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門事件 美國政治歷史上的醜聞
2025-04-23 21:58:25
醜聞在每個地方都會出現,明星的各種門事件是最常見的,但是下面小編要跟大家說的是發生在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醜聞——水門事件,在美國總統競選的過程中,為了取得重要的情報,共和黨尼克森競選班子到民主黨的辦公室安裝竊聽器,水門事件就這樣爆了出來。
水門事件
水門事件或者水門醜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醜聞事件之一,其對美國本國歷史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森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由於此事,尼克森於1974年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因醜聞而辭職的總統。有相關影視作品與此相關。
水門事件起因
1972年6月17日晚上,美國民主黨總部的一位工作人員離開水門大廈後,偶然回頭看了看自己的辦公室,他驚異地發現,已經熄了燈的辦公室裡有幾條光柱在晃動。不對呀,同事們都已經走了,誰又進了辦公室,不開燈,卻打著手電筒到處亂照。他馬上回到水門大廈,把疑點告訴了保安人員。保安人員立即搜查了有關的房間,抓到五個戴著醫用外科手套、形跡可疑的男子,其中一人名字叫詹姆斯·麥科德,自稱是前中央情報局僱員。其實,他是尼克森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負責安全工作的頭頭,奉命到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設備。第二天,《華盛頓郵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報導了這一事件。
水門事件的經過
1968年11月55歲的副總統尼克森擊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休伯特·漢弗萊,當選美國總統。
1970年7月23日尼克森批准一項計劃,同意美國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以及其他一些情報機構大量擴大在國內的情報收集工作。後來經過重新考慮,他取消了該計劃。
1971年6月13日《紐約時報》開始登載來自美國國防部的文件——國防部在越南戰爭中的秘史。《華盛頓郵報》很快也跟進報導。
1971年9月9日專事竊聽與盜取政敵文件的白宮「鉛管工人小組」,從丹尼爾·埃爾斯伯格的精神病醫生處盜竊資料。埃爾斯伯格是國防部前官員,正是他將國防部的秘密文件透露給媒體。
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森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凌晨2點30分在當場遭警方逮捕。
1972年6月19日《華盛頓郵報》消息,一名共和黨安全官員涉嫌水門大廈事件。但美國前司法部部長約翰·米歇爾否認與此次水門大廈竊聽有任何瓜葛,尼克森連任成功,此人功不可沒。
1972年8月1日《華盛頓郵報》報導,參與水門大廈事件的一名案犯的銀行帳號上,有一筆2.5萬馬克的現金款項,很顯然來自尼克森的競選團隊。
1972年9月29日《華盛頓郵報》報導,約翰·米歇爾在擔任美國司法部部長期間,掌握一筆秘密的共和黨助選基金,廣泛收集對民主黨不利的情報。
1972年10月10日《華盛頓郵報》消息,FBI承認,水門大廈強行潛入事件,實際上來自於一次大規模的政治間諜以及破壞行動,背後的操縱方就是為了讓尼克森再次當選的勢力。
1972年11月11日尼克森以壓倒性優勢連任美國總統,他贏得了大約60%的支持選票。
1973年1月30日尼克森的前助手李迪和詹姆斯·麥考特,被控策划水門事件、盜竊以及竊聽罪名成立。其他人也被不同定罪。
1973年4月30日尼克森的主要助手霍爾德曼和埃爾利·希曼,以及司法部長克萊因·戴恩斯特因為涉嫌醜聞辭職。白宮顧問約翰·迪恩被解僱。
1973年5月18日參議院水門事件委員會開始舉行電視聽證。新司法部部長埃利奧特·李察德森任命考克斯為司法部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
1973年6月3日《華盛頓郵報》報導,約翰·迪恩告知「水門事件」調查委員會,尼克森總統與他就如何掩蓋水門一事,討論過不下35次。
1973年6月13日《華盛頓郵報》消息,「水門事件」檢察官發現一份埃爾利·希曼的講話備忘錄,其中記載有潛入埃爾斯伯格的精神醫生診所的計劃細節。
1973年7月13日總統辦公室前主任亞歷山大·布特菲爾德在國會作證時說,自1971年開始,尼克森就要求他將辦公室內進行的所有對話以及電話進行錄音。
1973年7月23日尼克森拒絕將錄音記錄交給「水門事件」調查委員會,或特別檢察官。
1973年10月20日「星期六的屠殺」:尼克森剔除了考克斯,而且清洗了特別檢察官辦公室。司法部長李察德森和副部長威廉·魯克爾斯豪斯辭職。國會方面也遭遇壓力1973年11月17日尼克森宣布,「我並非惡棍,」他堅持稱自己在「水門事件」中是清白的。
1973年12月7日一份提交調查機構的磁帶中出現長18.5分鐘的空白,白宮對此無法解釋。辦公室主任的解釋是,有「惡勢力」強制抹去了這部分內容。
1974年4月30日白宮將1200多頁的錄音編輯稿交給了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但該委員會堅持,錄音帶原件必須交出。
1974年7月24日最高法院以不記名方式裁決,尼克森總統必須交出錄音記錄,其中應包括64次對話錄音。此外,高院還拒絕了總統申請特權的要求。
1974年7月27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通過第一次彈劾,指責總統妨礙司法公正。
1974年8月8日尼克森成為第一位在任上辭職的美國總統。副總統福特宣誓接任美國總統。隨後福特發表書面報告,就「水門事件」中針對尼克森的全部指控道歉。
水門事件的性質有多嚴重
電影《尼克森》裡面那個女學生和總統的一段對話,具體我已經記不清了。內容大致是關於女學生質問尼克森遲遲不從越南撤軍是否因為這個體制不允許,尼克森回答曰「這位小同志說出了我搞了幾十年政治才悟出來的道理」 。我認為這段對話是導演的有意為之,解釋了尼克森為何會在數年後的水門事件中下臺。原因很簡單「體制問題」
我覺得將尼克森下臺歸功於美國的政治體制有多麼的優越和先進,三權分立制度對官員(包括米國大統領)的制約多麼得有效是太過地幼稚了。
毛主席曾經對政治是什麼有了狠精闢的解讀,就是「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他們的人搞得少少的」。我認為這個很好的說明了尼克森面對水門事件會如此的被動和無力,並不是因為作為總統的尼克森手裡權利有多麼地少,而是他的敵人太過於強,而他的敵人恰恰是美國的政治體制。
有的筒子看到這可能會問「美國的政治體制能對作為美國最高領導人的美國總統進行如此有效的制約不是很好麼?這不也是三權分立的目的麼?」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水門事件被曝光後美國各界對尼克森的窮追猛打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熱愛公正,多嚮往自由民主(大量的群眾可能如此,但他們很容易會被手裡掌握著大量資源的「倒尼」勢力誤導),而是因為,尼克森的所做所為嚴重的削弱了美國國會,作為美國政治體制三極中的其中一極(以民主黨為主導的國會)決定聯合另外一極(最高法院)對總統進行夾攻。可以說,水門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是對尼克森任總統以來的所作所為進行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