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著糊塗裝明白
2025-02-01 19:00:26
揣著糊塗裝明白和揣著明白裝糊塗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前者是不懂裝懂,後者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說的是一個人如果過分較真,則難免會碰釘子,為周圍所不容。凡事糊塗些,圓通些,自然會贏得一個和諧共處的人際環境。
事實上,大凡有所建樹者,都有一股糊塗勁。眾所周知的鄭板橋就以「難得糊塗」著稱於世,但他的「糊塗」並非是實實在在的糊塗,只是為著處事的需要,「揣著明白裝糊塗」而已。
「揣著明白裝糊塗」,意味著「容忍、退讓、放下」,這種「糊塗」是一種豁達,一種灑脫,所進入的是融通圓熟之境。李白有詩云:「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意思是某些時候,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襟、讓人難以預測,而自己則可身在其中從容處事。這裡凸顯的,是一個人在某些特定情景中,不爭寵、不吃醋,「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大智慧。「揣著明白裝糊塗」是寬厚待人的一種方式,也是修身養性的絕妙選擇。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可以沒有過人之處,但一定要有一顆寬厚容納之心。
春秋時,楚王宴群臣,歌舞美酒,飲至黃昏,興猶未盡。楚王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人敬酒。忽然一陣風來,吹熄了所有蠟燭,黑暗中,一位官員趁機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斷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座附耳對楚王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趕快叫人點燭,看看誰沒有帽帶。」楚王聽了,忙命不要點燭,並大聲說:「寡人今宵意與諸位同醉,來,大家都把帽子除下來痛飲。」在各位官員遵囑除掉帽子後,楚王才命點燭,如此一來,自然看不出誰的帽帶斷了。
席散回宮,許姬怪楚王不給她出氣,楚王笑著說:「酒後狂態,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豈不是大煞風景?」
後來楚王伐鄭,有一健將獨率數百人,為三軍開路,過關斬將,直逼鄭國首都,楚軍因此聲威大震,這位將軍就是當年摸了許姬玉手,卻被楚王「糊塗」放過的那個人。
人生在世,不可能沒有爭鬥,但遇到爭鬥時「揣著明白裝糊塗」,對人禮讓三分,也許會活得更盎然、更自在。活得太明白了,容易陷入痛苦的桎梏,就算有所造就,又有什麼人生快樂可言?
也有「揣著糊塗裝明白」的,「揣著糊塗裝明白」自然是真不明白。之所以「裝明白」,也許是迫於無奈而草率應對的一種人生方式。
我就認識這麼一位年輕人,入職前,他得到了來自各方很好的評價,其中有一點評價就是:聽話。他上班的第一天,領導找他談話,他邊聽邊點頭;參加單位的會議,領導在上面講話,他邊做筆記邊點頭。
有一天,我私下問他,領導方言那麼重,他每次講了些什麼,你都聽明白了嗎?他說,是有些聽不明白。我說,那我每次看你點著頭呢!他一笑:習慣了,就算不明白,也要力圖給領導一個好印象呀。看來,他是揣著糊塗裝明白,怪不得他入職前就得到了「聽話」這樣的評價。
後來,領導給他布置工作,他點頭。時隔很久,領導問起來,完成得怎樣?他點頭。真到了需要他交差的時候,他還真的不明白是咋回事。如此一來,他自然而然被領導狠狠數落。
不加回復的生活,一味揣著糊塗裝明白,不懂裝懂,是容易誤事的。所以,諸如此類的「聽話」實屬不宜提倡,否則一不經心,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教人生陷入困境。
相對於「揣著糊塗裝明白」而言,「揣著明白裝糊塗」更具有值得咀嚼且不可小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