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踩高蹺的講究 踩高蹺的由來
2025-06-22 13:38:11
似乎每一年都過得很快,而過了春節以後,人們就要開始迎來元宵節了,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過元宵節,這是因為元宵節有許多豐富的傳統活動,而踩高蹺就是其中的一種,踩高蹺至今已經發展成了慶祝元宵節最具代表性的活動之一。
踩高蹺有什麼講究
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製,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各種角色應有盡有。人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據說踩高蹺這種活動來源於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到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蹺技活動。
踩高蹺的傳說
關於踩高蹺活動的傳說有好幾種,其中有一種是把踩高蹺與同貪官汙吏作鬥爭聯繫在一起的。據說從前有座縣城叫兩金城,每年春節城裡城外的人們都要聯合辦社火,互祝生意興隆,五穀豐登。不料來個貪官,把這看作是一個發財的機會,就說,凡是進出城辦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錢銀。人們不交,他就關城門,掛吊橋。但仍難不住聰明的人,他們就踩著高蹺。翻越城牆、過護城河,繼續歡度春節,樂在其中。
踩高蹺活動的歷史
踩高蹺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是我國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