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思鄉,為什麼不回家?》
2025-01-30 15:43:09
1990年,世紀老人張學良在臺北圓山飯店公開慶祝90華誕時,特意要求聽馬思聰創作的《思鄉曲》。深沉優美的旋律響起時,張學良潸然低首,哽咽無語。
馬思聰1912年出生於廣東海豐,11歲時去法國,1928年入巴黎音樂院學習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樂院的第一個東方人。學成歸國後不久,與王慕理結為夫婦,從此,馬思聰演奏小提琴時,王幕理總是他的鋼琴伴奏。
抗日戰爭爆發後,受革命新興音樂運動的影響,馬思聰立即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發表文章,激勵人民起來抗日救國;他也創作了許多抗戰歌曲,還發表題為《我怎樣作抗戰歌》的文章,鼓勵更多的人創作抗戰歌曲。在敵人的炸彈聲中,他創作了《思鄉曲》。曲子取材於曲調質樸而優美的蒙古民歌《牆頭上跑馬》——早先北方的土城牆都很窄,在上面跑馬只能向前,寓意無法回故鄉。後來,馬思聰又給《思鄉曲》填上新詞,歌詞和著舒緩延綿的旋律,如泣如訴,仿佛遊子的無盡鄉愁。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馬思聰到重慶參加了勵志社樂隊。那時,他雖然已是著名音樂家,仍然身體力行,攜帶妻兒,不辭辛勞地輾轉於各地進行演出活動,還親自在電臺上廣播、教唱抗戰歌曲,號召人民起來反抗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後,馬思聰應邀到北平參加新政協會議的籌備,並作為文化界代表參加了政協第一次會議。此時的馬思聰意氣風發,參加了大量的音樂交流和演出活動。新中國建立後,馬思聰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並當選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他為新中國的專業音樂教育、音樂創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貢獻。馬思聰的兒子馬如龍回憶,父親在國內「最快樂的日子」是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時,父親被人們稱為『老周(周恩來)的寵兒』,事業上風生水起,音樂創作達到一個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馬思聰由於受到嚴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國外,並被定為「叛國投敵分子」。此後,馬思聰在美國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20年,但他身在美國,心繫祖國。他曾說:「國家不是房子,房子住舊了,住膩了,可以調一間,而祖國只有一個。」他拒絕申請政治避難,不去領難民救濟金,靠創作和演出來維持生活。他在與好友的見面和通訊中,多次表達自己對祖國、友人和他所熱愛的音樂事業的關心。他在美國時的音樂創作,幾乎全是中國題材。他晚年花費大量精力創作的歌劇《熱碧亞》,也以少數民族的生活為題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還給中國音樂家協會負責人寫信說:「我們都已步入晚年,在個人來說,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寫完幾個作品,也算是我為中華民族音樂的發展上所盡的一點微力。」馬思聰曾幾次想回祖國,但由於種種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國的土地。《思鄉曲》結尾的追問——「孩子,你為什麼不回家?」亦是馬思聰一生最難解的情懷。
1987年5月20日,馬思聰辭世。他的夫人在他書桌上發現了一篇未完成的音樂遺作,題為「思鄉」。
(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