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懷念 90後感慨 00後沒見過 以前的電視竟是這樣的
2025-05-11 21:27:28
近日,彩色版《開國大典》刷爆了我們的朋友圈和各大社交媒體。其實,如果不回顧過去,我們很難知道在1949年建國之初,我國是沒有電視機的,更不要說現在我們家中的大彩電。遙想我們父輩的時代,除了能夠看見的青山綠水藍天,無論是從服裝還是生活的角角落落,能夠記錄回放的色彩何其珍貴。
從新中國知名臺電視到平板電視
在建國初期,我們的父輩甚至是爺爺輩都在為了生存資料消費而努力,電視作為享受資料消費實際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才開始在我國風靡起來。根據資料顯示,我國第一臺國產電視機出現於1958年,也就是建國後的第九年,第一臺電視機的品牌為北京牌。
筆者還記得小學時老師講過的一個關於「東方神鹿」王軍霞的故事,當時王軍霞的父母便是在黑白電視機前等待著王軍霞的撞線。
其實在「東方神鹿」這個故事發生的23年前,我國彩電行業已經開始起步,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則於1970年12月26日在天津通信廣播電視廠誕生。
在上個世紀90年代電視機在中國遇到購買狂潮,一度出現消費者通宵排長隊購買電視機的盛況。同時,我國電視機生產廠家也遍地開花,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臺,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這一地位一直保持至今。
在這一時期,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電視機都屬於CRT電視機階段,他們在對比度、亮度,色彩等方面的顯示力度都比較到位,而且性價比之高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喜愛。
但是CRT電視機有一個較大的弊端——形態固定,也就是說CRT電視機通常都只能做到36英寸以內,並且帶有很厚重的電視機「屁股」。
與此同時,電視產品形態也迎來了最重要的一次變革,平板化。無論是液晶和等離子,形態都已經比CRT電視輕薄很多。從21世紀初頁到2008年奧運會期間,短短8年,中國大部分消費者都把家裡的電視換成了平板電視。
百舸爭流千帆過盡,直到現在,液晶電視依然是電視市場的絕對主力,等離子則在歷史的洪流中磨滅了自己,OLED、雷射顯示蓄勢待發。我們的電視,清晰度在不斷翻倍,從720P到現在的4K主流;我們的電視在不斷變大,從32寸到98寸,65寸已是主流;我們的電視,更輕更薄,已經有4.9MM的產品出現,我們的電視,形態各異,可彎可直,可透明可伸縮,我們的電視,畫質天天在進化,色域覆蓋早已超過NTSC 100%,高亮度高對比度成就HDR……
可以看出整個電視產品的硬體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尤其最近短短20年時間,整個產業的格局天翻地覆,人們的眼睛每天都在視覺滿足的道路上應接不暇!
從只有一家電視臺到全面網際網路化
與電視硬體的層層發展不同的是,人們從電視上獲取內容的時代劃分很簡單清晰,那就是廣電唯一時代和網際網路內容時代。
1958年5月1日,中國知名座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開始試驗播出。創辦之初,由於設備的限制,電視臺覆蓋面只限北京一地(半徑25千米),電視觀眾也很有限,因為擁有電視機者極少。此後,上海、哈爾濱等城市也相繼開辦了電視臺,到1960年,全國的電視臺、試驗臺和轉播臺達29座。
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試播彩色電視。1987年底,中國的電視機年產量近2000萬臺,社會擁有量突破1億臺,電視觀眾達6億人,電視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傳播媒介。
1978 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正式更名為中央電視臺(CCTV),成為中國精品的一家全國性優異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節目經衛星微波幹線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傳送。
1983年3月,廣播電視部為加速電視事業的發展提出「四級辦電視」的口號,即除了中央和省一級辦電視臺,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允許省轄市、縣兩級辦電視。於是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各級電視臺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截至1993年,經廣播電視部正式批准登記的電視臺達586 家,全國的電視覆蓋率為81.2%,電視觀眾已達8.06億。
一直到2010年,消費者能從電視上看到的內容,幾乎就是電視臺的內容。隨著人們對於精神要求的需要越來越高,個性化訴求越來越多。電視臺內容不能隨時隨地點播自己想要的內容的問題越發突出。之後,中國的電視行業開始思考網際網路化,一直傳統電視企業開始把電視主動接入網際網路,一些網際網路企業也在開始思考改變電視行業!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3年,當年5月和9月,樂視、小米相繼推出了自己的網際網路電視品牌樂視超級電視和小米電視,並在之後成功吃到了中國網際網路電視行業的第一口紅利,而這也正式開啟了中國網際網路電視發展的元年。
在這其中,有一家公司一直在改變著我們看電視的方式,以至於後來我們的電視是這樣看的,而設計風格是這樣的……
是的,樂視電視還將繼續改變我們對與電視的理念和看法。
建國70年,電視產業從黑白電視機到如今的智能家居大產業鏈布局也發展了61年。也許未來的幾年裡還將會有新的技術,新的運營理念伴隨著行業發展不斷湧現。相信,只有祖國的穩定發展以及不斷強大才會給電視行業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多新的機遇與空間。