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之死的三種解釋 讓人匪夷所思
2025-04-23 12:03:25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一生有許多著名的詩詞,是一位和李白肩並肩的文人騷客,但是關於杜甫的死亡,歷史上卻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並且有的也是相當奇怪的,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說關於杜甫之死的幾種解釋。
杜甫之死的背景
關於杜甫的死,《新唐書》中記載:「大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夕)卒,年五十九。」
後人描述的具體情形是,杜甫出四川沿水路前往郴州投奔親戚,途經耒陽的方田驛時,遭遇大水,杜甫的孤船被困江上不得行走,一困就是10天。要說耽誤點時間也不算什麼,反正沒急務公幹,要命的是吃的沒了,一頓兩頓可以忍受,但幾天不進食怎麼受得了呢?老邁體弱的杜甫處境可想而知。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詩聖的不幸遭遇被耒陽縣的聶縣令知道了,這個地方父母官立即實施愛心救援行動,先從洪水中救出杜甫,再遣人給飢腸轆轆的他送來香噴噴的烤牛肉外加一壇白酒。估計聶縣令對詩聖的飲食喜好有所了解,故而才能投其所好——喝酒吃肉的確是詩聖平生的一大嗜好。
杜甫之死的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
常言道飢不擇食,更何況面對美酒佳餚。快要餓瘋了的杜甫當即一頓暴食狂飲,長時間隱忍的食慾是滿足了,但可怕的危險也悄然而至。果然,他的消化系統承受不了如此突如其來的重負,當天夜裡倒下後,再也沒能起來。他被酒肉奪去了生命,史稱「飫死耒陽」。現代醫學認為,暴飲暴食酒肉極易導致急性胰腺炎發作,重症者可致死亡。由此推斷杜甫死於重症胰腺炎也未可知。
第二種解釋、
不過,飫死之說對這位詩壇領袖來說畢竟不好聽,所謂飫死,說白了就是撐死。於是,人們便換個角度進行研究。史學大師郭沫若就提出了食物中毒說:「聶縣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當多,杜甫一次沒有吃完。時在暑天,冷藏得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後24小時至28小時初生之毒最為劇烈,使人神經麻痺、心臟惡化而致死。」並且在分析了杜甫當時的身體狀況後得出結論:「腐肉中毒致死不是不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的。」
儘管郭大師的中毒致死說和傳統的飫死說在致死原因上有很大不同,但並沒否認杜甫死於喝酒吃肉。所以,長期以來,杜甫死於美酒佳餚一直是杜甫之死的主流說法。
第三種解釋、
不過,學界也有另一種意見,指出新舊唐書對杜甫的死因記載皆沿襲唐人鄭處晦的《明皇雜錄·別錄》,而《明皇雜錄》系筆記小說,它講的故事,並不靠譜。認為杜甫是病死的,因為有人對杜甫的詩深入研究後發現,杜甫生前患有嚴重的消渴症——糖尿病,正是這個「甜蜜殺手」奪走了杜甫的生命。然而病死說也是一種純粹的推測,並無確鑿的文獻依據。看來,在沒有科學定論之前,飫死之說還是不應該否定的,儘管它也有漏洞,但畢竟是上了正史的。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的詩文
《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