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基儲氫合金電極及其製備方法
2023-10-17 11:31:39 2
專利名稱:鎂基儲氫合金電極及其製備方法
本發明屬於基於鎂合金的活性物質材料製成的儲氫合金電極。
據文獻(松本功,新型儲氫合金蓄電池,國外稀土情報,1990,3)介紹,目前開發出的儲氫合金活性物質材料有稀土系(LaNi5等),鈦系(TiNi等),鋯等(ZrMn2等),鈣系(CaNi5等)和鎂系(Mg2Ni等),其中研究最多並逐漸被應用於鹼蓄電池(主要是集中在可攜式設備電源用的圓筒密封電池)中的是稀土系和鈦系合金,其次是鋯系和鈣系合金,至於鎂系合金的研究報導幾乎絕無僅有。
然而,現今大型電器設備,尤其是電動車輛對鹼蓄電池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主要技術指標之一是高的重量比能量。由於稀土系合金和鈦系合金元素本身重量大,從根本上限制了用它們為材料製成的電極組裝成的鹼蓄電池的重量比能量值的提高,再加稀土系合金、鈦系合金和鋯系合金的價格昂貴,因此限制了它們在大型電器設備用的鹼蓄電池中應用的發展,而在這一方面應用最理想的儲氫合金非鎂系合金莫屬了。但是由於氫在鎂基中相對穩定,只能在高壓和高溫下才可能吸收和放出氫,目前開發的鎂基合金要在3~10個大氣壓的高壓下才能吸氫,300℃的高溫下才能放氫(Seiler,S.;Sehlapbach,L.;von Waldkieh,Th.;J.Less-Common Met.1980,73,193;Nomura,K.;Akiba,E.;Int.J.Hydrogen Energy,1981,6,295)。這樣的鎂基合金在常態下是無法應用的。
本發明的任務是提出一種重量比能量值高的,具有良好催化活性的並且在常溫常壓下可充分地吸放氫的鎂基儲氫合金電極。
本發明的任務是這樣實現的用在化學組成為Mg2-xNi1-yAyBx(其中A=Sn、Sb、Bi,B=Li、Na、K、Al,0.1≤x≤1.5,0.1≤y≤0.5)的鎂基合金粉未表面包覆一層厚度為微米級的Ni、Cr、P金屬化合物,和經過活化處理使在鎂基合金基體與Ni、Cr、P金屬化合物之間形成另一種與前兩者有不同組成結構的合金相的活性物質材料製成鎂基儲氫合金電極。
本發明化學組成為Mg2-xNi1-yAyBx的鎂基合金粉未是以真空冶煉方法煉出,用振磨機磨成50μm~38μm而製得的。
本發明的鎂基合金粉未上包覆的一層微米級厚度的Ni、 Cr、P金屬化合物是以化學鍍的方式沉積在鎂基合金粉未表面上的。
本發明提出的活化處理方法是先用烴類有機物浸泡鎂基合金粉未,再進行化學鍍沉積上Ni、Cr、P金屬化合物,最後放入真空爐中在60~100℃下處理10~20小時。
將經過包覆和活化處理的鎂基合金粉未按一般的製作電極的工藝流程製成鎂基儲氫合金電極。
以本發明製得的經過表面活化和包覆處理的鎂基儲氫合金電極由於改變了鎂基合金的吸氫結構,使氫在鎂基合金中的穩定性下降,因此在常溫常壓下就能很好地吸入氫,並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用這種鎂基合金電極組裝的鹼蓄電池有較高的重量比能量值和充放電容量,而且價格便宜,可以廣泛應用於大型電器設備,特別是用在電動車輛上。
實施例在真空感應爐中冶煉出化學組成為Mg1.8Ni0.8Sn0.2A10.2的鎂基合金。將該合金用粉碎機粉碎後用振磨機磨成50μm~38μm的粉未,然後放入烷基有機物中浸泡10分鐘。取出浸泡過的鎂基合金粉未,用化學鍍方法在其表面沉積一層微米級厚度的Ni、Cr、P金屬化合物。將包覆有Ni、Cr、P金屬化合物的鎂基合金粉未放進真空爐中,在80℃下保溫處理12小時。取經包覆和活化處理過的鎂基合金粉未1克,按一般工藝製成鎂基儲氫合金電極。以此鎂基儲氫合金電極為負極,氧化鎳為正極,用Hg/HgO為參比電極測出其電化學容量和重量比能量值。表1中列出了本鎂基合金電極與稀土系合金電極和鈦系合金電極的電化學容量和重量比能量值的對比數據。
權利要求
1.一種儲氫合金電極,由鎂系合金組成,其特徵在於它的化學組成為Mg2-xNi1-ySnyAlx,0.1≤x≤1.5,0.1≤y≤0.5,在鎂基合金粉未的表面包覆有一層微米級厚度的Ni、Cr、P金屬化合物。
2.一種製造權利要求
1所述的儲氫合金電極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將在真空感應爐中冶煉出後磨成50μm~38μm的鎂基合金粉未放入脂肪族烴及其衍生物或芳香烴及其衍生物中浸泡,進行活化處理,然後取出用化學鍍方法在其表面包覆一層微米級厚度的Ni、Cr、P金屬化合物,再放進真空爐中在60~100℃下處理10~20小時,將由此處理過的鎂基合金粉未接一般工藝流程製成鎂基儲氫合金電極。
專利摘要
本發明屬於基於鎂合金的活性物質材料製成的儲氫合金電極。該電極的鎂基合金材料經過包覆和活化處理,在常溫和常壓下就有良好的吸放氫的能力,用它製成的電極組裝的鹼蓄電池有高的重量比能量值和充放電容量,可以應用於大型電器設備,尤其是用在電動車輛上。
文檔編號C22C23/00GKCN1031416SQ92100030
公開日1996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1992年1月8日
發明者張允什, 宋德瑛, 陳有孝, 陳軍, 汪根時, 袁華堂, 周作祥, 曹學軍, 藏弢石, 張大昕 申請人:南開大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