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節約與和諧的作文素材【精選】
2025-02-13 09:13:24
節約一種美德,我們懂得節約才能更好的生存,生存的更好。
節約的快樂
某公司的一名打字收發員,每月要經辦3000多元的辦公耗材和郵寄費用。面對經理提出的節約要求,他曾想:「費用高和我有什麼關係,我一個小小的打字員能有什麼辦法呢?」然而,隨著對節約認識的提高,他開始在工作中嘗試一些小改革,如複印紙雙面使用等,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每個月的辦公耗材和郵寄費用比以前減少了一半。這位愛崗敬業的有心人深有感觸地說:「想著我這個小小的崗位一年也能為公司省下這麼多錢,節約的快樂油然而生。」
節約的快樂來自哪裡?在一定意義上,節約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是一種品質素養和美德。在很多時候、很多地方,節約不是「可為不可為」,而是「為與不為」,願為則百事可成。把節約看作創造價值、塑造自我的機會,就會千方百計地厲行節約,體味「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成就感。如果視節約為麻煩,把節約當負擔,就難免被動應付,對浪費現象熟視無睹。
節約如井,深挖下去,不但洞開聚集財富的源泉,而且湧流愉悅心田的快樂,何樂而不為?
食堂一周倒掉一畝糧
大學食堂一周被倒掉的飯相當於一畝地的產量!學校一年浪費的電量足夠一個普通家庭用58年!這是某高校學生自己調查得出的結果。
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每個人都需要捫心自問:「我們憑什麼浪費?」因為花了錢就可以為所欲為嗎?錢是你們的,但資源卻是大家的!因為飯菜不合口味嗎?這簡直是強詞奪理的混帳理論!食堂的飯菜未必十全十美,但同樣是勞動成果。在你把飯菜倒進垃圾桶的同時,就構成了對別人勞動的不尊重,更是在揮霍父母的血汗。須知,任何人都無權浪費!不能無知和麻木到這種程度!
僅僅一周的時間就有相當於一畝地產量的飯被倒掉,說明浪費普遍存在。然而,比現象更可怕的是學生們的漠然和節約意識的極度匱乏。所以,對浪費僅僅痛心疾首地反思是不夠的。學校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節約資源的規章制度,並把節約付諸行動,更應該教育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宣傳節約意識。作為大學生,不能把節約看成小事。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見,勤儉實在是一個人修身養德的必備條件啊。
天天過節
有朋友寫了一副對聯。上聯:節糧節錢;下聯:節水節電;橫批:天天過「節」。由此想到時下有句流行語也叫「天天過節」,指的是現在生活好了,天天「魚肉」,出門「時裝」,吃穿不愁。
的確,比起改革開放前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我們現在真稱得上是「天天過節」了。但我們在「天天過節」時,不應忘了上述對聯橫批所提的「天天過『節』」:不忘節約過每一天,不忘天天講節約,堅持做到「節」身自好。
談到節約,自然就要想到貧窮與富有的問題。其實,節約是一種美德,窮人、富人都不可「缺德」。而且,現實中越是富有越是踐行節約者不乏其人。據介紹,福建連江金源集團董事長黃如論,兩度成為大陸「首慈」,由「地產大王」一躍成為「慈善王」,2003年捐款2.1億元人民幣,2004年捐款2.86億元,今年頭4個月已有近億元捐助。如此富有的人物,個人生活中卻跟奢侈無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被稱為「世界最樂於慈善事業的人」,這兩年捐助慈善機構的總額已達256億美元,可他生活上卻相當節儉,穿普通的t恤衫,吃平常的漢堡包,沒有隨從。最近,他向外界公布遺囑,宣布把不到財產的2%留給自己的3個子女,而把財產的98%留給自己創辦的基金會,把這筆錢用於研究防治愛滋病和瘧疾的疫苗,並為貧窮國家抵禦這兩種疾病提供援助。節約的背後是樂善好施的美德。
節約是美德,需要人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身體力行,持之以恆。如此「天天過『節』」,我們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天天過節」。末了,筆者也做一副對聯,算是對文前那副對聯的補充。上聯:美在節糧節錢節省財源中;下聯:德在節水節電節約能源裡;橫批:節約是美德。
一次性木筷
據了解,餐飲行業早已禁止使用的一次性木筷,在哈爾濱市每天還使用,日消耗量近60萬雙,針對類似原材料浪費現象的存在,黑龍江省將延長材料壽命和節約木材,鼓勵生產高強度和耐腐蝕的金屬材料,推進木材節約和代用工作,限制一次性木製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
二十年後30億人喝水難
據新華社墨西哥城3月20日電3月16日至22日,第四屆世界水資源論壇在墨西哥召開。根據本屆水資源論壇公布的最新數據,全世界水資源總量約14億立方米,而其中只有2.5%是可飲用的淡水,這其中70%又被用於農業灌溉。到2025年,預計全球將有30億人遭遇水危機。
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即將來臨之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面對全球水資源開發問題,敲響9聲警鐘。
從我做起
節約是一種遠見、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創造。和諧是一種默契、是一種愛心、是一種力量。
和諧與節約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共識。國務院、教育部等有關部門相繼多次發出緊急通知,號召和倡導全國人民節約能源與資源,創建節約型社會。節約從點滴做起,從你我做起。在大家中營造和諧氛圍,倡導節約觀念。
還清明節一個「清明」
清明節將至,人們為緬懷已故的先輩和親人都在準備掃墓祭祖,這是人之常情,無可非議。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掃墓祭祖颳起了揮霍浪費和不講文明之風。如有的聯宗祭祖,大擺酒席,挪墳立碑;有的請風水先生,選地造墳,佔用良田;有的為顯示自己的權威和富有,車水馬龍,興師動眾;還有的焚燒紙紮的車、馬、冰箱、空調、電腦和三陪小姐等。
這些做法,褻瀆先人英靈,毒害人們心靈,背離了掃墓的初衷,也玷汙了清明節的「清明」,更與勤儉節約和公民道德建設背道而馳。如果先人地下有知,恐怕也不會同意這樣做。
時代變了,掃墓的方式應當更文明。送上一束鮮花,以此寄託哀思;借培土之機,在墳旁栽上一棵樹,既莊重節儉,又綠化環境。又快到清明節,希望人們自覺遠離封建迷信,要文明掃墓,讓清明節真正變得「清明」起來。同時,也呼喚各級黨政部門應加強節儉掃墓、文明祭祖的宣傳教育,還祭掃活動的本來意義。
鬥富
不久前媒體報導,山西某地的煤老闆買車時相互攀比,先後購進一批150萬元一輛的美國悍馬車。據山西一家汽車貿易公司調查,目前山西私人擁有賓利、奔馳、悍馬、勞斯萊斯、寶馬等典型豪華車的數量已突破1000輛。暴富後的一些煤老闆,買車心態是「你買啥車,我也買啥車」,在買房等方面,也都相互比闊,一個人買什麼,其他人也一擁而上跟進甚至超越。
無獨有偶。有媒體報導,不久前,有人在上海金茂大廈,舉行了一場耗資高達100多萬元的豪華婚禮,所有牆面用閃光片鋪設,還有一面特製的水晶牆。
這不禁讓人想起晉代「石崇鬥富」的故事。古代的石崇和當代某些一擲千金的富豪,其實都陷入一個怪圈,即存在著以炫耀財富追求自我滿足的心態。高檔商品,在他們的意識中,已成為一種象徵著財富、地位和身份的符號。
他們的鬥富行為,對社會風尚起到了不好的導向作用。這種炫耀性消費,一方面讓人追求及時行樂、醉生夢死,產生頹廢消極的人生觀;另一方面,浪費了稀缺寶貴的資源。最可怕的是,它還可能是催生違法犯罪的「酵母」。
古人說「儉以養德」,理性節約,是一種科學生活方式。只有人人都樹立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觀念,那種講排場、比闊氣、相互攀比的消費方式和觀念,才會漸漸失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