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的成語故事 趙國最後為什麼滅亡了?
2025-05-06 18:19:25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圍魏救趙的故事,在強大的魏國企圖攻打趙國的時候,接到求救請求的齊國軍師孫臏採用反向攻打魏國空城的方法來迫使魏國撤兵,最後在半路上一局殲滅魏國,從此孫臏就一戰成名,那麼故事具體是怎樣的呢?最後被救的趙國又是怎樣滅亡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圍魏救趙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354年,勢力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魏國將軍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第二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前往救援。
田忌本來打算帶領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認為,魏國的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空虛,主張採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採納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得知消息,非常著急,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掛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下埋伏,當龐誤用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這場戰役又稱為「桂陵之戰」。在戰史上,把這種作戰方法叫做「圍魏救趙」。從此,孫臏名揚天下一步,世間爭相傳誦他的兵法。
圍魏救趙的主人公簡介
孫臏,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歷史上還有著名的田忌賽馬也是孫臏的計謀,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作為賭注。孫臏發現比賽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建議田忌加大賭注,並且向他保證必能取勝。孫臏在「田忌賽馬」故事中所採用的方法,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圍魏救趙的比喻
圍魏救趙的本意: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比喻義: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攻其必救,攻擊對方的弱點迫使他去救,轉移注意力,解決自己的危機。
趙國最後的結局
秦昭王時期,他嘗試過東出,首先就將趙國視為頭號獵物。但是趙國有廉頗等名將,加上趙國軍事實力很強,秦軍討不到便宜。所以秦昭王採納了範雎的建議,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聯合魏國打擊趙國。趙國是秦國的心頭大患,秦國曾傾舉國之力在長平攻打趙軍,還殺了趙國四十萬大軍。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
趙孝成王以後,又是兩個不成器的君主當政,秦國則是精明強悍的贏異人和贏政,趙國自然是不敵秦國的。趙國的最後兩任君主是趙悼襄王和趙幽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