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秦始皇陵墓之謎 我們不能挖開還原真相?
2025-04-22 04:13:25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墳墓,被稱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的帝王陵墓,但是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到目前為止秦始皇陵墓還沒有被人們完全挖掘出來,這也導致出現了許多關於秦始皇陵墓的未解之謎,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一些。
秦始皇陵墓簡介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裡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秦始皇陵墓之謎
1、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
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燻人的腥味,為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
2、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
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採樣。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
3、地宮設有幾道門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考古學家探測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當考古學家從第一道石門洞口將機器人放進去之後,想不到機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門。
舉世矚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擱淺。金字塔地宮可能不只兩道門。那麼,秦陵地宮當年建造了幾道墓門呢?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
《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4、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秦始皇陵墓為什麼不挖掘
1、面積太大
先看第一個不能挖的前提,即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間說的墳有多大規模?《漢書·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上說:「其高五十丈,周回五裡有餘。」秦時一尺約為現代23釐米,五十丈即約115米。秦時一裡為414米,五裡約為2070米,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當初的規模。可是經過兩千多的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剝削,現存的封土比原來的封土縮小了。
前幾年秦俑考古隊為了了解原來封土堆積的實際大小,進行過鑽探。發現原來的封土基礎部分,近似方形。周長與《漢書》說的「周回五裡有餘」的數據相近,為2000米,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這樣的話,我們在發掘前首先應當建造一個跨度不能小於500米的保護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徑的大棚,挖掘秦陵簡直就是不可能的。
2、使秦陵地面景觀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墳,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觀就會消失。秦始皇陵沒有了墳堆,如何能讓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讓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艱辛與偉大?如果不挖掉墳,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來,那這個新建的大棚又如何與陵園景觀以及周圍山巒協調起來呢?有人說,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難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門,往下挖一個洞,一直接挖到地宮不就得了?那麼,地宮在哪?又有多深呢?前兩年考古探測發現: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墳堆頂臺下,距地面約35米深,地宮約相當於一個準足球場那麼大。
3、如何上下進入地宮
如果地宮距離現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當於15層左右的高樓,這樣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結合的還算牢固,如果像兵馬俑坑那樣只是板壁和土壁,會不會導致塌方?退一步說如果加固,那不是改變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態,變成了現代人工製品?還有,兵馬俑坑離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邊圍上圍欄,不用下去也能看個清楚,可地宮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圍個圍欄不讓下去,難道要遊客用望遠鏡看不成?如果構建下去的通道,橫七豎八地建成樓梯、鋪上滾梯、豎起電梯,豈不是破壞了地宮的內部結構景觀?
4、保護技術不行
這是現在不少官方和專家談的最多但也是最忽悠人的理由,已經老生常談了十幾二三十年,成了八股調和防彈衣。一有什麼人提出挖帝王陵墓,就搬出保護技術不過硬、絲織品可能硬結、器物會變色等幾個技術保護難的說辭來抵擋一陣。這在老高我看來,貌似專業,看似科學,其實並無新意,更無深意。要命的還在於這個說辭的誤導性很強,其潛臺詞就是一旦保護條件成熟了,技術難題攻克了,就萬事具備,只欠我們甩開膀子大挖快挖拼命挖了。
秦始皇陵墓新進展
2016年11月,在對秦始皇陵最新的鑽探工作中,新發現了大量陪葬坑,其中有的陪葬坑的面積甚至達幾千平方米。
此前在秦始皇陵園內共發現大大小小的陪葬坑400餘座,本次鑽探新發現了幾十座小型墓葬和陪葬坑。在已發掘的陪葬坑裡,基本以陶製品為主,在秦始皇陵陵區外圍,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大量的盔甲、胄等,且都為石制。
據考古專家推測,這些武器應該不用於實戰,因為石制物品不僅沉重而且很脆,用這樣的裝備上陣殺敵,盔甲很容易脆裂,其真實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