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國讀後感的作文
2025-01-29 04:24:17
愛國讀後感作文
今天,我讀了《孫中山的故事》,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愛國讀後感作文。
我深深地被孫中山那偉大而崇高的精神所感動。
孫中山每次搞革命的錢都是海外華僑捐給他的,錢的數量非常多。可是,每次人們找他的時候,都是在貧民窟裡發現他的,他的生活費居然是靠給酒店刷盤子賺取來的。他先後起義了十次,屢敗屢戰,堅持不懈。他死後留給妻子宋慶齡的財產只有幾本書,宋慶齡在上海住的房子還是一位富商送給她的。
從這幾件事情中,我感受到了孫中山先生那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和他那堅持不懈的毅力,更感受到了他那愛國的情懷,是他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讓中國走向了正確的道路。
孫中山他那無私的品德值得我們去敬仰;他堅強的毅力,不怕失敗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但是最值得我們去謳歌的還是他那崇高愛國之情。
孫中山先生我們會永遠記住您的,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您就沒有今天的新中國。
我津津有味地讀完了詹天佑這篇課文,字裡行間透露著詹天佑滿腔愛國的情懷,引人入勝的字句鏗鏘有力,但詹天佑強烈的愛國情懷又怎能用言語表達呢?
讀《詹天佑》有感
今天,我津津有味地讀完了詹天佑這篇課文,字裡行間透露著詹天佑滿腔愛國的情懷,引人入勝的字句鏗鏘有力,但詹天佑強烈的愛國情懷又怎能用言語表達呢?
19xx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時,他不顧外國人的冷嘲熱諷毅然接受了任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詹天佑頂著壓力堅持不用任何一個外國工程師值得我們敬佩,但看看我們,不會做的作業只要有人幫忙,有答案抄就樂得不得了,明知不好但卻偏要。
詹天佑和工人們同吃同住鑿開居庸關隧道時,山頂的泉水留了下來泥土成了泥漿工地上沒有抽水機,詹天佑就帶頭挑著水桶去抬水。他白天去考察晚上就在油燈下繪圖計算,遇到困難時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修好,否則,不但讓那些外國工程師嘲笑,還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輕心。」詹天佑前輩這種精神怎能不使我們敬佩呢?
詹天佑前輩不允許「大概」「差不多」這類詞語出自工作人員之口,詹天佑對工程的負責,身先士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再想一想,如果我們都像詹天佑前輩那樣事事都為祖國,處處為朋友做事細緻周密的話,那麼還會出現少寫一個小數點,粗心做錯題目的事情出現嗎?
「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沉升,初建路網的夢想破滅令我抱恨終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這是詹天佑抱病時說的一句話,我們偉大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臨死前都對祖國有著不變的情懷,我要以他為榜樣,學習他那種堅持不懈勇於實踐,做事一絲不苟的精神。
我為中國有詹天佑這樣的工程師而感到驕傲!
【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讀後感《愛國讀後感作文》。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裡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裡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複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繫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繫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帳!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
[關於愛國讀後感的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