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手出現"丟偏頂抗"現象怎麼辦?
2025-05-07 04:01:24
「丟偏頂抗」是太極拳推手中常見的問題,「丟偏頂抗」指的是太極拳推手時出現丟勁、偏歪和頂抗的想像,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享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一起去看看吧。
一、丟勁
首先談一下推手時丟勁是怎樣形成的。兩個人推手時,任何一方由於黏沾不住對方的肢體或跟不上對方勁路的變化出現了與對方肢體與勁路相脫節的現象,即為「丟勁」。例如,我引捋你勁向前行走,你卻偏偏不向前或原地不動,或硬是向後拖拉奪勁,以致兩個人相接部位出現了脫離、斷開的現象。肢體斷開的現象為「丟形」;跟不上對方勁路變化為「丟勁」,丟形也是丟勁的一種。丟勁是違背太極推手原理的,也就是沒有運用好沾連黏隨的技術方法。
怎樣克服「丟勁」的毛病呢?正確的推手方法應為:對方向前引捋我勁時,我應採取順其勢而行、順其勁而進的原則。你若向前引捋我一尺,我則順你勁而進一尺二寸或更多一些,這樣才能破開對方的勁路,處處走在對方前面,變被動為主動,使對方處於被動之勢。
推手時沒有運用好沾連黏隨的基本功,也是造成「丟勁」,的重要原因。因為沾連黏隨是克服「丟勁」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推手技術方法。通過長期練習,就可以從肌膚接觸和動作變換中體察對方在意圖、方向、勁路上的變化是進還是退,是向左還是向右,是向上還是向下,是實勁還是虛勁,是問勁還是發勁等等。黏沾在推手中是聽勁的重要方法。不懂黏沾即不懂聽勁。但是黏沾過緊,聽勁就相應差,反應也就不靈敏,就會犯僵滯而產生「頂」的毛病。黏沾得過松。又會犯丟勁的毛病。怎樣才能克服以上弊病而又在推手時掌握好火候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推手過程中,兩形兩勁相順,做到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行,在長期的實踐中摸索積累經驗。
在練習黏沾時要做到不拘任何形式,即不管對方的勁路和動作如何千變萬化,我都與對方緊緊黏住不離,迫使對方無法進招用招,有招有勁也使不上,而我則可以通過黏沾的方法尋找對方勁路變化,尋找對方的破綻,尋找對方的力點,摸清對方的重心點,再隨化隨進,引動對方的重心落空後發之。即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練習連隨時也要不拘任何形式,對方動作大,則我動作也大,對方動作小,則我動作也隨之而小。總之不管對方採用任何角度、方向和線路等形式,我均應採用同樣的形式來進行黏沾連隨,以跟住對方勁路變化。正確地運用沾黏連隨的方法來變化勁路與方法,即為懂勁。
在推手中還應注意不要做一些毫無意義的盲目運動。比如:在對方肢體和勁路不動的情況下,有人不是隨對方勢動和勁路而行,而是為了沾黏纏絲而沒有目的地動起來,這樣的盲目運動,是沒有攻守意識的自動,極易給對方造成可乘之機。
二、偏歪
在推手過程中出現的左右歪斜、前栽後仰不能使身體保持中正的情況統稱為「偏」。偏也是太極推手的主要病症之一。造成偏歪的原因主要是身體受力後整體或局部不能放鬆,氣不能沉人丹田,或對方推手時不懂化勁,而是以硬拙力相抗爭,力小的一方頂不住而自然形成偏歪現象。
怎樣克服和糾正偏歪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推手時身體保持上下一條線,身體放鬆,氣沉丹田。身體不管在任何角度方向,都必須保持立身中正、全身放鬆、氣沉丹田。保持中正上下一條線是克服偏歪的一把尺子,以此來衡量對照自己是否做到了以上要求。如果真正做到了,就能在推手中保持中正不偏,使身體圓活、敏捷、輕靈、松沉。推手時最忌低頭仰面、搖頭晃腦、精力不集中、左右歪斜。練拳有句行話叫:「低頭彎腰技術不高o」說明了不中正的要害。推手時運用各種招數時都應該保持中正、上下協調一致。
推手時怎樣才能做到身體放鬆、氣沉丹田呢?首先要求我們在精神意識不緊張的指導下,使身體各個器官、各功能系統肌肉關節處處都達到放鬆的要求。怎樣改正克服推手時自己身上的不松之處與不合之形呢?首先要做到外三合,再逐步達到內三合,最後達到內外合一。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為外三合。內三合與外三合都是在長期習拳練功中形成的。總之,內外相合一動無有不動、一合無有不合,五臟百骸均在其中。
推手時的松與合也要辯證地看,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應該把放鬆與軟弱無力區分開。放鬆主要能起到關節靈活、氣沉丹田的作用。在放鬆的前提下合住勁後,才能隨機應變地提高敏捷、靈活的化發能力。如推手時看到對手身體高大、功夫好而造成精神上的緊張進而身體僵硬、肌肉緊張、動作遲緩、呆板,在這樣情況下受外來力的影響,極易形成偏歪頂抗。反之松得過多為懈,也是不對的,因為沒有掌握好尺度,所以要無過無不及。
三、頂抗
在推手運動中,凡是運用沾黏連隨、引進落空和四兩撥千斤等技術,就是符合太極原理的;反之用拙僵力與對方勁相頂抗爭奪的勁是違背太極推手原理的,也就是犯有「頂抗」之病。
發生頂抗之病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纏繞運化不夠、勁力不圓整、勁力變化少而慢、聽勁靈敏度差以及在雙重的情況下形成的頂抗之勢等等。犯有頂抗者大多因己力大於對手便想以實力來戰勝對手,從而忽視了發揮技巧的作用,這無形之中就形成了頂抗之勢。頂抗的角度一般在180度左右為頂勁。企圖以力取勝即為抗勁。在推手時出現的「頂牛」,就是抗勁所致。
怎樣克服頂抗的毛病呢?我們要在平常練習時注意加強纏繞運化的練功方法,力求勁力圓整,要提高聽勁的靈敏度來提高應變能力。首先要練習聽勁,通過聽勁才能知道對方勁力的來龍去脈,逐步達到人不知我而我知人的技術,才能有效地以自己的虛點來尋找對方的實點。聽勁不僅耳聽眼看,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肢體與對方接觸時,利用皮膚的敏感觸覺來分析判斷來勁的運用方向、力量的大小。這種聽勁主要是在推手練習時逐步培養形成的,這是一種既敏捷輕靈而又沉重富有彈性及韌性的內勁,功夫越深,全身的觸覺也就越靈敏,全身的肌膚毫毛都在一呼一吸一開一合,體內產生了一種感應磁場,使皮膚的觸覺反應極強。皮膚的敏感聽勁形成後,會在大腦皮層形成相應的條件反射,隨即將對方來勁「化」開。這時就可以理解「一羽不能加,粘住不能走」的功夫了。練習聽勁是通往上乘功夫的階梯,要有「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精神,才會練習並運用好聽勁。
練習纏絲功也是克服推手時發生頂抗病的有效方法,纏絲功是螺旋運動,是以內勁做旋轉來催動外形形成的圓形運動。纏絲功大致分為裡纏、外纏、大纏、小纏、左纏、右纏、前纏、後纏、正纏、斜纏等等。歸納起來可分為兩種,一是順纏、二是逆纏。小指由上向下、拇指由下向上合為順纏,反之拇指由上向下、小指由下向上領勁為逆纏;肘關節向外開勁力向外走為逆纏、肘關節向裡合勁力向內走為順纏。不管是順纏或逆纏,推手時都要做螺旋式纏絲、伸縮,以形成圓形運動。因為圓形運動可以改變外來力和自身力的方向,還可以改變運動速度,在圓體的自轉中產生動力。
纏絲功能夠使全身內外一動無有不動,在同一時間內,綜合地完成神經、呼吸、循環、經絡、肌肉及五臟百骸系統的鍛鍊。堅持練習纏絲功可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可以通經絡入骨髓氣達周身,形成一種混元氣,運用在推手上可以體現出環形運動,使頸、胸、腰、腹、臀、肩、肘、腕、胯、膝、足處處纏絲,使18個小球形成1個大的太極球,進而在推手技擊中能起到即纏即引、即纏即進、一動一太極的功夫。運轉自如後,定能隨心所欲,使彼如臨旋渦之中而我如同不倒翁,立於不敗之地。
不知道練習太極拳的朋友們在推手時存在這三個問題嗎?大家在平時練習中仔細地對照,看看有沒有這些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希望大家在推手實踐中認真體會,使推手水平有更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