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網絡謠言為話題作文
2025-02-08 08:38:09
導語:在蓬勃發展的背後,卻有許多不良苗頭日益竄出。污衊、毀謗、人生攻擊層出不窮,網際網路在過於開放的環境下竟成為了違法犯罪的「大本營」。小編整理網絡謠言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拿好麥克風,發出好聲音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絡已不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各種微博、論壇的出現更是讓我們進入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我們的言論自由同然是受到保護的,但在網絡上發表看法時,我們還是應該堅守道德的底線。
前不久轟動一時的「房叔」、「表叔」事件,在網絡上被曝光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最終貪官也被嚴厲懲處。可見,網絡的力量越來越不可小覷。然而,就在我們享受這公平正義的陽光之時,有人卻藉此機會曝出了「文幹部攜巨款潛逃加拿大」的消息。結果,經核實,這根本就是肆意編造的虛假信息。從日本大地震的「鹽荒」風波到最近救災款被政府機構挪用,虛假信息在網絡上泛濫。這些虛假信息小則擾亂視聽,大則損害他人甚至國家的名譽利益,甚至降低整個社會的誠信度。
於是我們不禁會問:人們為什麼要編造這些虛假信息?難道只是為了借網絡這一虛擬平臺發洩怨恨或是為了譁眾取寵吸引眼球嗎?當然不是,這些編造謠言者的「核心動力」還在與利益。當他們費盡心機編造出一條足夠爆炸性的信息,部分企業就會為他投資,支持他炒作。不用付出辛勞,只要坐在電腦前敲敲鍵盤就會有鈔票捧過來,何樂而不為呢?就這樣,在企業的支持、所謂的網絡大V們的推波助瀾下,虛假信息如同癌細胞一般侵蝕著網絡信息,也侵蝕著造謠者自己被利益燻黑的公德心,更侵蝕著人們之間脆弱的信任。
但是,邪不壓正,「立二拆四」、「秦火火」、「薛蠻子」等在網絡上編造、傳播虛假信息者的被捕讓我們看到了光明。誠然,國家司法、執法機關的大力查究懲處十分重要,治理網絡造假行為卻不能全靠法律的力量。在網絡上具有很大影響力的「網絡大V」、在網上發表看法、瀏覽信息的普通網民都應從我做起、堅守道德底線,做到不支持、不轉發虛假信息。讓網絡變得更加清明澄淨。
作為一種具有娛樂功能的傳媒方式,我們不能要求它總是板著臉說教,開一些無傷大雅的小玩笑本無可厚非,但網絡的娛樂功能卻絕非通過低俗短片、虛假信息來體現的。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讓我們那好手中的「麥克風」,發出自己的「好聲音」吧!
第二篇:開放?限制?束縛?
日益發展的國家經濟,帶動了各個領域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際網路領域的發展尤為迅速。然而,在蓬勃發展的背後,卻有許多不良苗頭日益竄出。污衊、毀謗、人生攻擊層出不窮,網際網路在過於開放的環境下竟成為了違法犯罪的「大本營」。於是就有人提出「要對網際網路的言語自由進行限制。
限制的言論一出,就出現了開放與限制思想交鋒的局面。開放,是人們內心嚮往的。在網絡的平臺上自由交流,不收拘束,正彌補了在現實生活中受到過多約束的遺憾。但也正是因此,有人才得以在網上肆意宣洩、破壞和諧,限制的重要性也就顯現出來。有了限制,網際網路的和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障,不良的言論,信息將會日益減少。但這似乎又使人們喪失了自由交流的權利,與上網的初衷相悖,不是嗎?
過於自由,才會有郭美美「炫富」;過於自由,才會有「交通部長貪汙幾千萬」的虛假消息;過於自由,才會有各式各樣的緋聞。由此可見,限制是必不可少的。而限制,總會讓人聯想到死氣沉沉的網絡,毫無生機,像每個人都帶上了枷鎖一樣。
其實不然,人們把禁錮、束縛當做了限制,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禁錮、束縛是失去自由,不允許進行任何活動。限制是在過於自由的環境中減少過度的自由,可以進行相對自由的、合理的活動。束縛、禁錮會將網絡環境變得失去生機,人與人之間恍如隔世;限制則會將網絡環境優化,人與人之間可以進行正常合理的交流。
過度自由,網絡將變得混亂無比,像脫韁野馬一樣,不受控制,肆意發展,最後只能滅亡;限制了自由,網絡秩序井然,一片和諧寧靜,人與人之間溝通彼此,增進友誼;束縛了自由,網絡死氣沉沉,無聲無息,毫無吸引力,也只會「駢死於槽櫪之間」,走向滅亡。我們可以發現,適度限制自由是最好的選擇。
誠然,在一切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我們希望的是絕對的自由。但在任何地方,這都是無法實現的。所以我們要對言論、行為作出限制,規範網際網路環境,又不能過度束縛自由,導致毫無生機。
在自由的合理限制下,網際網路才會成為人們全身心放鬆交流的空間。其中緣由,想必大家已可得知吧。
第三篇:讓謠言止於真相
春節期間,兩則子虛烏有的消息在網上一度傳得沸沸揚揚:一則來源於境外媒體,稱北京地區存在發生核洩漏的危險;另一則雖沒有這麼聳人聽聞,但也關係到百姓日常生活,國內有媒體報導稱北京將實行「菜刀實名制」,顧客買菜刀需要出示身份證並登記備案。
很快,這兩則消息得到闢謠或澄清。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萬鋼明確表示:報導純屬無中生有,嚴重失實,核反應堆處於冷停堆工況,並沒有運行,就更別談核洩漏,以及對公眾和環境的影響了;北京警方表示,除購買管制刀具需要出示身份證以外,北京並未出臺任何關於「菜刀實名制」的新規。
近年來,從「搶鹽」風潮到香蕉致癌等風波,因不實消息傳播造成的荒誕事件時有出現,無不對正常經濟社會秩序造成幹擾,給相關利益群體帶來損失。事實證明,謠言面前沒有贏家,增加社會運行成本,也會對普通公眾的生活帶來困擾和不便。不僅如此,一些謠言還對政府公信力造成損害。
社會生活需要信息傳播,信息傳播必須直面謠言的幹擾。人們相信「謠言止於智者」「真相最有力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網絡時代,在特定時空條件下,謠言也可能遮蔽真相,謠言有時候比真相更吸引眼球。
在網絡環境下,悄然間,信息傳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作為權威信息來源的政府部門、公共機構和媒體,如何學會適應傳播主體多元化的現實,如何讓真相不被謠言遮蔽、真理不被謬說損傷,如何讓真相跑贏謠言、讓公眾掌握真理,考驗著傳播鏈條上每一個環節。
要讓真相跑贏謠言,減少謠言對社會的傷害,政府等權威部門要有作為。新的傳播環境下,要求政務活動更加公開透明,有了質疑及時回應,對一些熱點難點問題,要主動說、儘快說、如實說。發現謠言苗頭,及時、理直氣壯地公布真相,澄清事實,讓真實、真相擠壓謠言的空間,讓謠言「見光死」。要遵循新的輿論環境下的現代傳播規律,針對不同層次的受眾採取不同的發布、溝通辦法,注重傳播實效,與群眾誠懇交流,表達更加人性化,贏得更多受眾認可。更重要的是,各級政府部門,要帶頭遵紀守法,真正做到執政為民,不斷提高公信力。
要讓真相跑贏謠言,減少謠言對社會的傷害,媒體要負起社會責任。相對於自媒體,公共媒體如果採信和發布不實信息,其傳播範圍更廣,社會危害面更大。因此,在當今信息來源更加多元,但也可說是魚龍混雜的網絡時代,公共媒體更要睜大眼睛,對信息的真實性小心求證,不能為了爭時效、搶眼球而放鬆把關,助推謠言傳播。
要讓真相跑贏謠言,減少謠言對社會的傷害,有賴於公民提高甄別謠言的能力,培養成熟理性的心態,承擔公民責任。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公眾不再只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成為傳播者,也承擔一定的傳播責任。所謂「謠言止於智者」,作為一名公民,要做到「智」,就要有意識地鍛鍊提高辨別謠言的本領,要提升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避免成為謠言的接棒者、傳播者。一個成熟理性、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對那些看起來有點聳人聽聞,而消息來源又不甚權威的信息,不妨多留個心眼,讓信息多「沉澱」一會,過過腦子,有條件還可以自己求證一下,不要輕率地把似是而非的信息傳播出去。
公民不僅可以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還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地緣優勢、專業優勢,主動參與阻擊謠言,消除謠言。「謠言粉碎機」「真相挖掘機」等民間組織對謠言的反制就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這也是民間力量自發承擔傳播責任的體現。
要減少謠言的產生、傳播,減少謠言對社會的傷害,還要讓真理戰勝謬誤。要有正確的是非觀、美醜觀、善惡觀。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依然可能對真相視而不見,依然可能對謠言堅信不疑。所以,公共機構和媒體,還承擔著傳播真理、凝聚共識的社會責任,要通過各種方式、途徑理直氣壯地宣揚正確的是非觀、美醜觀、善惡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相、真理要大聲講,要用理性態度、科學觀點消解偏激的情緒、固執的偏見,讓錯誤的價值觀、不實的謠言沒有生存的空間。
總之,開放多元的傳播環境下,要讓真相總是跑贏謠言,讓群眾充分掌握真理,要求公共機構和每一個公民,都要做負責任的傳播者,形成有責、有序的傳播新秩序,使社會變得更加健康、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