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包容的初一優秀作文
2025-03-01 21:23:24
包容是由愛組成的,包容是由胸懷組成的。今天小編就來分享有關包容的初一優秀作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有關包容的初一優秀作文(一)
一百多年前,法國的雨果曾經這樣感嘆:「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古老的東方,人們也世代傳承著一句淺白的俗語:「宰相肚裡能撐船」。法國人的浪漫和中國人的實在碰撞在一起,於是人們發現,包容,超越了國家、語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這個美麗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擁有和讚美的品德。
包容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英諺有云:「世上沒有不長雜草的花園。」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對他人的體諒和理解之上。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鮑叔牙對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壯舉;李世民對魏徵的包容,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對士子學人的包容,則迎來了繼戰國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的高潮。包容的意義,絕不僅僅停留在個人層面,它對整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同樣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佛經有言:「一念境轉。」同是面對他人的過錯,耿耿於懷,睚眥必報帶來的是心靈的負累,真正仁者覺者會選擇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能夠興師復仇,一雪前恥。他可以忍受臥薪嘗膽的苦楚,卻在滅吳後下令誅盡吳國宗室。他懂得隱忍,卻不懂得包容。齊王韓信未發跡時有過「胯下之辱」,但在統一之後,再見到當初侮辱自己的無賴兒郎,卻能不記前嫌地任命他為巡城校尉。僅從這個角度來說,韓信的人格,要比勾踐健全得多。
魯迅先生的「一個都不寬恕」未免失之偏執,但那是在喪失了迂迴的耐心後對黑暗現實的極端反抗。他還說過「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就是他包容的一面。他筆下的阿Q,聽到人家說「疤」、「瘌」、「禿」、「光」就要和人拼命,到了後來甚至連「燈」字也不許別人提了。「天地本寬,鄙者自隘」,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必然是一個諸多忌諱、性情偏執的人;而一個連「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無法容忍的社會,也註定是一個病態的社會。然而,包容不等於放任和縱容。人類社會是由潛在的規則加以維繫的,無節制的縱容同樣會造成社會的畸形。包容也不等於隱忍不發。「忍」是心上刀,是刻意的制怒和壓抑,遲早有爆發的一天。包容則意味著不自知的恬靜和淡然。包容更不等於沉默和忘卻,因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真正的包容,應該如伏爾泰對其政敵所說:「雖然不贊同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包容是海納百川,包容是厚德載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寧靜致遠。康德告訴我們「只有兩樣事物能讓我的內心深深震撼:一是我們頭頂璀璨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如是我聞;當今世界、種族、宗教衝突不斷,「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是我願!
有關包容的初一優秀作文(二)
有這樣一則寓言,說的是兩匹馬同行,一匹將另一匹的脖勁咬傷了,結果被咬的反而主動安慰因咬傷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馬。故事雖小,卻揭示了大地間動人的品德,那便是包容。
寓言中動物的包容是以德抱怨,佛教中彌勒的包容是「肚裡能容天下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怎樣來理解包容呢?其實,包容是一種境界。
包容如水。
通常的「包容」即原諒他人一時的過錯,不耿耿於懷,和和氣氣地做個大方的人。包容如水的溫柔,在遇到矛盾時往往比過激的報復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時的故視,使人們冷靜下來,從而看清事情的本來緣由。同時,也看清了自己。寓言中那匹被咬的馬理智地選擇了包容,最終兩者和好如初試想一下,倘若它針鋒相對,以同樣的的方法還擊對方,那麼除了兩敗俱傷,頭破血流之外,還能帶來什麼呢?因此可以說,寓言中的國馬其實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於「以德抱怨」。
包容是詩。
包容是一首人生的詩。至高境界的包容,不僅僅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處理上,而是升華為一種對宇宙的胸襟,對人生如詩般的氣度。包容的涵義也不僅限於人與人的理解與關愛,而是內心對於天地間一切生命產生的曠達與博愛,寓言中的馬無法到達這種境界,而這種境界對於人類卻是如此的真實和深刻。
為生活的平淡與多舛而心存積隙的人呵,請你選擇包容吧。這絲毫無損於你的尊嚴,反而有助於人們在漫長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包容的思想境界,才會懂得人生的真諦,包容也是一門生活的藝術。
當然,包容同「方以律己,圓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輕易原諒自己,那不是包容,而是懦夫。「圓以待人」,也得先看對象。包容不珍惜包容的人,是濫情;包容不值得包容的人,是姑息;包容不可饒恕的喪盡天良的人,則是放縱。所以,包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門學問。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發生的決不是兩匹馬這樣簡單的事。生活,往往紛繁,又常常平淡。正因為包容如水,使紛繁經過過濾變得純淨;正因為包容似火,使平淡通過鍛燒日趨鮮明;更因為有這詩般的包容,才賦予人生以藝術,賦予生命以永恆。
有關包容的初一優秀作文(三)
人每每感覺活的侷促,受制於自己小小的空間裡鬱悶不已。或者說很多人的鬱悶、抱怨、不快樂都來自於感覺自己被束縛、被限制、掙扎不開某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空間,比如某種慾念。
當自己存有某種慾念,心裡千方百計的去達到它。過程的艱辛尚且可以忍受,害怕的是到頭來卻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早早的存了擔憂和煩惱,或者在執行的過程中一路懼怕與牢騷,咬牙撐到最後沒有達到目標,滿腹的不甘心、滿懷的抱怨。
這樣的人,屢見不鮮。就是自己,也常常陷入這個怪圈。雖然時常提醒自己,但事到臨頭,慣性的思維還是率先佔了上風。
昨天,聽了一節瑜伽課,對於老師說的「包容」和「創造空間」很有感觸。
在瑜伽學裡,提倡包容:思想上的包容,精神上的包容,物質上的包容。而瑜伽特別強調要把「思想上的包容」放在第一位,看起來很是違反我們尋常的「唯物主義」。可是瑜伽確實就這樣提倡。老師說「人常常覺得自己受束縛、受限制,其實身體的束縛和限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思想上的束縛和限制。」「人在受到束縛和限制時候自然的反應是去掙扎,而越掙扎往往束縛、限制的越深。就像泥潭、也譬如漩渦。所以,思想上要首先放開,去包容一切。」
思想上放開了,就能夠包容一切,接納一切。精神上也就可以放鬆,不再拘泥於固有的想法,不再執著於原有的思維方式,會換位思考,會換角度思考。這樣,很多問題就豁然開朗了。而當思想放鬆了,人的身體自然就柔和下來,即使還有的身體部位不夠柔和,自己也有思想準備,也就是說在精神層面上準備好了:接受自己的身體不夠柔和,告訴自己不要為這個而緊張,讓自己再次的繼續的放鬆下來,如此循環,經過自己積極的修煉,身、心、靈在不知不覺中就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這個,同樣適用於我們對待自己的生活。當我們抱怨生活不夠如意、不夠富足、不夠自由、不夠瀟灑的時候,如果我們從自己的內心、從思想上就接受這些、包容這些,是否就可以少去很多的煩惱?是否可以讓我們的精神不再緊繃?是否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慢慢放鬆?人的身心放鬆後,是否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有了更好的接納能力?是否就可以感覺到自己其實很幸福?而幸福指數高的人是不是對人對事物更具有包容力?良性循環!
我有個同學很有水平的總結了一句話:態度決定高度!想一想,很是經典呢。
讓我們更具有包容性吧,我們會發覺自己的空間變大了!其實山還是那座山、梁還是那道梁、水還是那汪水、井還是那口井,哪怕水缸也還是那個水缸。可是,我們就是會覺得自己的空間變大了。
當我們更具有包容性之後,我們懂得了妥協,知道了退讓,我們深刻的體會到不是世界給你的太少,而是自己索求的太多。當我們把自己渺小化了,我們所處的空間自然就變大了。
老師說的很好:「讓我們的思想柔和、心態柔和,像水一樣,去包容一切。」上善若水,在於水利萬物而不爭,更在於水柔而具包容萬物的能力!當我們柔和的去對待周圍的事物,就少了很多的尖銳和暴戾,會覺得時間也柔和了前行的腳步,等我們的靈魂跟上來。
你呢?對自己、對世界有足夠的包容力嗎?你學會了為自己創造快樂空間了嗎?
有關包容的初一優秀作文(四)
塵世間,紅塵滾滾。或許摻雜了些許雜質,可還是有不變的東西,那就是——愛。
坐在海邊,看著滾滾波浪,那麼磅礴,有氣勢,不禁思索著,海多麼像父親的胸懷,博大寬廣,更像父親的愛,能包容一切。
父親愛品茶,可我更愛咖啡。不為什麼,只為咖啡那股味兒,回味悠長,就像父愛。
有一回,我跟父親去書城買書。我看中了一本《紅樓夢》,父親也沒有反對,說:「要看就買吧,先看個大概,以後慢慢看。」父親對我看書要求很高,但並不嚴厲。父親總會滿足我的「書欲」,所以,我學會了許多超過同齡人的知識。很多時候,在外人看來,往往是「小孩看這幹嘛,弄個半懂不懂的,自找麻煩」;父親不會這樣,總是鼓勵我說:「先看看大概再說吧,到長大了,該用到了的時候,再細細研究。」許多人都認為父親對我的包容過度了,可是我不覺得,我認為這是對我的肯定和鼓勵。
我的性格也與其他的女孩子截然不同,乍一看像男孩子,骨子裡的氣質也像男孩子,我獨立、開朗,不會讓人覺得嬌滴滴的。家人總說我太男孩子氣了,可每當家人這麼說的時候,父親總是不以為然地說:「沒啥大不了的,她還沒到那年齡呢,現在隨她去。」這話讓我十分高興。這也是一種包容吧。
父親不像其他家長一樣,每天嘮嘮叨叨地只對孩子說:學習。比起聊學習這話題,父親更願意與我聊一聊身邊發生的事,各自的觀點。我和父親,壓根兒不像是父女,簡直就是好哥們兒。
在日常生活中,父親總是會給我足夠的空間讓我幹自己想做的事,也不會一味地強迫我考試要考多少分,盡力而為就行了。父親總說,人品是最重要的,不要因為名利而放棄道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句從語文書上搬來的話,沒想到就是父親教育我的目標。
還有一點,父親也與大多數的父母截然不同——每到差不多軍訓的時候,就在我耳邊嘮叨,說軍訓幾個月才好呢,巴不得我多吃苦,多磨練自己的意志。父親說,愈是磨練,就愈是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就像梅花一樣,凌寒獨自開。我為父親的觀點叫好。
回味點滴,我是一個在父愛裡長大的孩子,一個真正沉浸在父愛裡的孩子,我和別的孩子們是不同的,或許就是這一點,這一小點,對於我來說,卻是人生的一大步。
父親給予我的鼓勵和教育,在我漫長而又充滿奧義的人生路上,將一直陪伴著我,直到人生的盡頭,或許,更加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