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的感受作文集錦
2025-03-03 19:38:25
首個國家公祭日——民族成熟的標誌
泛泛而論,祭祀作為一種典型的儀式,通常是文明成熟的標誌。文明成熟,才有禮典。華夏文明發育較早,具有完備多樣的禮典儀軌,而祭祀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即所謂「禮有五經,莫重於祭」,並依此創立了專門的祭祀日。傳統節日中的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都與祭祀有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祭祀文化的成熟。祭祀不僅包括宏大的天子祭,也包括士庶祭,都成為國家活動和家族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
不過,曾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的禮典儀式現在已漸趨消亡,不再是常規性的重要活動,其規範也逐漸瓦解。這其中,有國家形態在近代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也有祭祀文化的生存土壤發生變化的原因,過去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已不復現,對祖先的崇拜也由於家庭結構向原子化演變而削弱。近年來,雖然敬天敬地敬祖先再成時尚,但強調的也多是文化符號的意義,或者成為給地方經濟發展搭建的平臺,其本來意義已有所消散。相對而言,民間儘管失去了傳統祭祀規範的許多內容,但仍然存在基於親情的祭祀活動,而在國家層面的祭祀活動,儘管仍然零星存在,比如為「9·18」事變悼念、為「5·12」大地震悼念,但沒有制度化規定。
那麼,今天需不需要設立國家公祭日?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說過去因敬天敬地敬祖先而創造的祭祀文化,反映了一個文明的成熟,那麼今天是否會忘記歷史,也在考驗一個民族是否成熟。
國家公祭日提供的莊嚴感,有助於恢復歷史的莊嚴,特別是在虛無主義消解歷史的價值判斷之時。歷史的榮耀和悲情,需要我們正確體會;國家公祭日提供的輿論平臺,有助於幫助我們連接歷史和現實,為我們找到歷史中的正確定位;國家公祭日有助於我們回顧審視歷史悲劇,維護基於歷史形成的判斷,防止歷史被人為歪曲。而這些對於歷史的衝擊,一直在發生。
南京大屠殺警示意義是世界性的國家公祭日就是通過直面歷史上的悲情時刻,以達到以史為鑑、警示後人的目的。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不乏對於悲情時刻的記錄。以什麼樣的歷史悲劇作現實的鏡鑑,有不少選項。為什麼確定的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而不是其他?
其一,南京大屠殺象徵著中國苦難近代史的高潮時刻。中國自近代以來所遭遇的外部壓力,給整個民族留下了許多歷史疤痕,而八年抗戰最為艱苦,中國軍民付出的犧牲最大,中國向現代性轉變的進程被阻滯得最為嚴重。
其二,迄今為止,77年過去了,日本作為那場侵略的始作俑者,始終沒有作出應有的歷史反思。最近兩年,還通過篡改歷史、為侵略正名等方式,為修改和平憲法、重啟軍國主義之路製造聲勢。
其三,日本近年來的這些行為,不僅讓中日關係降至冰點,還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對二戰後形成的國際政治和安全體系構成了潛在威脅。
還原歷史真相,需要一面真實折射歷史的鏡子。警惕歷史反覆,告誡顛覆歷史的行徑,需要一面真實的鏡子。傳遞和平聲音,需要一面真實的鏡子。而無論從反法西斯主義還是從人道主義的角度看,南京大屠殺都不僅是歷史留給中國人的傷痛,也是留給全世界的傷痛。如同奧斯威辛集中營,其警示意義是世界性的。
國家公祭日——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國家公祭日是一個國家為了紀念曾經發生過的重大民族災難而設立的國家祭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在慘案中死難的國民,增強人們對戰爭災難的痛恨,對和平生活的珍惜。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公祭日,每年都定期舉行國家公祭。
我們不能忘卻那個令人悲痛的日子——1937年12月13日。我們不能忘卻,南京在哭泣,中華在哭泣;我們不能忘卻,在慘絕人寰的屠戮中失去的30萬鮮活生命;我們不能忘卻,失去的民族的尊嚴……這一道難以癒合的傷痕,深深刻在歷史的記憶裡,提醒著我們曾經所承受的屈辱與不公。
時間不能撫平所有的悲傷,記憶依舊是如此的深刻而痛楚,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莊重的儀式,祭奠逝者,撫慰生者,來凝聚勇氣直面歷史,把悲傷化作前行的動力。以國家的高度,以立法的形式,設立公祭日,悼念死難同胞,恰好契合了民眾的意願。在這一天,我們感念逝者,還生命以尊嚴。唯其不可忘卻,他們才能在民族記憶和歷史長河中成為永恆。
之所以不能忘,不敢忘,是因為它給我們以教訓和啟迪。落後就要挨打,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惟有自立自強。中華民族經歷了種種苦難挫折,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和成就。只有以史為鑑,才能開創未來。我們要牢記歷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我們也要認識到和平來之不易,我們熱愛和平,更要努力維護和平。
感念逝者,激勵後人。那些不能忘卻的紀念,讓我們凝聚起更強勁的力量,大步前行。這正是設立國家公祭日的重要意義所在。
國家公祭日——不能忘卻的紀念
今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將每年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這個決定令全體中國人為之動容,更令海內外媒體高度關注。
將南京大屠殺這起人類歷史上最滅絕人性、最慘無人道的侵略者的暴行的發生日定為國家公祭日事實上早已是中國人的心中所盼,更是在這場人類浩劫中倖存者的和遇難者的後代的夙願。然而因為種種原因時至如今首次被設立為國家公祭日期間竟長達77年,這份異常漫長的等待換來的並不是當初侵略者後代的任何懺悔、認罪和世界範圍的普遍同情、理解。
今天的中國人甚或是全世界的朋友可能都無法想像,77年前的二戰史中居然還隱藏著如此一段令人極端痛苦不堪回憶的巨大傷痛,這是將以對外侵略擴張為國家、民族生存之道和根本戰略的日本給中華民族身上留下的一道永遠無法彌合的傷口。如若不是如今國家日益強大、民族復興日益臨近、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和非凡膽略,恐怕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將在日本政客的狡辯和西方政治勢力的偏袒、縱容和包庇中被刻意隱瞞、美化甚至銷毀。
國家公祭日是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紀念在南京大屠殺慘案中不幸罹難的無辜群眾和手無寸鐵、已然放棄抵抗的軍人,以國家名義祭奠,讓逝者安息;紀念是為了警示國人勿忘這段中華民族最悲慘歲月最恥辱遭遇的歷史,沒有國家強盛,就不可有民族、個人的安定可言,家國命運時刻緊密相連;紀念是為了時刻警醒國人,警鐘長鳴,如此滅頂之災般的慘痛教訓怎能再經歷一次?要以茲為訓教育全體中國人,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要任人宰割,須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發奮圖強。
國家公祭日是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因為這份紀念承載著中華民族大深重的悲痛,銘刻著中華民族最刻骨銘心的恥辱。以國家名義公祭不但是讓逝者安息,讓全體中國人銘記恥辱,也是在向全世界吶喊,請不要刻意忽視這段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歷史真相須得到還原、尊重、保護,任何歪曲、美化南京大屠殺罪行的言行都是泯滅有類良知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