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思鄉作文:讀《鄉愁》有感【精選】
2025-03-01 11:39:25
鄉愁總與距離有關,總與去國離鄉有關。鄉愁是條穿越時空的線,這端是遊子,那端是故鄉。今天小編就來分享有關思鄉作文:讀《鄉愁》有感,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有關思鄉作文:讀《鄉愁》有感(一)
讀一首好詩,如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重讀余光中的《鄉愁》,我才真正體會詩中那濃濃的鄉愁。
對於一個常年漂泊海外的遊子,「鄉愁」便是他們心中永恆的主題。
幾筆平素的語言中,滲出的是濃濃的鄉愁。小時候,一張小小的信箋寄去了對母親的問候,帶去了一份鄉愁。長大後,一張窄窄的船票,那是與新娘的相聚,載去的是一份離別的鄉愁。後來啊,一方矮矮的墳墓,是那割捨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遊子的心,誰能讀懂,這簡練的語言中又濃縮了多少的情感!從小時候的鄉愁到現在的鄉愁,同樣的鄉愁,不同的心情!從思鄉、思親升華到思念我們偉大的祖國。那一灣淺淺的海峽,隔斷了大陸和臺灣,但是它又怎能隔斷兩岸深情的呼喚、企盼和守候呢?那一聲聲從心底發出的呼喚,對大陸、對祖國母親的呼喚,對渴望祖國統一的呼喚,將怎樣震撼著中華炎黃子孫的心啊!
《鄉愁》,短短的四小節,反覆地詠嘆,道不盡的是鄉愁,凝聚的仍是鄉愁。
余光中用《鄉愁》這首詩來聊以慰藉,讓我感到詩人那種「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悲壯,那種「思念故鄉,鬱郁累累」的沉重心情,這正是一顆遊子的心哪!
讀《鄉愁》,是中國人與中國人在用心說話,在用心交流。讀了《鄉愁》,遊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於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裡。那是一個遊子的鄉愁,那是一個渴盼祖國統一,與親人早日團聚的遊子的鄉愁。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更思念祖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遊子能真正理解遊子的心,同是中國人,我們流著一樣的血,忍受著同樣的痛,有著一樣的心情,也有著同樣的鄉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著一顆同樣的中國心!
鄉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有關思鄉作文:讀《鄉愁》有感(二)
讀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讓人感覺到故鄉是如此地讓人牽腸掛肚。
小時侯,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小時候的郵票讓人感嘆流逝的時光偷走了美好的童年。把母親和郵票聯繫起來,可以想像老先生的童年一直有慈母相伴,而收集或者把玩郵票則是老先生童年的最愛。童年總是因為單純,無憂無慮而讓人難以忘懷。大多數人讀到這就會想到自己的童年,有美好童年的開始沉浸在對童年的回憶中,童年不快樂的就開始羨慕老先生。
長大後那窄窄的船票和新娘聯繫起來,讓人遐想那張船票引發了一段多麼動人的愛情故事,也許這個愛情故事伴隨了老先生大半身。愛情一般發生在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戀愛中的人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們相信世界充滿愛,往往把以前認為是惡的事物看成是善,同時變得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東西,也變得特別感恩,甚至感謝上天賜給了自己生命。經歷過愛情的人回首往事,細嚼當年的痴情、浪漫和甜蜜,感覺十分美妙。
後來寫到老先生在母親的墳頭前祭拜,在與母親兩世相隔的事實面前,老先生十分無奈和悲傷。人生六苦裡面就有傷離別,與親人的分離造成的痛苦可見一斑。
最後老先生為大陸與臺灣因一灣淺淺的海峽不能統一而憂傷,展現出一個炎黃子孫對祖國統一、和解的渴望。淺淺的海峽與兩岸六十年的分離形成鮮明對比,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只有團結才能強大,讓人感嘆智慧的中國人不應該被這淺淺的海峽阻隔這麼些年。期望兩岸統一也表達出老先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後四句每句都把鄉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並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生了無盡的鄉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的嚴謹。
最初讀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溫總理讀最後兩句,當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一的祈盼。很快我找到全文細讀一遍,發現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後的故事,並對老先生人生經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產生共鳴。接著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現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原本就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歷。
有人說鄉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時郵票作為新事物被大眾關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一文化。離鄉的人鄉愁,經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裡奔波,到炎黃故裡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
這是一首簡單明了的詩,普通大眾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註定要廣為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有關思鄉作文:讀《鄉愁》有感(三)
幽幽,何時歸。
悠悠,心影碎。
一地幽蘭,數不盡的惋惜。極目遠眺,數不盡的哀傷。
安能故地重遊呢?離你太遠了,故鄉!又有多少人會和我一樣感嘆呢?
小時候,我們依偎在母親懷裡,傾聽著母親清脆的歌聲,甜甜的入睡,時時刻刻感受著母愛,在這種偉大的情感面前,我們悄悄地成長。
可是,也有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離開了家,離開了母親,離開了繽紛的童年,獨自在外闖蕩。也許就是這種經歷造就了一個偉大的詩人——余光中,還有他那流傳最廣、最為宛然動人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年少離家的他,時刻懷念著故鄉,想念著母親,那種積累在心底的思念,都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郵票上。小小方寸,連著兩顆彼此牽掛的心,這種思念,只有等到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年齡,才會源源不斷地傾瀉出來。《鄉愁》可以窺見他一生中最遺憾的事情:對母親,他心中好像總是覺得虧欠什麼,是虧欠了一個兒子應盡的孝道。鄉愁,思念母親。
成年了,結了婚,多了一份纏綿,多了一份期盼,與妻子的聚少離多,鄉愁變成了一張「窄窄的船票」,而這窄窄的船票,有「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的悵然,又有痴痴等待的「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綿綿思戀,也是這種淡淡的哀愁,體現出了他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鄉愁,思念妻子。
不惑之年,他的人生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他的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人退出了他的世界——慈母故去。墳瑩上衰草累累,滿野空曠。那一份懷念,那一份傷感,那一份無法傾訴的無奈,都撒作這一?黃土,都化作這一方墳墓,生死兩茫茫。如今,剩下的是他斑斕若星河的淚水。或許,他面對他母親的那方矮矮的墳墓時,只有低頭,因為,他虧欠了她太多。鄉愁,思念離去的母親。
而今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雖然這一切都是歷史所造成的,但他仍在盼望,盼望著臺灣能與大陸統一。因為,他覺得,臺灣就像大陸的孩子,分離了太久,想要回歸母親的懷抱了,不要像他一樣,知道珍惜的時候,母親已經駕鶴西去了,等到母親主動拒絕的時候,才知道後悔,卻已無處尋覓。鄉愁,思念祖國。
遊子深情的顧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橫笛之聲,可為什麼他的人生充滿了遺憾?他已經錯過了太多,與太多想珍惜的人相隔一灣淺淺的海峽,可就是偏偏不能再有一步的接近。那灣「淺淺的海峽」,卻隔開故土四十載,隔開親人四十載!此時,這濃濃的鄉愁,恰似一江春水,滾滾東流!所以他會不停地回顧從前,自己對自己不停地訴說著濃濃的鄉愁。
戚戚,白首離。
悽悽,愁幾許?
有關思鄉作文:讀《鄉愁》有感(四)
而現在,鄉愁仍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海外遊子——臺灣的心聲
太平洋,波濤洶湧,留下我,孤苦伶仃。我與祖國母親僅一河之隔,我願投入她的懷抱,尋求庇護,但只差一架橋,我這個千百年來的海外遊子——臺灣,希望回歸自己的祖國。
正當嶽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準備「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時,十二道金牌如利箭射穿了他的心,他知道他的夢難圓了,背上的字隱隱作痛,風波亭,轟然倒下。嶽飛選擇了歷史的宿命,選擇了無奈,選擇了精忠報國。他死了,盡了自己的忠義兩字,至死都沒有背叛。
讀懂了嶽飛,我低下頭,臉微熱。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汗青」的文天祥,面對死去的千萬百姓,面對敵人的威逼誘降,腿彎也不彎。長嘆一聲,澘然淚下。於是展紙揮毫:「亂世羈旅,夜沉沉,不盡悠悠愁緒。故國山河,西北望,廢池春深入寂,不堪回首,零丁孤夢難續……但取丹心照,青史人寰世」。他面對高官厚祿眉都沒有皺一下,他不願,亦不想背叛祖國。
讀懂了文天祥,我有了悔悟之心。
夏完瓊,面對清軍,用「毅魄歸來,靈旗空際看」,表達了對清軍的憎,對祖國的愛。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北不肯休」。是愛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是愛國……
讀懂了他們,我願回到祖國的懷抱。
給我一架橋,我將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我最真誠的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