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狂發44款非手機新品 小米的轉型究竟是好是壞?
2025-04-18 12:43:25
進入2019年以來,小米及旗下品牌(米家、米兔、Redmi)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發布了44款不是手機的硬體產品。平均下來,幾乎每兩天出一個新品。從壓力鍋到洗衣機,從吸塵器到智能門鎖,從滑板車到螺絲刀,再從行李箱到眼鏡。小米的產品已經佔領了米粉們的生活,還絲毫沒有停下腳步的意思。
■在手機外尋找突破口
對於一個以手機為主的廠商來說,在非手機領域發布這麼多產品似乎有些「不務正業」。但如果考慮到如今手機市場的現狀,這並不意外。去年的門面產品小米8和小米MIX 3都是小米在手機上遇到瓶頸的典型體現。不少網友都認為小米手機一直只會「借鑑」,沒有什麼技術創新。最終小米只能靠「性價比」這把雙刃劍苦苦支撐小米8的銷售。即使是到了今年讓人看到一絲希望的小米9系列,小米依舊沒放下性價比。想像一下,當之後小米的旗艦起步價來到三千多元後,小米手機還會有這麼「香」嗎?
所以小米不能保證未來一直能靠手機這棵樹「無憂無慮」地過日子,其它廠商也同樣面臨這個問題。現在的手機產品本身也已經很難再做出什麼足以大幅提升自己競爭力的設計,所以部分廠商們選擇了開拓其它領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服務收入佔總收入大頭的蘋果,以及本來就不只依靠手機的華為、三星和索尼。現在,小米也加入了這一行列。
作為一家十分年輕的公司,小米對市場的適應能力還是很強的。當然,把雞蛋放進不同籃子的做法肯定不是百分之百會成功,小米的硬體布局現在僅僅是進入了初步成熟期,未來風雲會不會突變,誰都不知道。
■硬體越多,米粉越多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品類多樣能讓更多人接觸到自己的產品,對培養用戶群體起了不小的作用。小米早期的硬體業務只有手機,所以米粉也基本都是手機消費者,群體比較單一。有了其它硬體產品之後,沒聽說過小米、對新潮電子產品不感興趣的人也能接觸到小米這個品牌。這其中就會包括不使用小米手機,只使用小米智能家居的用戶。在智能家居領域,小米不用面對手機行業讓人喘不過來氣的競爭,這樣就更容易吸引新用戶。甚至,由於小米其它硬體的給力,有人會變成小米手機的用戶。
■逼著自己轉變了銷售模式
說到銷售,小米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可不太好,各種缺貨在它的熱門手機產品中一直存在,可謂是伴隨小米成長的「毒瘤」之一。先拋開解不解決產能的問題,小米肯定想要提升消費者的購買體驗。在有貨的前提下,儘量滿足不同人群的購買習慣。所以布局線下就是必須要實施的,想做大了就不能光靠著線上。所以小米近兩年也是在全國各地和部分海外地區開設了不少小米之家。大家對於小米旗下那些「雜貨」們的熟悉程度肯定不如手機,所以線下實體店不僅提供了實體購物的途徑,也能讓在購買前消費者體驗一番。
再把視線轉回線上,小米商城也和以前不太一樣了。由於產品種類太多,小米官網的小米商城已經不是賣手機的網站了,直接成了個「電商網站」。
■IoT的提前起跑
智能硬體是普遍大眾能接觸到的IoT最重要的一環。經過5年多的積累和沉澱,小米旗下有了大量智能硬體產品,主要在智能家居領域。如今小米已經擁有了世界最大的IoT平臺。在大家都大力發展IoT的時代領先了好幾個身位。最近甚至有傳聞稱小米將會藉助IoT來重新進入此前並不成功的SoC領域。不難看出,在IoT方面的遠見令小米受益頗深。
■未來也不是一片晴朗
雖然小米目前的模式看起來非常「無懈可擊」,小米在一個自己曾經十分擅長的領域給自自埋下了炸彈,那就是價格。在許多傳統家電巨頭的同級產品面前,小米的產品並沒有價格優勢。而且對於相當一部分用戶來說,老品牌的專業性和可靠性都是小米旗下產品所不具備的。小米智能家居產品的智能控制功能也不是獨有,傳統家電廠商在新興交互方面的適應並沒有想像中的遲鈍。如果未來有其它手機廠商與傳統家電巨頭進行互補合作,小米能否幹過就不得而知了。
本文編輯:張哲
關注泡泡網,暢享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