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用戶體驗驅動的百度漸進式創新
2025-01-13 01:36:08
百度日前為註冊用戶在首頁上增加了導航功能,可以響應需要添加自己常用網址的用戶要求。有人會認為這微不足道,但憑心而論,考慮這個動作的潛在價值和背後所包含的意義,必須考慮到百度這個行為主體是一家以極簡約方式作為典型風格慣例的搜尋引擎。
聯想起《經濟觀察報》最近一篇關於蘋果發展戰略的分析文章——《設計驅動型創新》。文章以賈伯斯每天對鏡反思的典故做引子,詳細分析了蘋果成功的「秘訣」。雖然分析頗為周到,但可能很多人會不以為然。在我看來,既然典故當中已經明確描繪了賈伯斯「追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這樣一個對鏡反思的過程,那麼很顯然賈伯斯的靈感或者說造就蘋果輝煌業績的創新策略,不是由設計驅動的,而是由「希望」來驅動的。之所以在此以蘋果的案例作為類比,是因為從百度產品每一次的細微變革中,看到的也是同樣的創新基因:即希望驅動。只不過兩者的區別在於:蘋果的創新來源於賈伯斯本人的希望,而百度的創新來源於用戶和網民們的體驗。
用戶體驗驅動的創新不是靈光乍放、曇花一現。靈光閃出的創新是突破式的,而體驗驅動的創新是漸進式的。蘋果近幾年的產品在賈伯斯手中就維持著這種漸進式的頻率和趨勢,iPhone、iPad也許只是屏幕大小的變化,也許只是些微的功能改變和新添,風格的一致性和整體設計的延續性被置於一個重要的地位。道理其實很簡單,作為「希望」而言,誰會希望新產品出來之後,需要自己徹底拋棄曾經的使用習慣呢?那只會導致一種叫做「不爽」的體驗,與希望背道而馳。單純由設計驅動的創新往往就沒有這種延續性,因為對設計者而言,「出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體驗次之,延續性就不那麼重要了。
賈伯斯「審視自身的鏡子並非能夠預言未來的神奇發明,它是管理者的個人文化之鏡」。而對百度而言,擁有這樣一面鏡子則是管理者洞悉用戶文化的方法和渠道。百度不是像蘋果那樣由賈伯斯一人的希望來驅動,而是在保持延續性和風格一致的基礎上,由千千萬萬用戶的體驗來驅動。這面希望之鏡,必須反映出管理者對於千萬用戶的行為理解,對於用戶價值觀、使用習慣和趨向性的熱情,管理者有必要充分洞察它們的演變趨勢,才有可能判斷自身的產品策略應該如何隨之變化。基於這個考慮,百度採取的措施是不斷地調查用戶需求,進行海量數據的細節分析。百度的業務性質決定了它具備這個能力,通過這樣的手段,百度能夠發現用戶有哪些需求方面的希望,從而以用戶希望作為方向,不斷地對自我功能和產品進行完善,從而使千千萬萬的用戶獲得更好更「爽」的體驗。用戶獲得的每一次體驗的提升,往往都是百度經過長年累月的分析和探索所發現的微妙感受,或者說是用戶和百度之間不斷交互溝通所構建起來的。
不僅僅這一次功能的變化和增加,其實百度每一次的技術創新和改進,都是在充分理解用戶希望的基礎上創生的。用戶的希望往往不容易被察覺,所以很多暫居行業前茅的企業,總是喜歡指指點點,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用戶,不斷地暗示用戶按照他們的銷售來購買,逼迫用戶壓抑和隱藏自己的希望。百度其實根本無需像那些自詡布道者的企業那樣,而只需要站在自己所擁有的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理解、再理解用戶的希望即可,「希望」是人類天性中最富有原動力、最值得珍惜的創造力源泉,每個用戶內心都有它的存在,百度只需要「傾聽希望」。
著名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這樣描述現代性催生的共同體:「我們相互都很了解,我們可以相信我們所聽到的事情,在大多數的時間裡我們是安全的,並且幾乎從來不會感到困惑、迷茫或是震驚。於對方而言,我們相互之間從來都不是陌生人。我們可能也有爭吵——但這些爭吵都是友善的,爭吵只是因為,我們都在試圖使我們和睦友愛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變得更好,更加快樂。」基於希望的理解裡,我們看到百度正在和用戶結成一種和睦的共同體關係,而基於希望所產生的驅動力,我們看到百度的產品比從前更加深入人心。
每次前進一分,一百次就是一百分,一百分就是滿分,就是用戶體驗的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