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無聲告白》讀後感500字

2023-10-15 20:53:29 2

  《無聲告白》是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是2014年度最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下面是整理的小說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無聲告白》讀後感1:

  書單之於我來說,實在沒什麼作用。本來想利用這個假期,看一些專業的書,卻依舊像平時那樣,毫無計劃地看起了原本不在書單內的書,《無聲告白》。

  最初看到這本書是在網絡上看到別人推薦。曾經我也以為,外國的月亮多圓,當然,我指的是外國的教育理念。原本以為外國會比較注重孩子的自由選擇。

  但其實並不然。書本裡的媽媽瑪麗琳原本年少時是一個追求與眾不同的人,但結婚有小孩後,也逐漸屈服於家庭生活。在她的母親過世前,她並未意識到這有什麼不同。但母親過世後,母親平凡的一生讓瑪麗琳察覺到這樣的人生太過無聊,她不想再步母親的後塵。於是意志堅決地離開了丈夫和孩子,自己去追求醫生的夢想。

  原本以為這就是故事的本身,卻沒想到,這只是一個轉折。莉迪亞死了,她為什麼死了。從這裡才開始漸漸浮出原因。瑪麗琳雖然意志堅決,但在離開家想獨自完成夢想的兩個月後,她發現懷孕了,她的第三個小孩出現了。於是她又妥協了,回到了家。

  故事才從這裡開始。於是瑪麗琳把她未完成的夢想賦予她的女兒莉迪亞身上,如眾多父母一樣,希望女兒幫她完夢。年少的莉迪亞為了不再讓媽媽離開家,什麼都說好,也是悲劇的開端。莉迪亞有一個想追求與別人無異的父親,一個想讓女兒出人頭地不步後塵的母親,一個不被重視想自由只想逃離的哥哥,一個貌似年少不更事的妹妹。她自己本身的夢想與困惑,煩惱與憂愁,在母親熱切注視的目光下顯得並不那麼重要,她處處隱藏著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面對母親日漸熱烈的期盼,她只能違心地不斷點頭,「是的,是的」。在母親的期盼下,在父親向世俗的妥協下,莉迪亞壓力山大,她原本以為哥哥會聽她傾訴,卻失望了,又去找原本以為交好的傑克,卻成了壓倒她最後的一根稻草。

  從莉迪亞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家庭父母的悲哀。在自己身上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無法造成夢想的遺憾之下,把自己的夢想傾注在孩子之下,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夢想能在孩子身上實現。

  但是忘了很重要的一點,孩子自身會成長,有他們自己的眼光與夢想。有的孩子會叛逆,會違背父母的意願,特立獨行。但是也有一大部分孩子,為了取得父母的歡心而選擇違背自己的意願,一生活在父母的期盼下。這部分當中當然也不乏確實能從中獲得樂趣的,但也有一部分孩子一輩子鬱鬱寡歡,更悲劇的是孩子壓力太大,而選擇各種手段終結自己短暫的一生。

  現在的新聞也多是這樣的消息。這些悲劇原本可以避免的。如果可以的話,真心希望父母能不要這樣無視孩子成長的變化,多聽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其實他們更大的夢想不是孩子能開心嗎?

  《無聲告白》讀後感2:

  在我開始的現在,我並不知道我會說什麼,而只是練習去表達一些什麼。(我常常是不知道要表達什麼,所以我想透過我表達出來的東西去明白我想要的是什麼!)

  花了一天的時間看完,是因為我在看書時特意要求了我的速度。為了提高速度,我用手指划動文字,雖然看得眼睛疼,不過卻在提高了注意力的時刻也加快了閱讀速度。

  莉迪亞,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整本書的迷之所在。從開頭寫她的失蹤、死亡,一直到最後的真相大白,中間從她的父母的結合開始寫起,寫他們認識之前的身份、寫他們相遇的經歷,也寫他們結合的美好,當然更多的還有他們婚後生活的慣性,這是一種迪莉婭的父母帶自他們各自家庭的思維慣性。當這種慣性在現實的現實生活中經受考驗時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也由於他們的不自知,又將這種狀態呈現給了自己的孩子。

  有句話是,這世界上最愛你的,是你的孩子。父母對莉迪亞的期待成了莉迪亞對這對可憐父母最大的愛,她不斷地滿足父母的要求,卻也在不斷地消耗著自己,用一種父母期待的樣子活著,而不是真正莉迪亞的樣子活著。

  重壓之下的迪莉婭叛逆了,她坐上了淘氣小子傑克的車,卻沒想到從這個別人眼中最不堪的人身上得到了做真正自己的力量。當她面對一個那樣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的時候,終於輕鬆了,她要做自己,因此她回到那個失落自己的地方,想要重新開始,卻沒想到,那裡既是她的開始,也是她的結束

  莉迪亞的死對這個家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對她寄予厚望的父母。她的死徹底摧毀了父母熾烈的期望,但他們不能再依靠莉迪亞來實現他們心中的願望時,他們都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爸爸和年輕的助教發生關係,藉此來緩解內心的壓力和苦悶;媽媽則是借著憤怒來發洩內心對無法實現生活夢想的痛苦。

  哥哥則是因為妹妹的死開始留心最後和妹妹在一起的傑克,才了解了傑克心中的秘密……唯有一直不受重視也不受「迫害」的小妹漢娜保持著孩子的天性,感覺到了人們內心的苦痛與掙扎,用默默守候、陪伴、傾聽來安撫這些受傷的大人和這個支離破碎的家。

  故事在最後的揭曉謎底和父母的和好、哥哥的平靜中結束。

  掩卷長思,書最一開始的那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擺脫別人對我們的期待,成為我們自己」,一句看似如此簡單的話,往往卻需要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才能換來。是別人給與我們的太過沉重,還是我們太過軟弱,因為愛而軟弱,因為怕而軟弱?

  周六晚上那期的奇葩說討論的話題是「我們該不該向父母出櫃」,也就是向我們的父母承認,要做我們自己。高曉松在最後的陳詞時說,這個社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歧視:同性戀,甚至是臉大、腿粗都是,但這個社會也是因為如此也激發出人們的不斷進步和改善。不要因為不同而自卑,那些相同的人裡也有很多王八蛋。

  在那個現場,最不同、最勇敢的就是蔡康永和金星了,他們一個是同性戀,一個是變性人。他們都是同行業的精英,他們都非常堅強……他們都做了自己。

  說到這裡就又想到蔣勳裡不斷提到的「自我的完成」,最常提到的就是竹林七賢,相同的是都在掙脫那個時代對「不同」人的束縛,說重些就是別人眼中的「異類」。

  通過那些成功的完成了自己,讓自己從沉默的螺旋底端轉動到上面來的那些人,都有一些共同點,即他們的力量源泉,書籍!(多看多讀多思考)這段日子的讀書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原來書籍真的會鑄就人的血肉和靈魂,改變一個人,給人以力量,導向人走向屬於自己的人生路途。這就是我今天想要表達的。

  《無聲告白》讀後感3:

  終於讀完了網上推薦度非常高的新書《無聲告白》,一部極其壓抑的關於異族通婚的小說,通篇的壓抑讓我難以忍受。

  小說以莉迪亞死了為線索開篇,莉迪亞是詹姆斯.李先生家裡的大女兒,也是他們寄予最大的希望的一個孩子,母親瑪麗琳因為奉子結婚未能實現的職業女性的理想,通通傳遞給了莉迪亞,使莉迪亞變成了那個完全不是自己的自己,直到有一天,她失蹤了、死了,瑪麗琳還是沒有覺悟女兒的死,是因為這個家庭,這份沉重到無法釋懷的希望殺了她。

  這本書讓我看到身為母親,在一個家庭裡的位置何其重要,只有一個陽光,積極的母親才能夠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們,也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夠讓一個家庭充滿凝聚力,瑪麗琳婚後的生活在別人眼裡或許是幸福的,但是對於她的內心,卻始終充滿掙扎和痛苦,這份揪扯讓她失去了作為母親的敏感,失去了和孩子們成為朋友的可能性,她終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身為母親,我想她是失職的,因為她並沒有真正成為孩子們精神世界、成長路上的那個最好的陪伴,而只是一個不稱職的主婦。很遺憾,這個家庭的男主人華裔大學教授,詹姆斯.李是一個內心壓抑的男人,為了逃避他人對這個異族通婚家庭關注的異樣目光,他讓孩子們失去了每年假期旅遊的機會,並完全放任自己躲避在安全的世界裡,這樣的母親和父親用行動不斷的提醒著三個孩子他們的特殊性。當然,詹姆斯的壓抑來自於他從小的生活環境,這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作為生活在美國的華裔底層,詹姆斯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壓力,這份壓力也毫無意外的傳遞給他們的孩子詹姆斯,雖然他有幸寄讀在貴族學校,但是他永遠都知道自己是低人一等的,而這種感覺終將成為他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影響他一生。

  身為一個哈佛大學肄業女大學生,莉迪亞的媽媽瑪麗琳的內心始終有難以釋懷的遺憾,遺憾自己沒有完成的學業,遺憾自己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她是那麼渴望被這個社會的認可,那麼渴望能夠成為完全的自己。在莉迪亞只有5歲某一天的早晨,瑪麗琳消失了,我無法明白她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方式離開家庭和孩子去追尋所謂的夢想,身為母親的我更是無法理解她怎麼可能就這樣離去!因為任何一個有愛的母親都是無法主動的放棄她心愛的孩子的,更何況家裡還是一兒一女兩個孩子需要她的照顧,哦,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兩個孩子帶來的繁重家務,讓她不勝其煩,所以,她才會想要逃離。我一直相信,當你帶著愛去做家務的時候,那就是愛;當你帶著厭煩去做家務的時候,那一切真的就變成了煩擾。瑪麗琳離開了,因為她想要去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但是這種離開是自私的,此刻的她已經不是孑然一人,那段離開家的日子成了全家人的噩夢,不辭而別的妻子讓詹姆斯從戀愛伊始就恍惚的所謂自己的"不值得"變成了現實,畢竟那是一個還有很嚴重的種族歧視的時代,小個子的華裔男人在那種文化裡永遠顯得那麼特別和尷尬,瑪麗琳給予他的愛情曾經讓他重生,卻又始終令他忐忑,所以當瑪麗琳突然不辭而別的時候,這個男人的自信被摧垮了。當然,母親的離去受到傷害最重的一定是兩個孩子,內斯和莉迪亞,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信任,變得驚恐萬分,母愛所能給予的那份成長的安全感在那一次出走事件中完全的被剝奪了。

  所以,當瑪麗琳回家時候,全家人並沒有欣喜若狂,而是變得小心翼翼,敏感的孩子們容忍母親每天的不做飯,容忍母親提的任何要求,尤其莉迪亞,容忍並接受母親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又一次相信,娶老婆必須要娶一個情商高的女人,一個能為自己和別人負責任的女人,只有一個心智健全的女人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而瑪麗琳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雖然她為了這個家庭完全失去了那個年輕時的自我,可是這份失去給予她的不是愉悅的對生命狀態的接受,而是讓自己永遠的變成了一個受害者,這種受害的心情毀掉的何止是自己的人生,詹姆斯幸福嗎?當年娶了一個如此愛他的白人妻子是喜悅和深情的,但在漫長的婚姻生活裡,這個女人的表現卻擊敗了他們共同創造的這個家庭、這個家庭裡的每一個人,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詹姆斯覺得妻子就理所應當被丈夫養,這種思想源自從小看到母親做工的辛苦,他以為丈夫養家是對女人的救贖,殊不知正是這種思想最後害了瑪麗琳,最終更是傷害了他心愛的女兒莉迪亞,所以異族通婚是一件絕對需要慎重面對的事情,因為它包含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兩種文化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可能需要一輩子的時間。

  莉迪亞最後變成了一個敏感孤立的姑娘,她和兄妹們的長相遺傳了爸爸的東方人面孔,媽媽的藍眼睛,那個樣子在70年代的美國,她只能被稱為「東方女孩」,長相上的特別,鑄就了她內心的孤立,而母親近乎瘋狂的管教和期望更是勒的莉迪亞喘不過氣來,她沒有自己的時間,也就完全失去了業餘社交的可能性,這個女孩太多內心的痛苦無以表白,最後統統化作了「無聲告白」。

  莉迪亞在哥哥內斯即將要去哈佛上大學的時候,自己選擇了離開,因為哥哥原本是她最堅定的依靠,她無法想像沒有哥哥的日子。孤立的她,沒有勇氣去面對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抑的家庭,沒有勇氣去面對沒有同伴,沒有朋友的學校生活,莉迪亞的這些痛苦和掙扎媽媽並不知道,或者說完全不曾覺察。瑪麗琳從來沒有去關心過她的孩子們內心的需求,一份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的所謂母愛是自私的,我只能說那不是愛,而是以愛的名義實施的對孩子的控制。真正的愛是需要把焦點放到對方的身上,切實的去感知對方的需求,而不是讓被愛的人成為施愛者情緒、思想的寄託。,記得在哪裡看到過一句話:只有一個內在匱乏的人,才會在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希望通過對他人的控制來讓自己安穩。這,或許正是瑪麗琳的狀態,她對自己失望了,所以轉而在莉迪亞身上尋找希望,卻完全沒有想到那所謂的母愛最後成為戕害莉迪亞的兇手。

  我不喜歡這部小說,太過壓抑,從這本書裡我才知道,原來今天如此開放的美國也曾走過那樣一段排斥異族的時期,那是時代的產物,作者揭示的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可能就是這部小說的意義所在,從這本書聯想到近百年中國人漂洋過海的歷史,會是怎樣一部深重的苦難史啊,所有的悲苦最大的莫過於加諸於精神上的傷害,那種傷害的傳遞會讓一代代人背負承重的枷鎖,如同莉迪亞的不快樂,內斯內心的壓抑,漢娜的惶恐,只能在這裡祈禱,現世安穩,願更多這樣的家庭一代代健康成長,沐浴陽光和愛,生命永遠充滿希望。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