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高中作文
2025-02-06 14:18:10
我的家鄉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文化底蘊的古城,家鄉有很多民風民俗,像關帝廟會、荊河戲、荊州花鼓等,小編收集了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家鄉的風俗
雖然現在很少地方保持著原有的習俗,但我還是要說兩句。
金華還保持著端午和元宵燈會的習俗。
相傳這一節日是為紀念戰國時楚人屈原,並有相關的習俗,比如龍舟競渡、包粽子等。在金華地區,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金華到了端午節,不管你在哪,也是迫不得已不回家,這天是女兒們回娘家看母親的日子,送到娘家的禮品是一擔粽子(或一些禮品),俗稱「擔端午」,擔端午從初一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與「喜」諧音,做母親的喜歡女兒初四來。俗諺云:「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個大午前。」到初五日吃過中飯,端午節就算過完了。而今,端午節更像是孝敬長輩的日子,晚輩往往在這一天給長輩送綠豆糕或各種營養品。
其實,可以說金華的端午節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了,金華的端午節是不完整的。以前正版的端午節在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灶頭及床上懸掛菖蒲、艾草,認為菖蒲、艾草可以驅鬼闢邪。還有流行的掛香包、推端午船驅五鬼、「驅蚊蟲娘」這些獨特的習俗現在都落空了。
另一個就是金華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娛樂活動,人們通過迎燈以示驅邪除瘟,去災祈福,求五穀豐登人畜平安舊時燈會都在元宵舉行,因此,元宵節又稱"燈節"一般於農曆正月初十起燈,廿日散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興。
金華燈彩品目繁多,造形千奇百妍,絢麗多姿龍燈是燈會的主燈,龍燈中最有代表性的數"橋燈"一般均有百餘橋一節為一橋,長者數百橋,甚至千餘橋橋燈分"龍頭"和"燈橋"兩部分龍頭下託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於板架,成棘龍形狀外校棉紙,描以彩色龍磷雲彩腮挑龍鬚,嘴銜龍珠,四支擎有各種彩燈,背上插旌旗數面,上懸"天燈",下掛"地燈",製作極為精細燈內燃點蠟燭,色彩鮮豔奪目燈橋下託木板,每板長23米,闊18釐米,厚5釐米,板兩頭各有一孔,間距70釐米,用以接燈板上設有燈架,每板兩枝龍尾是最末一橋,呈龍尾巴形狀,披以綢緞彩虹迎橋燈主要陣式有:"欽索箍""肚裡滾""青蛇溜""麥餅挑""荷花旋""剪刀股""雙開門""繞房柱"等極為精彩驚險。
金華也是改變的城市,希望越該越好,日新月異。
第二篇:家鄉的風俗
我的家鄉是在荊州,我相信每個人應該都很熟悉吧,我的家鄉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文化底蘊的古城,家鄉有很多民風民俗,像關帝廟會、荊河戲、荊州花鼓……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要數「採蓮船」啦。
「採蓮船」又稱旱船,是荊州市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習俗舞蹈,以採蓮船為道具,多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表演。民間傳說,採蓮船是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坐船籌款的善舉而表演採蓮船的。
傳說,有一個叫蔡狀元的人,想為鄉親們做點好事。他覺得鄉親們過河沒有橋,就動了修橋的念頭。哪知道,橋只修了一半,蔡狀元的家產就賣光了,他無可奈何,只好到處乞討。正月初一這天,家家戶戶都在過年。蔡狀元打著蓮花鬧,一邊拜年,一邊乞討,想討些錢來修橋。可是,一些有錢的人家看他像個叫花子,不想讓他在自己家門前乞討,老遠就把門關上了。蔡狀元一分錢也沒討到,就來到河邊,望著半截橋哭了起來。一會兒,河裡漂來一隻花花綠綠的彩船。人們哪見過這種船,就都趕來看彩船。只見划船的是一位老漢,打著赤腳,船上坐著一位漂亮的姑娘。這時,老漢向圍觀的人邊拱手,邊說:「哪位公子能用銀子拋中姑娘,就把她許配哪位為妻。」話音剛落,一些公子少爺就都跑回家,抱著大包小包的銀子,朝姑娘身上拋。可拋了半天,誰都沒有拋中。拋去的銀子也都落在了船艙裡,險些把船壓沉了。原來,船裡坐的是觀音娘娘,划槳的老漢是赤腳大仙。觀音娘娘看蔡狀元很善良,才想這個辦法幫他募捐修橋。那些公子怎麼可能拋得中觀音娘娘呢?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的善舉,就玩起了「採蓮船」。
採蓮船一般用竹篾做龍骨,紮成船狀,外用各色布塊和彩紙糊成,船頂猶如樓閣,底部成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當鑼鼓響起時,採蓮船便開始舞動起來,一名漂亮的姑娘站立在船內,做出採蓮船行進的各種姿態,船外,男的化裝成花臉做丑角,手搖大蒲扇,扮成滑稽的樣子趕艄,逗趣取樂,女的手持竹槳在旁撐船並表演各種唱詞,鑼歇歌起,歌詞多是自己臨場即興自編的,儘是恭喜發財、心想事成、健康長壽、家庭和睦、五穀豐登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慶內容,而採蓮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給點東西呀!因為觀音娘娘坐彩船時,為的是募捐,如果不給點東西,就會顯得主人太小氣!
採蓮船是荊州特有的風俗,怎麼樣,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到荊州來,一定要好好玩一下「採蓮船」哦!
第三篇:家鄉的風俗
我的家鄉在鉛山,這是一個風景優美,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裡的文化習俗非常多,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介紹家鄉的端午習俗吧。
粽子飄香
「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灑白糖……」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忙著包粽子,當你經過別人家門口時,總會看見一些大人用糯米、粽葉、葦草做出一個個結實的粽子,有圓的,有枕形的,好可愛啊!再把它們放進一口大鍋裡蒸,整間屋子都瀰漫一種清香味,讓人不禁口水直流。一些貪吃的小孩還時不時到廚房裡轉一轉,一個勁問粽子熟了沒有。到了端午節這一天,把粽子紮成一份,一份的,每一份五個。有一個最大,另外四個比較小,好像是一隻母雞在呵護著小雞,象徵著孩子們在長輩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咬一口,嫩滑爽口,味道有甜的,有鹹的。
灑雄黃
吃完粽子,到外面活動活動,咦?他們在看什麼,一位長輩在灑一種黃黃的東西,還在小孩子的額頭上寫著什麼字,一問才知道,這種東西叫雄黃酒,專門用來驅蟲的。因為正值夏天蟲子繁殖季節,難免一些蟲子、毒蛇會鑽進家裡,但灑這種酒,它們聞到酒的氣味就不敢來了,這是有科學道理的。把這種酒在孩子們額頭上寫一個「王」字,也含有避邪的意思,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
龍舟竟渡
「咚咚咚,」從沿河邊傳來一陣陣鑼鼓聲,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信江河裡正在舉行每年一度的龍舟賽,每艘船上坐著二、三十個人。他們穿著顏色一致的隊服,紅的、黃的、白的都有,還有的乾脆光著膀子。大家動作一致,船槳上下揮動,激起陣陣浪花,船尾鼓手拼命擊鼓,兩岸觀眾吶喊助陣,那場面異常熱鬧。
據史料記載,我們家鄉龍舟賽前船員們先做龍頭的。龍頭做好以後由船員們抬著挨家挨戶暮集一些錢,人們會把大門敞開,用清水澆灑龍頭,乞求今年能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端午節午飯後正式開賽,在船頭放一隻鴨子,哪只船先抓住鴨子就算獲勝。
家鄉的端午風俗很多,也很獨特,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的話,就來我家鄉找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