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傅振蒿 傅振蒿

2025-07-18 17:02:08

傅振蒿

男 (1881-1953) 陳式第9代傳人
籍貫:河南省沁陽縣馬坡村
師承:陳延熙 
傳人:約0位直系傳人

傅振蒿(1881-1953年)字乾坤號劍南,是河南省懷慶府沁陽縣馬坡村人,傅式太極拳的創始人,中國近代頗有名望的武術家。
  振嵩16歲時,本鄉有個財東張作仁以重金聘請了兩位武當派名師任本村武學社教練集資禮聘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的高徒賈岐山創辦武學社,一位是陳長興之孫陳延熙,主要傳習太極拳;另一位負責教授八卦拳的是董海川的得意門徒賈岐山。傅振嵩一生武術基礎,就在這時打牢的。那時習武,第一年單練架子,第二年注重推手,第三年學習器械,但每年比賽兩次,傅振嵩天資聰敏,在名師的教導下勸學苦練,進步神速。從師9年,振嵩練就一手耍太極球絕技,雙手將20斤重的太極石球拋起兩米多高,然後以胸接住並彈回,再用手接住。走八卦步時他能用兩手將兩個石球同時旋轉,如走盤之珠,學成武術後,經常抱打不平、除惡揚善,鄉親們誇他是「有功夫的勇士」。
  1920年,振嵩棄農從軍,在張作霖部下當兵。此間,他在一次大型武術表演中,先後表演了虎拳、連環掌、八卦旋風刀和八卦四面大槍,整個表演矯健威武,如龍如虎,深得旅長李景林的賞識,遂讓其擔任了武術連連長。1926年,張作霖把武術連調往北平大帥府擔任衛隊,並讓振嵩任衛隊長。翌年,振嵩請長假離開軍隊,與北京的孫祿堂、楊澄甫、李文書、霍殿閣等武術家共同切磋技藝,精研中華武術。
  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振嵩被聘為八卦掌總教師。翌年,中國國術館在南京舉辦全國國術考試,預賽時,有一選手以勇猛異常的衝鋒拳一口氣連勝20多名選手。這時振嵩上臺應戰,先以八卦掌攻守法對付對方,不分勝負。後以「老僧披衣」之式將對方摔倒在地。從此,傅振嵩在武術界威名大振,當時《大公報》編印的《國術名人錄》中,將傅譽為「虎將」。
  1929年,兩廣國術館在廣州成立,振嵩應邀赴廣州任教。聯袂南下的還有北方拳師萬籟聲、顧汝章、耿得海、王少舟,這就是武林掌故中所說的「五虎下江南」,1930年,振嵩及其長子傅永輝隨張子江率領的武術團赴香港表演了精湛的武藝。
  傅振嵩注重博採眾家之長,陸續創立了傅式初級、中級、高級太極拳,太極閃電拳和八卦推手等套路,逐步形成了傅家拳剛柔相濟、舒展穩固、靈活輕巧的獨特風格。傅式太極拳不僅在國內獨樹一幟,享有盛譽,而且在美國、加拿大、巴西和東南亞各國也廣為流行。麥寶嬋主持的波士頓中國武術研究所,黃理主持的澳洲中國武術學校,香港郭運平開辦的武術館,都堅持授傅家拳術。振嵩著有《傅式太極拳》、《斯文體育》等著作。
  振嵩畢生為發揚中華武術而辛勤耕耘,桃李滿天下,廣州有名的老拳師梁日初、馬日清、王洪、翟榮基和肇慶市武協主席林朝珍以及香港八卦掌名師孫寶剛等都是傅振嵩的門徒。他的長子傅永輝現任廣東省、廣州市武術協會副主席。
  建國後,傅振嵩得到黨和人民的關懷和尊重,在1950年廣州舉行的第一屆體育運動會上,傅振嵩被選為表演委員,他和葉劍英、方方、朱光等廣東省和廣州市的領導同志一起觀看比賽。
  1953年4月26日晚上,振嵩應邀到廣州嶺南文物宮(現廣州文化公園)進行表演。他雖年逾古稀,但仍神採奕奕,不減當年。表演中,他時而蟠龍絞柱,時而青龍伏地,急速的旋轉、翻騰,觀眾正看得如醉如痴時,他突然而止,靜如嵩嶽。表演結束,觀眾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在觀眾的再三要求下,72歲高齡的振嵩不顧年邁又從頭表演了一遍,由於表演過度疲勞,當晚回家便眩暈不適,隨送醫院,診斷為腦溢血,於5月1日與世長辭。海內外武林人士無不為之痛惜。

 傅振嵩宗師於1928年後應兩廣主席李濟深之禮來粵傳授武藝,當時聯袂南下的還有北方拳師,萬籟聲,顧汝章,耿德海,王少周,這就是我國武術史上有名的「五虎下江南」。

「傅式太極拳」是傅振嵩宗師及傅永輝積數十年鍛鍊之經驗,在楊式之基礎上加上陳式之纏絲鏍旋,並把八卦之精髓,如擰翻搬扣推託、易筋旋腰、腰跨鼓蕩及轉動等融會貫通地發展而成的。

傅式武當拳(傅家)的功夫,突出以腰、胯松靈見長,以身法運用為獨到之處,寓技擊於優美別致的身法動作之中,其手法、步法、發勁等都博採長而又自成一體,傅家太極除舒展和外,尚兼有俯仰、側屈,以增加肩、腰、胯運動的幅度,做到能順其勢似不倒翁那樣自然地化去來自任何一方之力;不單定勢是招,其過渡動作亦是不斷變化的四隅實用招勢﹝採、挒、肘、靠﹞。其發勁更獨特色,是通過腰腹的微微鼓蕩或擰轉由內發於外,務令全身節節貫串,而最後達到掌指,充份體現出剛柔相濟而精妙的內家功夫。行拳時,但見螺旋湧伏、纏綿掤裹;推手時,處處悠然成勢,粘發於不知不覺之中,此種發源於腰部的轉動,而傳至上、下肢直至未端,周而復始不斷地螺旋掤裹的細微蜿蜒如蛇行的內勁湧動,使周身筋絡不斷延伸,經脈加強運轉,連同轉腰運動及深腹式呼吸,直接按摩內臟。

「傅式太極拳」的特點是「拳勢左右均衡」,內動為主,器度威儀,易筋旋腰,腰跨鼓蕩,拳法純以腰為軸,一切主宰於腰,以意氣行勢,四肢為形,變動圓轉,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綿綿不斷,一氣呵成。
身法,手法,步法,肩腰胯互相協調, 「神隨意動」、「神意相隨」、「形神合一」、外舒筋骨,內壯藏腑,達到通氣血,調陰陽,以靜制動,以柔制剛,進退相隨,舒展大方的套路,誠為養生妙術,達致「強身健體,益壽延年」之益。


 

同类文章

陳秀峰 陳秀峰

陳秀峰男 (?-?) 楊式第3代傳人 籍貫: 師承:楊班侯  傳人:約0位直系傳人  

楊班侯 楊班侯

楊班侯男 (1837-1892) 楊式第2代傳人 籍貫:河北永年 師承:楊露禪  傳人:約17位直系傳人   楊班侯 (1837~1892),名鈺,字班侯,綽號二先生,河北永年人,楊式太極

富周 富周

富周男 (?-?) 楊式第2代傳人 籍貫:河北省保定市 師承:楊露禪  傳人:約1位直系傳人  

王茂齋 王茂齋

王茂齋男 (1862-1940) 吳式第2代傳人 籍貫:山東掖縣 師承:全佑  傳人:約11位直系傳人

全佑吳式創始人 全佑

全佑男 (1834-1902) 吳式創始人 籍貫: 師承:創始人 傳人:約8位直系傳人   全佑 全佑(1834年-1902年)為滿族人,姓烏佳哈拉,為吳氏太極拳(又稱吳家太極拳)的奠基者。全佑從學於有楊無敵之稱的楊露禪(1799年

和兆元 和兆元

和兆元男 (1810-1890) 和式創始人 籍貫:河南省溫縣 師承:創始人 傳人:約2位直系傳人  和兆元,1810-1890。和兆元乃河南省溫縣趙堡鎮趙堡村人,出身中醫世家。幼時受家鄉習拳之風的影響,捨棄功名,從本鎮陳清萍(溫縣趙堡鎮趙堡村人),習太極拳十栽,悉心苦練,盡得真傳。之後,太

齊閣臣 齊閣臣

齊閣臣男 (?-?) 吳式第2代傳人 籍貫: 師承:全佑  傳人:約0位直系傳人  

常遠亭 常遠亭

常遠亭男 (1860-1918) 吳式第2代傳人 籍貫: 師承:全佑  傳人:約1位直系傳人  

侯得山 侯得山

侯得山男 (?-?) 楊式第2代傳人 籍貫:北京 師承:楊露禪  傳人:約0位直系傳人  楊祿禪初來北京即落腳天義順御醬園張家教拳。天義順醬園老闆與把式侯德山一同跟楊祿禪學拳。張鳳吱很用心學太極拳,進步很快。他的醬菜把式侯得山就跟看學練,也學的很好。傳說《張氏隨筆》就是天義順醬園老闆與把式侯

楊露禪楊式創始人 楊露禪

楊露禪男 (1799-1872) 楊式創始人 籍貫:河北永年縣 師承:創始人 傳人:約7位直系傳人 楊露禪(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人。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藥字號「太和堂」中幹活。這藥店為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