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走進魯迅優秀作文
2025-02-06 09:08:08
導語:前面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明槍,身後是飛蝗一般放不完的冷箭,簡言之,魯迅的一生是戰士的一生。小編整理關於魯迅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走進魯迅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魯迅和高爾基的名字,爸爸媽媽也經常以他們來激勵我前進。
在我幼稚的想像中,我也曾認為他們就像是親兄弟一般,甚至連相貌都不無神似之處。必須承認:他們那雙峰並秀的形象就像是我精神的支柱,是我內心的殿堂毅然聳立。
初次翻開高爾基的小說,無論怎樣克制自己,都覺得那一頁頁密密麻麻的文字是如此的枯燥乏味,因而再也看不下去。相對而言,魯迅的《朝花夕拾》雖然意義深刻,但裡面記述的那一件又一件童年趣事似乎更加誘人。三味書屋,百草園-魯迅童年的樂園,如此繽紛多彩;赤練蛇,美女蛇-魯迅童年的聽聞,雖然可怕,卻使孩子們更加嚮往那快樂的生活。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這應該才是我們真正嚮往的生活吧?找蜈蚣,捉斑蝥,拔何首烏……這是一些離我們很遠的事,但也難免會使一位循規蹈矩的學童想入非非。通過那一系列樸素而誘人的文字,我進入了別人的童年;而別人的童年又給我帶來了無窮的趣味。
我崇拜魯迅,也愛聽在他身上發生的種種瑣事。記得還聽老師說過魯迅曾在看到中國人軟弱無能,背信棄義是說過: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短短的八個字,既清楚地表達了他濃濃的愛國之情,也體現出了他對國家衰弱,國人叛逆的傷心與氣憤,使人感慨萬千,同時也使我對他的敬仰之情更進幾分。
在國家面臨危機時,魯迅也曾用一篇篇裝滿人們的憤怒與傷心的文章,激起一位又一位人民與志士的覺醒,不斷的與敵人作戰,誓死保衛祖國。這多少會令人十分感動:身為茫茫人海中的一員,雖然不能僅靠自己一人的力量就保衛好祖國,但他並不是袖手旁觀,而是用自己的文筆將大家召喚到一起並肩作戰。這樣,即使不是自己拿著刀槍用肉身與敵奮戰,但也已是戰場上的一員,而且是重要的一員。他不僅保衛了祖國,也激起了大家濃濃的愛國之情,讓我也深陷其中。正因為有裡這股強大的力量一直激勵著我,我漸漸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扞衛,學會了面對困難勇不退縮。
在這種強大力量的滋潤下,我不斷地成長著,進步著……
第二篇:走進魯迅
魯迅先生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他並不尊唐崇漢,他給中國文學的大河開闢了一個新的支流。他不會因為舊物的羈絆而停止探求新事物的步伐。新文藝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他都站在最前面。他獨自在黑暗中摸索著,常常「碰壁」,碰扁了鼻子。他無時無刻不在探求著、實踐著。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最簡單的文字、感情、思想,容納在一兩千字裡,像一塊玲壠的瘦石,但永遠新鮮,永遠清晰,永遠軟中透硬,永遠厲害而不粗鄙,有著一顆手榴彈的力量。
魯迅先生是相信進化論的。他有一顆純潔的心,關愛著青年們,有時甚至是溺愛。他相信新一代的青年必定是新中國的棟梁,必定有出息,就用自己的手把他們一個個託起來,唯恐自己的光芒遮住了他們。
中國人民虔誠地崇拜著魯迅。因為他是在國人需要精神支柱的時候挺身而出,頂天立地地站在華夏大地上的。魯迅先生的精神,至少讓三代中國人靈魂受到洗禮。魯迅先生的精神,滲透了中國的每一寸士地。他偉大,他堅強。
魯迅精神並沒有隨著時問的推移被人們淡忘,它已經播散到每個中華兒女的心裡,激勵著我們直血現實,勇於反省自我,不斷前行。
母親的書桌上終年擺著一尊鑲嵌著魯迅像的瓷盤。聽母親說,文化大革命「焚書坑儒」,可是沒燒魯迅的書,書店裡除了毛澤東選集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魯迅全集赫然擺在那裡。
魯迅,一個神聖的名字,像所有被推到高處的神話人物一樣,在魯迅周圍始終有一種威懾的氣氛和蠻橫的力量,壓迫著我不敢雙眼直視他。他是作為一個不可言說的奇蹟存在的。
在那個風雲變幻,災難深重的年代,為了拯救陰霾籠罩的舊中國,魯迅先生沉思著、探索著,「眾人皆醉我獨醒」,做出了堅定的選擇,用筆來代替手術刀,摘除中國人封閉頭顱裡思想的毒瘤。有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不是很過硬,可沒有人敢說他的思想精神神不過硬。那精神到今天還閃爍著鋒利的光芒。
說到魯迅精神,這個我是知道的,就是以筆為投槍和匕首,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痛打落水狗,毫小妥協地向一切黑暗勢力挑戰,「一個都小寬恕!」,「橫眉冷對於大指,俯首甘為孺了牛」,「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貴的品格,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與之相聯的形象便是孤憤、激昂、單槍匹馬。前面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明槍,身後是飛蝗一般放不完的冷箭,簡言之,魯迅的一生是戰士的一生。
第三篇:走進魯迅
記得在小時候,媽媽從外地給我買來一本書,書面上畫著一個人物。我好奇的問:「媽,這是誰?」「這是一代文學巨匠魯迅!」從那時起,我便對這位削瘦弱小的老人有了印象,第一次認識了這位文學巨匠。
雖然,我還依稀憶起那一幕在我心中留下的記憶。但是,真正認識魯迅,還是在小學。從那時起,我不僅眼睛看到了魯迅,還在心中看到了魯迅。
我從《故鄉》中看到了魯迅的身影,那對少年時代朋友閏土的憐愛之情,感受到了少年魯迅的純真和無奈,感受到了魯迅一股從心中湧出的隱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作品,又把我拉到了久遠的年代裡。我聽到了童年魯迅的歡笑,聽到了老師的諄諄教導,聽到了孩子們對戒尺的責備。
進入初中,我又進入了魯迅的另一個空間,看到了魯迅曾和我們一樣從童年走過。
《祝福》中的善良的勞動婦女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殘酷的統治和壓迫下的悲慘命運,震撼了我的心靈。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使我們這代學生真正感到了封建制度是怎樣的一個鮮血淋漓的吃人制度。
當我理解了魯迅先生的作品時,它使我認識到魯迅先生正是這樣以筆來療救我們這個受半封建半殖民統治的民族。「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魯迅到日本留學,從學醫治病到棄醫從文治國,無不充分顯示了魯迅對民族、對祖國的憂患意識。在腥風血雨裡的年代,「且介亭」中的魯迅先生正是這樣以筆作投槍匕首,為民眾而「吶喊」。生鐵雖然硬但脆,鋼卻既硬又有韌性,因此,鋼製的器物遠比鐵製的優越。做人也需要有點兒韌性,既不一味低頭,又不魯莽從事。我們中國,正是有魯迅這樣的人,才逐漸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