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規則作文700字
2025-02-02 10:52:09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以來道德就是人們為人處事的行為準則。與此相反,西方國家卻用規則作為人們與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小編收集了道德與規則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道德與規則
學生違規偷書出館,卻在大火後勇於認錯歸還,到底該不該罰?哈佛給出的答案是該。
興許會有無數人發問:「知錯就改,難道不該放他一馬,將功抵罪嗎?
我想不然,面對一位將書偷帶出館的學生,校長對其表示感激——讚揚其知錯就改的勇氣和責任感,後將其開除——懲罰其違反規定。一分為二地客觀對待,正彰顯了哈佛人對規則的尊重,對品質的注重和一絲不苟的作風。也許正是因為這賞罰分明的嚴謹與公正,哈佛法學院的樹林才會郁郁青青,無數傑出人才才得以在這篇沃土上茁壯成長。
「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心中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減的讚嘆和敬畏—一是我們頭頂的燦爛星空,二是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星空之所以絢麗奪目,是因為他引起心靈感性的共鳴;法律準則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為他流露出的理性和嚴謹。理性與感性合一,規則與道德的合一,構成了美好的世界。哈佛校長所做的,恰恰是尊重規則與讚揚責任感這一美德的統一。因為尊重規則,校長的感激才不顯放任;因為讚賞道德,校長的開除令才不是冰冷而有了溫度。
而我們所需要的恰恰是這種理念:秉承道德與人性,「有溫度」地保護規則,當下的我們所走的正是兩條極端路線:因為太過重視道德與感性而忽略了規則,或苛求規則的絕對化而喪失了感性的溫度。曾經讓國人嘆服的抗震少年——雷楚雲,人們為了標榜道德楷模而特許其登飛機頭等艙的特權——規則的打破最終讓道德的豐碑崩塌,城管們為了城市秩序的維護而掀翻小販的小車,背上罵名——冰冷的規則促成了人性的喪失。殊不知道德與規則本是車之兩輪鳥之兩翼,道德作為內核,規則作為外殼,社會才能持久和平地運作。很多時候,我們缺的恰是一個開除令或一聲溫暖的感謝。讓規則有溫度,精神的天空才能在理性的土地上美好地伸展。
要想構造起有溫度的規則框架,需要的是每位社會成員付出共同的努力。每一項規則都是人性與道德的體現,在規則的制定過程中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群策群力。同時,執法者應在「依法」的過程中心懷一絲感性,以更平和、更溫柔的方式維護這個社會的穩定,當一絲不苟中有了一點溫情,當「開除令」不那麼生硬,世界才會更和諧。
讓規則有一絲溫度,這是哈佛人的智慧,亦是社會平穩運作的良方。
第二篇:道德與規則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以來道德就是人們為人處事的行為準則。與此相反,西方國家卻用規則作為人們與人處世的行為準則。歷史的列車運轉到了今日,我認為,應讓道德與規則並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古至今都是以道德著稱的文明國度。古時的「君子不乘人之危」「君子不奪他人之愛」和今天的「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都是很好的道德信條,正因如此,中國才被稱為禮儀之邦。西方文明雖不及中國文明博大精深,但其規則意識則為世人所褒揚。有些西方國家在建國之初,就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規定和許多法律規則,西方人也形成了濃厚的遵守法規的氛圍。
一次,幾名中國學生到加拿大體驗生活。當他們同加拿大同學一起去餐廳吃飯時,中國學生看到學生打飯窗口前拍著長長的隊伍,而教師打飯窗口前卻空無一人。於是,他們很快跑到了教師打飯窗口前,早早的盛到了飯,而加拿大學生卻仍排著隊等待。有人問加拿大學生為什麼不到教室窗口盛飯,加拿大學生說是學校校規有規定,學生不能到教室窗口去打飯。在他們看來,規則就是用來遵守的,沒有規則就沒有道德。
哈佛大學的圖書館藏書幾十萬,學校規定學生只能在圖書館裡看書,不得外借,若違反規定,一律開除。一名學生曾偷偷把一本書偷偷帶出了圖書館。後來一場大火把圖書館的藏書都燒毀了,那名學生意識到他手中的書本是唯一的倖存品,於是他把它交給了學校。學校非常感謝他,接受了書本,卻把他開除了。因為他違反了校規。他們大規則看得高於一切,違反了校規就是失去了道德。
由此看來,我們在保留傳統的中華文明的同時,還要接受西方文明的規則意識。其實,在現實社會中,道德與規則是緊密相聯的。如果說規則是人的骨骼,那麼道德就是血和肉,這二者合一才能構成一個活生生的人。沒有規則的社會,將十分混亂;沒有道德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缺乏最起碼的信任,整個社會將失去安全感。道德與規則是密不可分的,有了道德,才會遵守規則;遵守了規則,才會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
讓道德與規則並行吧!
第三篇:道德與規則
「當一切的規範和禁忌都不存在的時候,你離邪惡有多遠?」這是恐怖片《隱身人》海報上的一句話。一個透明的人面對那不透明的世界時,潛伏在其心底沉睡的欲望開始甦醒,於是,就有了那個邪惡的隱身人以及這部驚悚的影片。
真正的不安並不來自於片中的可怕情節,而是來自於我對自我的拷問,「當沒有任何規則制約時,你會做壞事嗎?」我的答案竟是:我會!這是源自人性之下的潛伏的慾念,也許外面每個人心底都靜置著邪惡,而禁錮邪惡的束縛一旦開啟,那麼就有了人類歷史上諸多暴行。
我認為,人類文明的根本象徵在於控制欲望,這也是人類擺脫野蠻的標誌。起先對於慾念的壓制來源於道德,這是一種來自人類長久社會活動中積累的理念,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是我國古代儒學的中心之道,但古人云:無德必之,唯德必危。這就是說,沒有強制的道德是蒼白無力的。從這一點上說,法家倡導的「以法治國」才是治理社會的方法,儒家所謂「以德治國」只是一種「烏託邦」式的理想。
我們無法抑制慾念的衍生和流動,卻可以約束由慾念產生的行為,這就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規則。我們的邪念可能將某種道德顛覆了千次萬次,但帶有懲罰性的規則使得邪念無從迸發,並扶正著道德之樹,從而形成了法制社會。可謂「人性本惡,而人行總善。」
道德是規則的基礎構建,但違背道德卻未違背規則,納撒尼爾·霍桑筆下的威克菲爾德就是這樣的人物,也許是出自對流浪的熱望,他在某一天離家出走,卻只到離家僅有一個街道之隔的旅店住下,並且一住便是二十年。這個離家出走的流浪者更引人注目,讀者不禁會由此丈量他距社會倫理道德間的距離,他違背了道德,脫離了本位,但我們不能說他有任何越軌行徑,而老練的霍桑為我們解答了難題,他在最後寫道:「在看似傷亂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被規範地放在某一個位置,一旦脫離了這個位置,我們將被這個世界永遠地地遺棄。」這個威克菲爾德將被事實上也的確為這個世界所遺棄。在這裡,威克菲爾德違背的是另一種規則,一種社會法則。
正如《麥田守望者》中斯賓塞先生對霍爾頓所說:「人生就是一場球賽,我們卻要遵守每一項這樣或那樣的規則。」是的,我們生存在這個社會,參加這樣的「球賽」,就只有遵守所謂「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