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有哪三種架勢?各自有什麼特點功效?
2025-05-06 01:28:24
太極拳講究架勢,這種架勢有低架、中架和高架三種,這三種類型的架勢各有各的特點,很多人往往在這三種架勢之間徘徊不定,不知道哪種適合自己,下面小編就分享一下關於太極拳三種架勢各自的特點和功效,一起去看看吧。
1、低功架練形
低功架練拳,練習強度大,體能消耗大,是對下盤功夫的強化訓練。如髖關節活動範圍加大;下肢的支撐力加強;有利於鍛鍊腰胯的柔韌性。練拳時架式較低,有利於重心下移和穩固下盤。在低功架練習下盤的同時還要注意拳式套路的規格標準、行拳的方向變化,在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型手法上打下紮實的基礎。這是學規矩練功夫的階段。取低功架練習太極拳,練的是抻筋拔骨、大開大合,練的是肌肉、骨骼和外形上的東西。
低功架由於步子偏大、架式偏低,此時的行拳走架,多以本力支撐自己的身體。前後步距和左右步寬拉開後,尾閭與腳跟前後不能中正,兩胯根合不住,不易發出渾身的整勁。由於用本力控制自己身體的移動,虛實的變化難以圓活處理,常帶重心移動不流暢,很難達到行拳時的綿綿不斷。低功架練拳腿部負擔太重,尤其是對膝關節容易造成傷害,還會由於胯關節和膝關節不易鬆開而內氣不易下沉。
低功架練太極拳,在做馬步和弓步時,大腿和小腿之間的夾角較小,此時要注意這個夾角最好不小於90度,以免形成M襠。弓步時還要注意前膝不可弓過腳尖,後腳外緣不可向上掀起;後坐時,臀部不可向外凸出,上身不可前傾。
有人認為練低功架「人體重心降低了,穩定性就強。」其實這是片面的認識,在增強穩定性的同時必然丟失了靈活性。由於低功架練拳「出功夫」,不少行內人士仍然採用低功架練習太極拳。
2、中功架練氣
中功架練拳是練習太極拳中普遍採用的練法。中架行拳架勢高低適中,對練習松身沉氣及輕靈的虛實轉換大有益處,可以在練習松沉中自然而然的養成腹式逆呼吸的習慣,達到氣沉丹田的目的。中功架練拳的注意力在於周身一家,求內、外三合,心意的開合帶動肢體的運動。虛實的變化已不再是本力下的支配,而是由松沉而輕靈中產生的虛實變化。此時行拳處處體會松活,松腰胯、松膝踝、松腳鬆手、松肩肘、松頭頸、松胸背。前進後退中的虛實變化要在力松沉下去又重返上來的過程中交替完成,重心的移動要力求輕靈自然,此實一分彼虛一分,不多不少恰到好處。綿綿不斷油然而生。
中功架練拳還要注意圓活飽滿,肢體舒展,意氣放得遠。手眼身法步處處合度。
氣沉丹田是中功架練拳必須達到的目標,但這只是第一步,還要逐步完成勁力松落腳底,植根入地,渾身彈性,掤捋擠按採挒肘靠,融會貫通。這是守規矩、合規矩階段。
3、高功架練虛無
取高架練習練的是輕靈圓活,老話講叫安輪,身上各個大小關節都似有萬向節類的軸承,運轉起來圓活自如,身上的每一個關節、每一塊肌肉都能受自己支配,此時練的是內裡的東西,練的是中定的功夫。中定是太極十三勢的魂,楊家早就對此高度重視,楊澄甫給大兒子取名叫「守中」,其中不無道理。
功夫的高低和練拳時功架的高低是不能簡單以正比或反比而論。老輩人的說法,練拳的功架分低、中、高架,各有所長,各有所取。每一個練拳階段的目標不同,所取功架的高低也就不同。尤其是練習傳統太極拳,對此要有明明白白的認識,以便明明白白的練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