過程 中,由於組織積壓和拾線器1的牽拉,使縫線20繼續被牽拉出線盒 11 一段距離,在針眼24的外側合適距離剪斷縫線,縫線游離端也從 拾線器脫出,進行打結。剩佘的縫線依然穿在針眼中,不需要再次穿 線即可進行下一次縫合。手術結束後,器械護士反方向旋轉拉緊螺絲16,推動持針拉杆18 向前,兩個端齒22由於彈性作用張開,取下縫針23,拉開擋塊25, 取下線軸9,清洗器械,消毒備用。圖14所示的鑷式縫合器的另一種實現方式的具體工作情況為縫 針23在穿過組織向前穿過出針孔2的過程的同時,由於持針器向內靠 近使持針器杆15上的叉子37頂住細鋼絲繩8向外推,使拾線拉杆4 向後拉,進而使三角片35退回到出針孔2的後方;當縫針23後退時, 由於組織的積壓,針眼退入組織內之前,縫線20鬆弛彎曲,同時叉子 37向後退,拾線拉杆4在彈簧5的回縮力的作用下向前推,使三角片 35穿過縫線20位於縫針23上面的一股(即游離端的一股)與縫針23 之間的間隙,縫針23退出出針孔2後,縫線20位於縫針23上面的一 股(即游離端的一股)則被三角片35勾住,縫針23退回原位後,縫 線即留在組織中。其餘過程和步驟同上述。該種縫合器相應的縫針型號固定,使用不同型號縫針如弧形縫針, 應更換相應型號的縫合器,以使出針孔2的位置和方向與所用縫針相 適應。雖然這裡已經參考所披露的結構描述了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並不 限於所描述的細節,並且本申請旨在覆蓋落入改進目的或者所附權利 要求書的範圍內的所有改變或變型。
權利要求
1. 一種鑷式縫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鑷式縫合器包括持針器(21)、拾線器(1)、線盒(11)和彈性柄(12),所述持針器(21)與拾線器(1)前端均為細杆狀,並通過所述彈性柄(12)呈V形地連接為一個整體,所述持針器(21)與拾線器(1)通過所述彈性柄(12)保持V形張開,所述持針器(21)與拾線器(1)之間為線盒(11),所述線盒(11)內置線軸(9)。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持針器 (21)由持針器管(17)和位於其內的持針拉杆(18)組成, 一持針器杆 (15)位於所述持針器管(17)與所述彈性柄(12)之間並與它們互連,所述持針拉杆(18)的前端具有兩個彈性張開的端齒(22),所述兩 個端齒(22)的咬合面形成一固定的接納縫針(23)的孔隙(30),並 且所述持針拉杆(18)的後端有拉緊螺絲(16),所述拉緊螺絲(16) 的下方為一圓盤(33),所述圓盤(33)與所述持針器管(17)後端的 圓形凹槽(32)相匹配。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持針器 管(17)的橫截面為扁圓形,其內的空管腔隙(34)的橫截面為類長 方形,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持針器 (21)由持針器管(17)和位於其內的持針拉杆(18)組成, 一持針器杆 (15)位於所述持針器管(17)與所述彈性柄(12)之間並與它們互連, 一縫針(23)由兩個端齒(22)夾持或直接與持針器管(17)固 定,所述縫針(23)的針眼(24)在其前端。
5. 根據權利要求2-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徵在 於所述拾線器(1)具有一外管(6)和位於其內的拾線拉杆(4), 所述外管(6 )的前端為一出針孔(2 ),外管(6 )的前端有拾線鉤(3 ), 拾線鉤(3)的前端游離,後端與外管(6)的外側壁形成關節,拾線 鉤(3)的弧度部分與拾線拉杆(4)形成關節,拾線拉杆(4)另一端與一細鋼絲繩(8)相結合,所述細鋼絲繩(8)繞過所述線盒(11)的頂端固 定於持針器杆(15)向上延長部分的頂端(13),拾線拉杆(4)中間部位與外 管(6)通過彈簧(5)連接。
6. 根據權利要求2-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徵在 於所述拾線器(1)具有一外管(6)和位於其內的拾線拉杆(4), 所述拾線拉杆(4)的前端為三角片(35),所述三角片(35)的尖端 指向前, 一出針孔(2)位於所述三角片(35)的下方,供縫針(23) 出入拾線器(1)。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線盒(11) 的頂壁(26)上有凹進, 一細鋼絲繩(8)可在其內滑動,所述線盒(ll) 的後壁(27)的中央向前突出有軸杆(10),所述軸杆(10)的頂端有 與之形成關節的自動鎖定擋塊(25),所述線盒(11)的下壁缺如形成 出線孔(14),前壁缺如。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軸杆(10) 內為一彈簧(29)頂起的滑塊(28),所述擋塊(25)與所述軸杆(10) 頂端形成關節,所述擋塊(25)後端向外延長為橢圓形。
9.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持針器 (21)由持針器管(17)和位於其內的持針拉杆(18)組成, 一持針器杆 (15)位於所述持針器管(17)與所述彈性柄(12)之間並與它們互連,所述拾線器(1)具有一外管(6),所述外管(6)的後端的內外 兩壁鏤空成出叉口 (36),與所述出叉口 (36)相對應的持針器杆(15) 的部位向內側突出有叉子(37)。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鑷式 縫合器的外形為直狀、槍狀或膝狀。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鑷式縫合器,由持針器(21)、拾線器(1)、線盒(11)和彈性柄(12)四部分組成,持針器(21)與拾線器(1)通過彈性柄(12)呈V形連接為一整體,且彈性柄(12)使兩者保持V形張開。持針器(21)的兩個端齒(22)可通過後端拉緊螺絲(16)鎖緊,縫針(23)的針眼(24)在針尖端。拾線器(1)的外管(6)前端有出針孔(2)和拾線鉤(3),拾線拉杆(4)另一端與細鋼絲繩(8)結合,細鋼絲繩(8)繞過線盒(11)的頂端固定於持針器杆(15)向上延長部分的頂端(13)。依據該原理可根據需要製作成直狀、槍狀或膝狀等與現行的各種鑷子相同的形狀,以適用於不同的術區。
文檔編號A61B17/06GK101278853SQ20071009071
公開日2008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4日 優先權日2007年4月4日
發明者馮國棟, 威 呂, 李萬鑫, 洋 查, 高志強 申請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