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除夕這天的活動有什麼 風俗規矩
2025-07-16 11:36:10
中國人講究一個人多熱鬧的說法,而過年這段期間可以說是家鄉人最多的時候,所以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過年的前一天除夕的時候舉行很多有意思的活動,以此來促進大家的關係和地方經濟的發展,也會開展一些競賽方面的賽事,這些都是促成咱們過年那麼熱鬧的不可缺失的原因之一。
除夕是什麼時候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人們在除夕這天有什麼活動
祭祖
祭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風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除夕的各地風俗
北京:祭祖、接神、接灶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裡,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臺北等地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輩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熱鬧,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