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幽靈
2025-02-16 20:26:25
1987年的4月,我在雲南的思茅遇到了一位叫邊巴的藏族「驢友」,他是茶馬古道研究所的一位中層幹部,40多歲,黧黑的臉膛,壯碩的身軀,顯得沉穩而幹練,他在茶馬古道的研究上成績卓著,曾多次隻身一人穿越南北古道,具有豐富的旅遊經驗。雲南的思茅和普洱是我國茶葉的主要產區,被稱為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是滇藏茶馬古道的起點,從這裡出發,經過大理、麗江、中甸、德欽、芒康、察雅、昌都直達拉薩,起初我決定用3個月的時間走完這條有著神話般傳說的古道,重溫歷史腳步在橫斷山脈險山惡水間留下的撞擊聲。當時的茶馬古道還沒開放,能和邊巴結伴而行,真是一個絕好的機會。邊巴一邊喝著普洱茶,一邊說:「康藏屬於高寒地區,這裡的人們需要攝入高熱量的脂肪,糌粑、酥油和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但沒有蔬菜,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分解脂肪,又能防止燥熱,故而藏人創造了喝酥油茶的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葉,只產大量的騾馬,正是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徵戰供不應求的,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馬交易便應運而生,在公元6世紀便誕生了舉世聞名的茶馬古道,它完全能和絲綢之路相媲美。」
接著,邊巴說到了旅遊路途的艱辛以及自己曾經親歷的靈異事件,喜歡冒險的我聽得如醉如痴。
一、馱隊穿過我們的身體
橫斷山脈名不虛傳,它是南亞版塊與東亞版塊擠壓形成的極典型的地球皺褶地區,岷江、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分別穿過這一地區,峽谷縱橫交錯,奇峰高聳雲端。可以看到人煙稀少的草原,茂密的森林,遼闊的平原;民居樣式、衣著服飾、民情風俗乃至宗教信仰就像走馬燈一樣變化著,叫人應接不暇。
一路上,邊巴不停地給我一一做著介紹,這裡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民族的大融合,真是五裡不同音,十裡不同俗,漢族、藏族、白族、納西族文化並行不悖、彼此滲透交融。茶馬古道上的這些市鎮,大多為過去交易市場或馱隊、商旅的集散地、食宿點,在長期的商貿活動中逐漸被居民所輻輳。我和邊巴每經一處村鎮就會逗留下來,感受著不同的異域風情,忘記了旅途的疲勞,簡直有些樂不思蜀了。
邊巴是個天才,他能一知半解地說出好幾種語言,勉強和土著簡單地對話,每到一處他會很快和當地人打成一片,就像到了家裡一樣,有邊巴這個名副其實的嚮導,我感到真是不虛此行。
這天一早,我倆從德欽出發,走了整整一天不見人煙。黃昏臨近,邊巴指著遠處的山腰,說:「只要堅持走10裡山路,就可以到達那座寺廟。」我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那裡密集的塔林後面掩藏著一座紅白相間的藏寺,我似乎聽到喇嘛們的誦經聲,而在這聲音之中好像還夾雜有馬鈴之聲隱隱約約地傳來。
轉眼之間,好像是一陣風颳來的,從遠處山道上突然飄出了一個神奇的馬隊,迤邐著朝著我們迎面而來,速度快得竟是那樣驚人。我嚇得趕緊拉住邊巴躲閃,狹窄的山道只能容得下一馬而過,他們這樣飛速策馬而來,我和邊巴就會被掀下山谷。
邊巴並不驚慌,他摸著長出來的硬硬的胡茬說:「馬幫在這裡早就不存在了,你今天看到好事了。」
說時遲那時快,馬隊呼嘯著穿過我倆的身體,疾馳而去,就好像一群影子,但依稀可以聽見清脆的馬鈴和得得蹄音。我愕然了。
邊巴「嘿嘿」一笑,說:「這裡經常發生這種現象,我經歷過不止一次呢!」
我驚魂未定,問:「難道說我們看到的是一群鬼魂不成?」
老成持重的邊巴習以為常地說:「在這裡,一草一石都是有靈性的,靈異事件屢有發生,就連科學也無法解釋清楚。」
待我回頭觀望,那隊人馬竟然飄飄搖搖到了山的對面,宛如銀幕上的畫面一樣失去了立體感。它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呢?在這滿眼的山石之中,何以能夠將過去了那麼多年的影像呈現得淋漓盡致呢?
邊巴說:「這就是茶馬古道上的歷史見證。也許是很多年前,一隊馬幫在這裡經過,被這裡的山石記錄下了他們的影像,在適宜的情況下不停地播放出來;也許是冥冥之中神靈故意轉換了時空,叫現代人重溫一下先人們的活動。」
我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幽靈吧?」
邊巴問:「你看清他們馬上馱的東西沒有?」
我只知道害怕了,根本沒看清。邊巴說:「這個馬幫應該是清中葉時期的,可以看到他們並非是單純的茶馬交易了,我看到了馬背上有藏區的藥材,也可能是蟲草、貝母、大黃等,還有卡墊、毪子,可以肯定當時藏區『鍋莊』的鼎盛。」
我問:「什麼是鍋莊呀?」
邊巴說:「那是集客棧、商店、中介於一身的特殊經濟機構。在當時藏區就已經出現很多這樣的機構,像『邦達倉』、『三多倉』『日升倉』等,倉是藏語,漢語的意思是商號。」
虛驚一場後,我不得不佩服邊巴的博才多學。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