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魯迅故裡作文800字
2025-02-17 02:35:25
魯迅故裡位於浙江省紹興市魯迅中路,是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小編收集了參觀魯迅故裡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參觀魯迅故裡
周日的上午,我懷著敬仰的心情和媽媽來到了阜成門內的一個胡同裡,因為魯迅先生的故居,就靜靜的坐落在這。
北京的初春還是有些涼意,但我看到大門口桃樹上的花苞,我的心裡頓時溫暖了起來。人一進門,就好像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幽靜的四合院,淡淡的陽光灑在房簷上,一點也不顯得冷清,似乎還有人居住在這裡。這個青瓦灰牆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間有一棵大的丁香樹,聽故居的管理員阿姨告訴我這棵丁香樹是魯迅先生親手栽種的,算算到今年都86年了,活的可好了。我想魯訊先生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這裡到了春天肯定是滿園飄香了。
院子北邊的房子是正房是魯訊先生的母親和妻子朱安的臥室,西邊是廚房,東邊是女工們的臥室,南邊的房子是魯迅會客和藏書的地方。堂屋的後面,接出的一間小房子,是魯迅的臥室兼工作室。這裡每間房子的布置都是魯迅先生親自設計的。家具都是深色的非常古樸典雅,擺設也很整齊對稱。房屋的後面還有一個小院子,有兩棵棗樹,不過是後來補種的。(就在這個四合院,魯迅先生在此居住的兩年期間完成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中國小說史略》、《熱風》等著作,同時還主持編輯了《語絲》、《莽原》等周刊雜誌。
在故居的東邊,有一個陳列大廳,擺放著各種展板和實物,濃縮了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在紹興的」部分主要展示了從魯迅先生在紹興時的童年和少年時光,他經歷了家道的敗落,也由此體驗了人生的辛酸。接著,「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學經歷,使青年時期的魯迅抱定「救國救民」的信念,後來又毅然做出「棄醫從文」的決定。在北京」的教學與革命經歷,使他有機會宣傳進步思想,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寫出慷慨激昂的戰鬥檄文,喚醒沉睡的國民,激勵人們革命救國。在他看來,一個民族的命運,遠遠重於個人的得失。魯訊先生的一生,是與整個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種精神,也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
看完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他的精神鼓舞著我,我不但對魯訊先生更加敬仰了,而且,心裡真的明白了什麼叫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第二篇:參觀魯迅故裡
清明時節,我與母親至紹興一遊,前來拜訪魯迅先生的故居之地。
正值節假,人多的出奇。一桿五星紅旗迎風招展,一堵斑駁的青灰石碑屹立後方,「魯迅故裡」四個大字高掛其上,一筆一畫正是魯迅先生所書手跡,質樸典雅,古厚自然。我看見石碑上分明的鑿痕:寸把長的頭髮,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兩道有稜有角的濃眉就像鋒芒畢露的利劍,直刺敵人的要害。隸體「一」字似的鬍鬚貼在鼻下,薄薄的嘴唇緊抿著,劃出一道似有若無的弧度,讓人能夠感受到他的精神。他方正的臉龐,透露著凜然大氣。一襲長衫以下,手上食指和中指夾著一枝菸嘴,輕嫋的煙氣一直延伸到小巷人家。
我在石碑前佇立良久,遊人們也在這裡駐足而經久不散。直到導遊嘹亮的喇叭聲把我們喚醒,才後知後覺地跟上了大部隊。魯迅曾生活的所在都極其儉樸,大多都是一個樣式,往往是正中梁上一塊牌匾,其下一張畫像或是兩行對聯,一兩張方正的木桌,幾把不勝簡巧的木椅,便是全部的所有家當了。
但真正讓我驚愕的,是魯迅先生自己所住的雜間。目之所及,的的確確只有一張床,一張桌,一幅肖像和兩個笨拙簡易的木櫃了。床是最簡單的樣式,四四方方的像一個大盒子,只掛起了白色的床帳;桌子也不過一米長,上面並排放著倆個小小的木櫃,加起來倒有十來個屜子,很是實用。一張黑白畫像繫上了條細繩,襯著乾淨的黑框底掛在白牆上,整個房間便空蕩蕩無一物了。這樣一眼看去,我的心底便油然生出一股崇敬,不自禁地要感嘆。
再說到要令我最哭笑不得的地方,便是魯迅先生所寫過的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的百草園了。老師曾為我們繪聲繪色地講解過這篇課文,其筆觸之妙美簡直讓每一人都如同即將前往蓬萊仙境般期待。然而,當導遊領著大家來到此地實物參觀時,我卻覺得自己是被魯迅先生大大地忽悠了——這分明就是自家小院再普通不過的菜園子啊!可恰恰我又難以惱怒他開的玩笑,若一一核實的確是有這些物什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或是「趣味無窮」的泥牆根一帶……這時候,我不得不驚嘆於魯迅先生的筆法之妙、文採之長。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技法實在是讓人望文興嘆的。
出了園子,我又看到了一座石碑,赫然是「民族英雄」。是了,可歌可敬的魯迅先生!「憎惡黑暗有如憎惡魔鬼,把一生的時光完全交給了我們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頑強的戰士」,我看見他仿佛從那石碑裡走了出來,濃眉墨須,牙黃羽紗。
這位頂天立地的戰士!
第三篇:參觀魯迅故裡
第五天,我們來到浙江省紹興市,聽說這個城市呀,不光GDP指數高,還有許多古遺址呀,好看的景點什麼的,於是,我和爸爸媽媽來到這兒一探究竟,到底這個「Perfect城市」真的像百度描寫的那樣,像網友描述的那樣嗎?
首先,我們來到了文明中外的蘭亭,在此解釋一下,蘭亭並不是一個叫蘭的亭子,蘭亭的得名呢,其實是東周時期的勾踐在此種下了蘭花,所以叫做蘭亭,有人可能會問,「蘭」字解釋了,那「亭」字怎麼解釋呢?「亭」指驛站,也就是說,蘭亭,其實是指種滿了蘭花的驛站。也就是說,蘭亭其實就是一個不出名的小地方,只不過是越王用來種花的地方,和御花園沒什麼兩樣,再說了,越王是東周時期的人物,不可能中間沒有什麼人去把蘭亭「捧」紅,而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既是書法家,也是位詩人,他就是文明古今中外的王羲之,是他,邀請了四十二位朋友去蘭亭的曲水流觴喝酒,大家可能聽不懂,如果你聽懂了,說明你的智商很高和推理能力很強,所謂「曲水流觴」其實就是一條無名小溪,然後因為它與其他四十二位朋友定的規則縮短就是「曲水流觴」,「曲水」是指彎彎曲曲的小溪,而「流」呢,是指漂流在某地,「觴」就是指古代用牛角做的杯子,合起來其實就是,杯子漂流的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我還對幾個景點印象特別深,我來給大家一一介紹一下,首先是鵝池,鵝池呢,相傳王羲之最喜歡的動物是白鵝,所以王羲之專門養了一池子的白鵝,然後在給這個池子提名的時候,相傳上面的「鵝」字是王羲之寫的,而下面的「池」字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寫的,所以這個寫著「鵝池」二字的石碑,又稱父子碑。還有就是祖孫碑,那是一面雙面的石碑,正面是康熙皇帝在執政年間認真臨摹的《蘭亭集序》一詞,其行楷體極為秀麗,而反面呢,是康熙皇帝的孫子————乾隆皇帝在執政年間給《蘭亭集序》題的詞,我想,乾隆皇帝在那時並不是再建一個石碑,而是把字留在陰暗面,他也是個皇帝呀,那麼,他就是表達了對爺爺的尊敬。
觀賞完蘭亭清秀的風景,也該吃午飯了,雖然我一向不寫流水仗,可是這一天的午飯餐廳實在是有歷史,而且飯菜可口。這個酒店叫做鹹亨酒店,是中華老字號,它建於1894年光緒年間,是魯迅親戚開的一家小酒館當時的秀才孔乙己代言過這個酒店。
吃完午飯,我們來到魯迅故裡,我一進去,看見了魯迅以前住過的臥室,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做「大戶人家」,魯迅的臥室少說也有十幾平米吧,那時候,這麼大的房子,可謂是「富上加富」啊!
此次春節遊結束。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